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孙中山民族平等思想与祖国大陆之民族区域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平等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之间的相互影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充分肯定了中山先生民族纲领和主张的历史价值及进步意义,认为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以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山先生的宗旨和遗愿。对于民族区域自治,本文分析了它形成的历史过程,并从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国家机关的共同性与特殊性、自治权与自主权三个方面的正确结合上,论述了它的特点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杨缵绪、冯特民、冯大树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来到新疆后,在孙中山等人民族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族平等的思想,并积极应用到革命的宣传中去.这批革命党人在新疆只活动了五年,活动范围也主要局限于伊犁地区.这就导致了这一时期革命党人对民族平等的宣传与实践影响面较小.  相似文献   

3.
建立单一民族的国家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始终不变的理念。但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的"民族"内涵经历了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孙中山立足夺取国家政权的立场,宣传"排满"革命,以在本部十八行省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1912年后,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孙中山先是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同化国内各少数民族;后又提出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融合,创建一个新的统一民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4.
一 民族团结是民族之间故治关系伪一种表现形态。民族产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就发生了一定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4页)这就是说,民族关系受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制约。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民族关系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其中政治关系,在现代民族关系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类型:即民族不平等的关系;民族平等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在封建制度时代,各族人民之间始终保持着相互依存与往来的关系。但是,由于阶级斗争的制约,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本质上来讲,基本上是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与被压迫民族反抗这种民族压迫的关系,是建立在民族不平等基础上的。进入现代社会后,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封建  相似文献   

5.
杨贻兰 《学术论坛》2004,1(1):120-124
当今世界,民族争端是造成一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或国际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至出现"种族清洗"的反人类现象。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既有由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也有由民族间不平等而引发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致力于追求民族解放、民族平等与民族共同发展,提出反对民族压迫、民族地方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政策与主张,为当今世界解决民族争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平等思想又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石和核心。因此,探索和研究邓小平民族平等思想,对于准确把握邓小平民族理论,实现民族的真正平等具有重要意义。一、邓小平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自秦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民族间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存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关系自然就被提上重要日程。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此纷纷发表意见,邓小平也对此提出了深刻的见解。1950年7月,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对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民族工作中通常强调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团结和进步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现实的心声,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持久的愿望。北京民族文化宫因鐫有“团结”“进步”四个金字,总是温暖着各族人民的心。 但我们还必须强调民族平等。因为,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前提,没有真正的民族平等,便没有牢固的民族团结和真正的民族进步,也无法将资产阶级关于民族问题的口号与无产阶级关于民族问题的纲领作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一度以欧美为榜样规划中国革命的前途,但因中国是亚洲的一部分,且出于对欧美资本主义弊端和危机的体认,最终将眼光与思维回归于亚洲。孙中山主张与日本合作,赞成亚洲各被压迫国家联合,共同阻遏殖民主义东渐。他将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两大阵线,谋求本民族独立、平等与富强,呼吁建立和平、公道、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基础,只有恢复民族平等才配得上讲世界主义。当代社会应正确处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两大主义必须经受全球一体化的人类公理的重新评判。应该把中国固有道德扩大到融合世界各国道德的优良成分,作为新的世界公民道德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娄贵品 《学术探索》2016,(4):114-121
1936年6月至全面抗战爆发,高玉柱、喻杰才分别以西南夷苗土司代表和民众代表的身份赴南京请愿,但未取得实质性效果。全面抗战爆发后,高等看准争取夷苗民族平等地位的最好时机已到,更加卖力地积极奔走。然而,鉴于民族界限的存在会造成及扩大中华民族的分化,国民政府此时积极推进国族整合,否定了构成中华民族之族类的民族身份,所谓民族平等也就无从谈起。不过,为了避免高等走极端,同时也是出于抗战的现实需要,国民政府采纳了他们的部分意见,以予安抚。但是,部分少数民族精英的民族平等诉求与国民政府的国族整合及中华民族国家建设目标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学说与儒家思想肖万源孙中山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中国优良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重视继承、弘扬,其中儒家学说中有不少观点就是他所乐道的。继承与吸收,无论是对一个思想家、一个学派的形成发展,还是对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平等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而且是由宪法和法律保障实施的政治制度。当前在民族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中对民族平等的论述,往往只是限于思想或政策方面的一般分析,很少从宪法和法律的角度加以论证,即使有的作者偶尔从法学的角度谈起,也主要是讲民族平等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往往忽略了履行相同义务的内容,从而使这种研究和宣传缺乏全面性,实践性、使社会主义的民族平等和资本主义的民族平等缺乏质的区别性,使理论研究和宣传的社会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谈民族平等,使这种研究和宣传充分体现其全面性、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和与资本主义民族平等具有质的区别性。  相似文献   

12.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多维视角重新解读民族平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平等可以从多种视角进行分析,静态视角下的民族平等是各民族在政治、法律、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平等,动态视角下的民族平等是各民族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有机统一.此外,民族平等还是权利平等与义务平等的结合,客观标准与主观体验的结合,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各民族共同繁荣与真正的民族平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两个观点的学习心得杜玉亭“各民族共同繁荣”与“真正的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两个重要观点。这两个观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愿望,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  相似文献   

14.
划清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界限,就是从民族问题的角度划清无产阶级世界观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界限。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即无产阶级的科学民族观,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体系,其主要内容有民族形成观、民族发展现、民族消亡观和民族关系视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对立,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本文仅就民族观中有关民族承认、民族尊重、民族发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国家等几个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根本区别。1、坚持民族承认、民族尊重观,是…  相似文献   

15.
民族之间的差异同民族不平等是两个不同的政治概念。民族之间的差异的内涵是指,由于地域局限、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所带来的差异;民族不平等的内涵是指,政治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两个本质不同的政治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互为取代。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是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宪法总纲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就充分说明民族平等问题已经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17.
新宪法正式公布了,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喜事!新宪法是我国近百年,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二年基本经验的总结,它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坚持民族平等,巩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宪法最大的特色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搞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巩固民族团结。正如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  相似文献   

18.
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原则。我们党不仅在实践中坚持了这一原则,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对民族问题研究的深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思想,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更加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把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予以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对这些思想进行归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有助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从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出发,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得出的结论。它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各民族平等联合的思想。各民族平等联合,就是各民族在一切权利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联合和团结起来,这是马…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根据我国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的具体实际,提出了解决和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政策。毛泽东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博大精深,笔者仅就一己所见的毛泽东民族理论的基本点,略陈管见。一、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两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