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活动是世界、作家、传播、作品、批评家、读者等"六要素"构成的场,研究文学场不应忽略传播和批评家二要素。文学活动追求的是整体性,文学场的整体质就是中国文论中的"气韵生动",它是文学场的灵魂,文学的评价标准。同时,文学场是文化场的文学场,与文化构成格局——图形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2.
何军 《南方论刊》2007,(2):66-66,63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1953年发表的《镜与灯》一书中,提出了构成文学的四要素理论,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①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关照,又互为制约,共同构成了文学的有机整体。而在  相似文献   

3.
将现代文论等同于新文学理论,是现代文论史书写的固有范式。忽略现代文学家对于旧体文学的现代性阐释,则是此研究范式所暴露出的理论盲区。"大文学"观念的提出和演绎,为现代词学研究打开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我们可以立足于现代词学,以"大文学"视域统合现代词学与现代文论。在"大文学"视域下,我们可以从现代美学、政治话语、文学平民化思潮和知识话语生产体系四个理论视角出发,呈现词学现代性的特质,还原现代文论的多重话语资源,重新审视现代词学与现代文学、现代学术发展之关系,进而彰显"大文学"视域下的现代词学研究对于词学史、现代文论史以及现代学术史的理论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华裔文学中涌现出一系列以家族叙事为题材的英文小说.近二十年来,这些华裔家族小说成绩斐然,作家及其作品得到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广泛关注,多次获得加拿大重要文学奖项及提名,在加国文坛上日益彰显重要地位,成为当代加拿大华裔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类.华裔作家群体性地书写家族历史叙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华裔写作传统和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经历了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再到文学消费等三次重要的范式转型。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改变无疑是导致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本原因,文学状况发生改变则是引起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直接原因。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带来了文学史的改写和文学要素重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学思想变化。对于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流变,我们既要看到它适应时代要求方面的积极价值,同时也不应回避其理论原创性先天不足和在理论借鉴上未能真正中国化等内在缺陷。在21世纪建设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时,我们必须增强回应现实的问题意识,秉持多元共生的建构姿态,自觉融汇理论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6.
文学活动世界的四元理论(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是一切文学理论研究的学理依据.欧美文论界通过对这四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依次研究,相继提出"世界中心说"、"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读者中心说".这些学说都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在片面强调某一"元"为中心的同时,往往排斥了与其他"元"的逻辑关联和阐释互动,消解了其他"元"的学理价值,使这些学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偏颇性.以文学理论结构学的视角,应该重新调整文学活动世界的变化规则不是将"中心元"和"边缘元"对立化,而是使它们为整体效益而通力合作,激活各自的学理潜能,走整合同构、协调互补,综合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经历了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再到文学消费等三次重要的范式转型。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改变无疑是导致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本原因,文学状况发生改变则是引起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直接原因。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带来了文学史的改写和文学要素重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学思想变化。对于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流变,我们既要看到它适应时代要求方面的积极价值,同时也不应回避其理论原创性先天不足和在理论借鉴上未能真正中国化等内在缺陷。在21世纪建设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时,我们必须增强回应现实的问题意识,秉持多元共生的建构姿态,自觉融汇理论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理论的嬗变影响着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从作品走向文本,又从文本回归作品都拓展了人们对文本理论的认识。文论史上几乎所有像样的文本分析理论都有偏执倾向,各执一端不计其余的文本研究固然入思敏捷,但也往往漏洞百出。在综合考量文学文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文本四维论,指的是完整的作品或文本构成应是"四合"而成,包含虚、实、纵、横四个维度或四个层面。四维合一的文本观揭示了文学文本的复杂本性,敞开了文学批评的空间,丰富了文学史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牛月明 《文史哲》2001,(3):46-51
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 ,必须首先确立元范畴。“境”是蕴涵着心物关系、言意关系的范畴 ,也孕育着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等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将其作为中国文论的元范畴 ,至少具备四个特殊的优势 :1 .有独到深广的历史文化积淀。 2 .有切近艺术基本问题的理论基因。 3.有动态开放的理论张力。 4.有广泛深刻的现实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文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功能。西方古代文论基于主客分离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再现论和表现论。从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理论看,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主题为:语言学革命与文本概念的呈出、解释学与读者地位的提升、精神分析学与作家的死亡和意识形态概念与意义的颠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以来,西方思潮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纷纷涌入中国,给整个中国文化界犹如注入了一支兴奋剂。作为言说西方思潮、阐释西方经典的绝佳范式——文学,此时也随之迅猛发展起来。直到今天,文学的发展依然呈现出蓬勃势头。文学为何能得以繁荣?其生命之源在何处?其流传机制又是什么?如果按照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说,我们可能只注意到文学的繁盛是由于创作主体(作家)与接受主体(读者)之间简单的、封闭的文学联系这一显性层面。但如果追究到其隐性层面,我们便不难发现在作家创作与读者阅读之间存在一个重要桥梁——文学传媒,作家的成果(作品)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抵达读者的阅读视野,而这媒介中之一就是文学期刊。  相似文献   

12.
刘东玲 《学术月刊》2022,(10):144-155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具有权威的指导性。但延安文学范式并非仅止于文学形式建构,它实际上是中共抗战建国战略的一部分,是应时应地的中共“延安道路”形成的具体策略的体现。延安文学范式的完成,是多元因素的合力。延安根据地树立的模范人物与英雄人物,是延安文学范式中“新人”的现实来源。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是讲话精神与延安社会现实政治的积极互动:一方面“讲话”与整风确立了延安知识分子体制化的制度要求,另一方面这些客观现实倒逼着延安知识分子体制化的过程。延安作家力图实践“工农兵文学”的方向,从模范人物到新人形象,呈现出从制度创造到文学反映的完成过程。延安社会新意识形态的建构也完成了从政治实践到象征生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知识观和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中,文学理论作为一种体系性的知识,具有确定的情境性和建构性.通过反思以西方文论范式为重要理论资源的中国现代文论,考察世纪之交文论建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知识型分化及转换状况,可以看出,文学理论的“真理性”仅仅存在于它与文学“现实”的互相映照与互相生成的动态历史过程之中.只有立足于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由古代到现代、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的宏观历史语境,以及各种文论范式所由生成的知识型基底和具体情境,方可深刻把握文学理论知识的建构特质,获得阐释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的理论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商人之间形成纷繁复杂的交往关系,不仅深刻影响了新文学的"作家—作品—读者"内环境,而且影响了新文学的外环境,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助推器。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历来注重知识分子的主体作用而忽略商人的历史贡献,注重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而忽略经济活动的客观作用,形成相对片面的文学史。经济与文学互渗关系的发现,有助于揭示知识分子与商人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共谋关系,使近现代商人群体浮出现代文学的历史地表。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学是跨文化理解之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歌德时代起,世界文学的定义一直具有三种范式:经典、杰作和世界窗口。世界文学存在于全球、区域、民族、个人四个空间维度中,另外也存在于时间维度中。世界文学的可定义特性在于它是由在翻译中获得生命力的作品构成的。《一千零一夜》这部作品为我们的世界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案例,反映出一部作品经过翻译之后的得与失。面对当今世界的文化冲突,世界文学应发挥跨文化理解之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代乐 《东南学术》2021,(1):202-209
近年来,关于世界文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出现了“非西方中心”的理论走向.世界文学概念在诞生之初就包含着对强势文学话语霸权的消解,具有明显的弱势文学内涵,存在着非西方文化血统.世界文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客观存在着的作为各民族文学总和的世界文学,另一种是通过翻译建构起来的为各国读者所能感知的世界文学.和杰出的作家一样,杰出的译者也是世界文学的关键人物和世界文学价值的重要创造者.本土读者对世界文学图景的认知通常是民族文学引导的结果,世界文学在本质上是跨文明比较诗学,非西方国家对于世界文学的建构具有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文学场论文论以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建构了一个社会文学艺术的形成、运行、作用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学解释,为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提供了一条文学社会学的思路,把文学艺术作为习性、文化资本、文学场的实践性产物,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社会权力的关系,以新的方式阐述了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实践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主体与对象之间特定的意向关系,决定着主体活动的性质和特征,也决定着对象功能实现的程度和可能。接受范式既是指主体在欣赏活动中形成的期望和假设的内容,更强调的是心理的定向能力和建构能力。它是欣赏者与文学对象顺利地建立适当的意向关系的前提。文学欣赏中的接受范式是在生活实践、特别是文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因主体不同的文化素养、内在需求、性格气质而具有个性特征,又因主体所处的社会条件、文化背景、艺术环境而具有相对统一的共性。接受范式的变迁不仅使原有的文学作品诸功能的实现发生变化,而且也迫使文学家在新的创作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样,文学创作的调整不仅使作品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且也迫使欣赏者悬搁既定的接受范式并加以重建。所有这一切,便构成了接受范式与文学功能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争鸣各方已经达成了一个理论共识:对文学本质进行超历史、超语境追求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必须反对;但从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出发的"非本质主义的本质论"却是合理的,并主张从历史、语境、关系、中国立场等具体条件出发进行各种形形色色的"非本质主义的文学本质论"建构.今天,包括"非本质主义本质论"在内的一切"本质论"都需要认真检讨.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中心主义、部分代整体、还原主义、独断论等为特征的文学本质论无法达到把握文学存在的目的.也许建构以现代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文学存在论,并将之确定为多元化文论语境中文学基础理论范式,才有利于中国新世纪文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世纪以来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脉络,揭示出该领域研究一直潜藏着的理论本质化和文学史泛化之隐忧.历经改革开放前漫长的遮蔽时段,自由主义文学研究在80年代走向复苏,而90年代以后的“圈地运动”解构了其研究合法性.研究者需破除酒神魔咒,实施历史还原,通过作家个体、时代语境、地区场域和现当代文学通史四个层次的交叉融合,建构自由主义文学史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