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校德育生态性功能注重"人—自然一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受教育者生态伦理、生态人格、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有机契合的,是高校德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高校德育的生态性功能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从理论教育、环境熏陶和实践养成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已发生重大变化,其基本走向是注重教育的系统化、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在教育形式上日趋综合化、网络化、生活化,在方法上凸显渗透性与行为性,在制度上以法保障实施。综观国外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走向,对中国高校生态德育具有重要启示:既要建构完善的生态德育层次体系,促进"认知式"教育与"体验式"、"参与式"教育的融合,努力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生态德育系统;同时也要强化德法并举的社会约束机制。从总体上来说,未来中国高校的生态德育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生态德育的理念将更加现代化;生态德育的内容将更加多样化;生态德育的手段将更加科学化;生态德育的参与将更加广泛化;生态德育的合作将更加全球化。  相似文献   

3.
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随着现代社会德育领域的不断拓宽,德育功能亦全面拓展。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高校实施生态德育问题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旷永青 《学术论坛》2007,30(8):194-197
生态德育是建设和谐大学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新趋势.高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对生态世界观的理解和认同不够,对教育现象、对学生成长的文化依赖性认识不够,造成德育操作的生态性危机.通过对高校德育的反思,分析了生态德育的绿色性、人文性、超越性、引导性四个方面的优越性,进而从培植学生的生态德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优化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营造生态德育和谐氛围、搭建学生的生态德育平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实施生态德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德育生态化视角下,探寻德育生态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文章结合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实际,首先分析"德育生态"的基本含义及在高校构建德育生态化的必要性,通过构建高职学生德育生态的"环境构建"和"育人实践"两个路径,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生态危机全面反思提出的新型战略思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基本规律、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和生态道德六个方面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发挥高校独特的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培养具有生态思维模式和生态行为方式的理性生态人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德育引入竞争机制正逢时机.在结合生态竞争理论与高校德育理论并深入分析高校德育生态竞争以及高校德育生态位内涵的基础之上,首先构建生态位态势模型,以期在态势的角度对高校德育生态位进行测定,然后,利用Levins公式以及Logistic规律,借助MATLAB软件,构建生态位进化模型,为高校德育生态位的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文化功能应成为德育的首要功能.为此,德育应立足社会生态文化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建构,从大学生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方式等方面积极引导,同时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德育一体化理念、强化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实践环节、发掘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情景资源、整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学校德育资源等方式进一步创新高校德育,增强德育的文化功能,实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德育的价值,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梁彩花 《学术论坛》2012,35(10):223-225
文章阐述了生态德育的内涵,将新形势下德育外延扩大到自然界,跳出了以往以处理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际德育",描述了生态德育的世界观特征、价值观特征和方法论特征,分析了生态德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最后指出了推进高校生态德育的若干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反思,生态学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关于环境权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环境伦理思想,拓展了德育范畴,提供了德育新视角。依据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丰富思想启示,积极促进生态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对于当代德育实践来说,就是要努力构建生态德育体系,积极推进德育的生态化。生态德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其目标可以集中表述为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生态人格和生态能力的培养,其实施路径是通过乐活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导入,加强日常生活方式教育、生态道德体验教育和生态德育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和谐德育,具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重要意义。高校和谐德育构建过程中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够和谐、德育方式与作用对象不够和谐、德育内容与社会要求不够和谐、德育力量之间不够和谐等问题。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丰富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创设良好的和谐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虽然没有专门的德育科目,但是依据台湾地区"《大学法》"及《教育改革行动方案》等相关规定,德育在台湾高校仍然存在并且非常受重视,尤其是德育方法的选择。台湾高校的德育方法主要有隐性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及群育法等具体教育方法。大陆高校德育可以学习借鉴台湾高校的德育方法,这对于大陆高校德育方法体系的完善,促进大陆高校德育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盾 《兰州学刊》2004,(4):284-285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等方面的挑战 ,要应对这一挑战 ,高校德育工作一要重塑合理的德育观念 ,使高校德育成为开放性、与时俱进、互动式、人性化的德育 ;二要充实完善高校德育内容 ,加强理想信念、健康人格和品德等内容的教育 ;三要改革传统的德育方式 ,结合当前的新情况 ,不断探索新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育作为文化和社会结构传承过程中重要的载体,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石,决定高校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在知识、文化、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的高校德育表现出政治性、功利性及封闭性等不足。在此从比较的视野,通过对于美国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嬗变的介绍,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德育,提出高校德育科学的、理性的及开放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思维的视阈下,高校德育共同体是成员通过相互依赖关系而共享道德经验、情感和价值的道德团体。德育共同体的发展既表现为个体成员、共同体和外部环境之间道德经验的互动和协同,又表现为"共同善"的动态成长过程。既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又作为动态发展过程,德育共同体体现了生态思维的整体主义原则和有机主义原则的超越性意义。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当前高校文化环境中生态思维的具体切入点,以形成高校德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准则。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人性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校德育过去一直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关注较多,而对于个体的关注很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内容与生活相脱节,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方法过于简单化较突出,“人性化”德育缺失,高校德育现状有待进一步提高。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实现德育的“人性化”,即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确立人性化的高校德育目标,优化人性化的德育方法,改革高校德育课程的设置和营造人性化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的渗透性教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 ,人们纷纷探讨新的方法与模式。近几年人们特别关注用渗透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在各方面渗透德育思想。因此 ,我们应从德育渗透性教育的概念、高校实施德育渗透性教育的必要性与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俭 《理论界》2008,(6):177-178
高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辐射源,德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体规划德育体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本文从多个视角对德育途径、方法重新进行理论审视,并对操作层面进行必要的分析,对当前高校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 ,人们纷纷探讨新的方法与模式。近几年人们特别关注用渗透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在各方面渗透德育思想。为此 ,我们应明确德育渗透性教育的概念 ,认识高校实施德育渗透性教育的必要性 ,探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要优化德育过程,提高德育实效,必须努力建立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高校德育一体化即以“两课”教育为主要渠道,同时与日常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为避免目前高校“两课”教育与日常思想教育“两张皮”及德育实效性缺乏的现状,应将具有德育功能的音乐艺术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并实行“两课”教师导师制。这是实现德育一体化、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