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爱情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同一个爱情母题下,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源流、民族特质、个体风范会折射出不同们爱情内涵和美学意蕴。百年中随着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的涌入和中国社会的渐趋开放,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也在不断地变迁、演进。本文拟就其变迁脉络、源流、成因做一些梳理和廓清工作。一、冲击——嬗变——认同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文学面对忧患丛生的现实困境和急剧涌入的西方思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冲击。从20世纪初的“小说界革命”起,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创作手法、主题模式、思…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三百零五篇作品。《诗经》中的情诗特别多,约占四分之一。可以说,《诗经》中的情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诗经》时代,是我国情诗的黄金时代。《诗经》中的情诗,反映了恋爱自由和感情专一的思想,显示了中华民族健康的爱情况。今天的读者,可以从中得到许许多多有益的启示。同时《诗经》中的情诗还提供了“赋、比、兴”等艺术方法,这些艺术方法对我们当代的爱情文学创作也具有借鉴作用。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论述《诗经》情歌在运用“赋、比、兴”等艺术方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一、“比”的…  相似文献   

3.
郑群 《殷都学刊》2006,(4):52-54
《诗经·国风》和南朝乐府民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它们的繁荣说明古老的中国也曾经有过发达的情诗。它们相隔千年,在以爱情、女性为主题的共性下,从社会背景到文体风格等也存在着诸多盖异。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的主题”,但文学中的爱情却从来不是孤立的现象,一个时代文学中情爱观念的嬗变往往也就是这个时代基本矛盾的冲突显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面,新时期文学情爱观念的变革显得尤为剧烈而复杂。青年学者李新宇(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的新著《爱神的重塑》立足于新时期文学中的情爱文学现象,通过大量的例证,精辟的辨析,向我们展示了新时期文学情爱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5.
<正> 文学的主题是丰富多采的,爱情只是文学绚丽多姿的主题之一。由于它与人生关系异常密切,因此爱情问题常常为作家和读者所注目。在我国文学史上,爱情文学源远流长。早在两三千年之前,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异常优美的爱情诗。这之后,爱情文学在民间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汉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继之而来的是唐传奇,它以叙事文学的形式,为爱情文学打开了新局面。以抒情为主的唐宋诗词也有咏爱情的名篇。但真正为爱情文学开拓新天地的是元杂剧、明清传说和小说。在灿若云霞的元明清文学中,《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浣纱记》、《牡丹亭》、《桃花扇》、《红楼梦》更是广为传诵的。“五四”之后,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写爱情题材的也不乏佳作,如《家》、《青春之歌》等,而鲁迅的《伤逝》,则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意义。我国爱情文学遗产是非常丰富的,其中许多名篇经久不衰,至今仍保持着它的艺术生命力,并给人们以教育和美的享受。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思想意义、创作倾向和艺术经验,对当代同类主题的文学创作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爱情诗占据重要地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十五国风中,情诗数量位居第一,“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宋朱熹《诗集传序》)汉代乐府民歌中,情诗又有佳作,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情歌如江南水乡的《采莲曲》、《子夜歌》、《折杨柳歌辞》等,给诗坛带来清新活泼的气息;唐代情诗呈现空前的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写下反映爱情生活的佳作;宋代诗人以比诗“稍近乎情”,更宜于“簸弄风月”的词体,抒写爱情歌辞;元代诗歌中爱情内容被新兴的文学体裁“散曲”所承载;明代以后,爱情题材又活跃盛行在民间的“山歌”之中。总之,在我国古代,爱情诗的发展是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对情爱主题的抒写,凸显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变化过程。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是以“爱的解放”的姿态出现的,主要是为了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中国当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则主要是以女性在爱情与事业、事业与家庭的两难抉择中的困惑与迷惘为中心,潜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扬女性的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一仇与爱,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中西方文学中的复仇与爱情两大主题,集中反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模式与观念倾向。本文不拟全面地描述评价,而只是就复仇与爱情关系上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约略的归纳剖析。西方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常常与复仇主体或其亲属的情爱紧紧地纠葛在一...  相似文献   

9.
王立教授历时九年写成的专著《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作为李炳海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丛书”之一种,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主题学学科建设上,是一件值得一书,可喜可贺的事。作为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从中西比较和传统主题、母题史溯源的角度,共分为“绪言”和九个章节。首先,作者具体剖析了中外大量作品,比较了中西方文学对于复仇者动机意志、复仇目的、方式手段表现的相异之点,复仇与爱情婚姻的关系及其得到的褒贬评价。又从鬼灵神秘崇拜、侠文学精神、法律与执法…  相似文献   

10.
王涘海 《云梦学刊》2008,29(2):122-124
"十七年文学时期",由于片面夸大人的阶级性,忽视了人的共性,爱情已经被权力异化,爱情只不过是"十七年文学"中社会主义革命、政治或建设主题盛宴的佐料和点缀,可有可无,主流意识形态以其强大的张力使得爱情的心声淹没在高亢狂热的政治话语之中,即使出现爱情的因子,也被披上了"政治"的外衣,主人公对爱情的选择与追求实际上象征着其政治理想的归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心灵的归属.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的春秋意识李奉戬,刘玉新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曾指出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着偏重春秋两季的事实。①其实,不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如此,在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中,特别是爱情文学中,春、秋二季也是常用的抒情写意的要素。一、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对春秋的偏重本...  相似文献   

12.
一、两种模式在世界文学的汪洋大海中,爱情描写是一个十分惹人注目的母题.从微观的视角看,在不同时代、国别、民族、阶级、流派、风格的文学里,这个母题获得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千姿百态的描绘.然而,从宏观的视角看,它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即才子佳人式和英雄美人式.前者是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模式,后者是欧美文学中的传统模式.十四世纪末期的欧洲,由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代表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领袖,如意大利的彭波那齐、荷兰的爱拉斯谟、法国的蒙台涅等,鼓吹个性  相似文献   

13.
一 欧洲的第一位历史学家,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4年),他写的《历史》一书,主要记载了公元前491年至449年的希腊、波斯战争。他在卷首说明了他的写作动机:“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采,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另一位略晚于希罗多德的史学家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395年),也在其《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中说,他“相信这次战争是一个伟大的战争,比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任何战争更有叙述的价  相似文献   

14.
徐勇 《兰州学刊》2009,(5):176-178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建国初期的小说在对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上也表现出与现代文学同类小说诸多不同的特征。而随着知识分子被作为有待改造的对象,建国后的小说在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重心等方面都历史地转移到作为新中国的主体——工农兵身上,这种转移造成了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从属于工农兵主体的状况,因此,对知识分子所流出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及爱情的改叙或重写在小说创作中就势在必然而且必要。本着这样的理解,文章将主要从如何描写“小资产阶级”情趣和对爱情叙述的处理两个角度探讨这种不同之处及其背后所呈现的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曾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既然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那么也就可以说,自有文学以来,男女间的爱情问题,就以当时能有的形式在文学中反映出来了。综观自先秦到清末的一部古典文学史,就会发现,爱情作为题材进入文学作品,大体经过了这样一个历程;先是由对纯贞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破坏、阻挠爱情的行为和势力的控诉、批判、斗争,从题材到主题,体现了爱情主题的单一和专一;随着以私有制为  相似文献   

16.
纵观左翼文学到文革文学,仅就人性中的爱情话题而言,《白毛女》所呈现的是一个从革命文学“革命加恋爱”的写作模式向文革文学的无性别写作的过渡性文本。在对《白毛女》的不断改造中,人性的文学表达经历了一个浮沉跌宕的过程,它也预示着人性,特别是“革命时代的爱情”必然要经受政治考验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7.
弗莱认为神话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上古时期"禖""礿"祭祀,既是生育神话的仪式化表现,也是众多情爱主题文学作品的文化原型。《牡丹亭》在呼唤爱情、反抗礼教、礼赞人欲的主题之内,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学中长期隐匿的高禖崇拜。杜丽娘即是高禖的化身,"游园""惊梦"等情节是《礼记·月令》《诗经·溱洧》等描写的古代仲春风俗和先民信仰的再现。从先秦文学到汤显祖的时代,这个文化原型的接续具有鲜明的脉络,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图谱。这正是《牡丹亭》"惊心动魄"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到了今天,"乌托邦"本身的内涵已有了更大的拓展与丰富.乌托邦现象不仅在中国文学里有其独特的一席之地,在欧洲文学中也是不胜枚举,而处于东西交流、多元文化语境中世界文学的乌托邦现象更是异彩纷呈.中西文学的乌托邦现象虽存在着共同之处,但其表现特征却是大异其趣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社会的演变,到了今天,"乌托邦"本身的内涵已有了更大的拓展与丰富.乌托邦现象不仅在中国文学里有其独特的一席之地,在欧洲文学中也是不胜枚举,而处于东西交流、多元文化语境中世界文学的乌托邦现象更是异彩纷呈.中西文学的乌托邦现象虽存在着共同之处,但其表现特征却是大异其趣的.  相似文献   

20.
爱情婚姻题材历来是女性作者永恒的创作题材 ,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不同时代的女性作者对于爱情婚姻的要求和理解也各不相同 ,这就形成了不同时代女作者笔下爱情婚姻主题的差异 ,本文以封建社会、”五四”时期、新时期为楔入点 ,试图说明女性作者爱情婚姻主题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