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近现代(1840-1949)语言运动与民族意识相始终,但民族意识赋予语言的责任,首先不是"构建民族",而是如何启民于蒙昧,救国于倒悬.在清末,语文改革是在遭受列强凌辱之痛定思痛的背景下进行的,不论是从开启民智方面还是从增加凝聚力方面,他们都把语言改革的"终极意义"指向了一个心理或政治的共同体(中国).晚清文改人士心目中的"中国"仍是天朝王国"大清";而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民族意识,也是民族、种族概念的混杂.五四前后,国语运动中的民族国家意识得到了自觉的强化,现代白话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唤醒民族意识的有力工具.三、四十年代的大众语和拉丁化运动是在民族意识的热烈沸腾之中产生的,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建国之初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是近代百年语言运动与民族国家意识凝结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始终贯穿着亚非拉国家的历史进程,先后呈现出三次大的民族主义浪潮.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既是一场坚持不懈的民族独立运动,同时又是一场促进民主改革、建设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运动.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主义对现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语文"运动系指晚清至五四期间的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白话文运动、世界语运动以及国语运动等一系列语言变革活动.工具主义、进化主义和世界主义是这场语文变革的三大动力.在这场语文运动之中,一方面,语文运动家以工具主义、进化主义和世界主义为理论号召,实现了中国语文的现代性转变;另一方面,由这三大理论原则演绎的工具理性、进步原则和世界视野本身又成为了中国语文现代性的内在素质.这些因素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中,又与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成分化合分解,共同推动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言作为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苏东剧变后,中东欧地区的联邦制国家纷纷解体,新独立的国家热衷于用与主体民族名称一致的形式来命名其官方语言。这种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做法引发了巨大争议,导致一些国家的官方语言长期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2017年12月,黑山语获得了ISO 639-2代码,标志着中东欧16国的官方语言均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得到承认。本文以这一事件为切入点,对近年来中东欧各国发生的与语言名称相关的事件进行梳理,探讨了"黑山语""波斯尼亚语""马其顿语""摩尔多瓦语"等语言名称争议的缘由和发展,旨在揭示语言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及其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给相关国家带来的影响。本人认为,由于分裂型语言民族主义和整合型语言民族主义之间的博弈将长期存在,中东欧地区的语言名称争议目前仍难以平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语言名称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可,原本相近的语言将呈现出异质化发展倾向,相关国家的语言权利之争也会变得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5.
对白话文运动的出现和展开,不能仅从文学内部或语言内部的演变来看待,在社会时势出现巨大变动的历史语境中,白话文运动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欧洲和东亚诸国用民族方言俗语改造书面语言从而抵抗传统帝国的语言宰制,而白话文运动则是用大众化的语言形式来替代文言文这种本就统一的民族传统语言形式。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推动力来自于打败了中华帝国的西方,在中西文化意识形态的连接和冲突中,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在各派知识分子身上凸现。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文学与“言文一致”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明治时期展开的"言文一致"运动包含了众多复杂的侧面,二叶亭四迷等日本近代作家所进行的文体实验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日本近代文学与"言文一致"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会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言文一致"运动以及二叶亭四迷等近代作家的文体实验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民族主义运动始终贯穿着亚非拉国家的历史进程 ,先后呈现出三次大的民族主义浪潮。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既是一场坚持不懈的民族独立运动 ,同时又是一场促进民主改革、建设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运动。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 ,民族主义对现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东方近现代反殖民斗争中出现了宗教民族主义文学这一民族主义文学类型.这种文学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文化为基础和依托,讴歌本民族宗教的光荣传统,表现本民族的宗教情感,体现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近现代东方反殖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号召、鼓舞作用,对本民族文学乃至民族国家独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出现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文学和伊斯兰教民族主义文学是这种宗教民族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的两大潮流 ,其间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动欧洲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和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主义作为国际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塑造着世界的面貌 ,确切地说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 ,尤其是法国大革命 ,极大地激发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情感 ,使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充分地结合起来 ,掀起了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新加坡全国出现的大规模语言转移缘于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全国性语言运动:华语运动和英语运动.该运动由政府发起并全力推动,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远在语言学史上可谓罕见.政府通过普遍宣传、大众教育、行政措施等方式,达到了“突出英语、扶持华语、消灭方言”的预定目标,华人使用十多种汉语方言的传统发生了根本变化,普遍转向使用华语和英语,放弃方言.新加坡华人的语言转移与其他移民国家的语言简化趋势明显不同.近三代新加坡华人至今也没有大范围转向完全的英语单语制,而是保持英语和华语双语并存的局面,英华双语兼用的趋势还会长久持续.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的维新知识分子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救亡图存而创办的近代白话报刊不仅传播了近代改良思想与革命思想,而且为促进白话文的传播、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与现代国语运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的工具层面和思想层面来观照"五四"文学语言的建设问题,分析了从古代走向现代的特 定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学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摘53洋务运动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之前,中国语文教育老化,书面表达、应试文体、口语表达、语言观念、汉字形式老化。洋务运动时期,国门被迫打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语文现代化的艰苦探索,主要有:创办第一所专门外语学校同文馆,培养双语人才;创办第一家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介绍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派遣第一批幼童留洋,为国家储备人才;精深研究汉语,开创对外汉语教学先河;主办第一家中文报刊,传播西学思想。[关键词]洋务运动;语文现代化;发端[中图分类号]H10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3)01—0015—04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白话文运动在20世纪初的发展,以接受外来文化为开端,以“国家”为话语中心,以反传统的立场使近现代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认同、民族传统文学根基的缺席,接受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学根基,导致民族主体意识不足,从而进一步弱化了接受中将自我与他者相区别的民族焦虑感与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5.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育规划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的主旨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疗病起弱”,“御敌自强”,巩固统治的目的。外语人才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关键。我国现代意义的外语教育也因此开始。文章从外语学校的建立与语种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考察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育规划,讨论其得失并寻求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6.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对汉语的全面反恩是“言文一致”的现实起点。前者还是在旧有的规范中创作,后者却创立了现代白话;“文学”观念的革新是“言文一致”的实际成果。前者推进了文学观念的转型,但后者才经由现代汉语建立起现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讲,研究近代白话文运动,大都要涉及探讨其兴起的原因,但恰恰是这个在白话文运动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其兴起的原因,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绝大数研究者都将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原因作为研究该运动的背景来切入,没有专门、详细的论述,因而,语焉不详。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与以下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广大仁人志士在民族危机中,试图通过发展语言文化来建设一个全新的国家,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科举制度的废除,士人阶层的瓦解,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以及文言文的滞后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政治危机和民族危难下兴起的语言变革运动。追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渊源,思想开明的晚清官僚认识到语言变革之必要,表现了官方对白话的认同与策略,西方传教士欧式语法、语词的输入补充了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资源,晚清的农民运动用白话语言宣传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甚至把提倡白话与反封建联系在一起。他们都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先行作了强有力的铺垫,表现了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合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白话文运动是 2 0世纪初中国最有影响的活动 ,近几年的有关白话文运动的是非功过议论纷纷。本文力图跳出在文学、文字内部领域来评价白话文的思路 ,以现代性为中心词 ,以民族国家为视角 ,在白话文运动与民族国家的诉求的关联中把握二者关系 ,着重分析了白话文运动与民族国家在文化资源、价值方向两个层面上的联系 ,以及由于历史现实境况 ,白话文西化为标准的文字层面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