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悠久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是通过具体的人而得以创造、传承和延续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离不开具体的儒佛道三教思想家实际的理论贡献和思想创造活动,儒佛道思想家的思想又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三家的思想,从而表现整个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2.
学者风采     
《江淮论坛》2012,(6):F0003-F0003
李承责。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似文献   

3.
此文旨在讨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中的竞争精神。中国文化缺乏竞争精神,更缺乏颠覆精神。中国文化从总体来说属于一种文明过度的文化,儒、道、释三教的总体特征是禁欲、无争与软弱。这种文明在遇到外部蛮力侵略时只能是一种失败文明。  相似文献   

4.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构成似乎只是儒、释、道三大学说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以主张暴政的法家学说因其暴虐而臭名昭著从此销声匿迹,不再复出.历史的真相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儒、释、道(主要是儒学)虽然总是以官方的哲学表现在政治舞台上,但这仅仅是思想文化形态层面的一种表象,而在封建统治集团潜在的心灵深处,法家学说才是他们对付被统治者的政治底牌与精神武器."内法外儒"或"内法外佛"、"内法外道"政治无疑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最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林希逸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他从三教会通的视角出发,广泛引用《孟子》、《周易》、《庄子》和禅宗等经典解释《老子》,完成了《老子鬳斋口义》一书,使该书成为中国老学史上一部有特色的著作。从形式上看,他广泛引用儒佛道三教思想注老、解老,显示出平等对待三教的态度。但从实质上看,他是立足于儒家思想本位,从多角度、多方位对《老子》语义进行训释和阐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儒佛道三教在《老子》解释中的会通。  相似文献   

6.
观音造像由男变女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钢 《兰州学刊》2007,(12):184-188
观音菩萨由男变女的佛像造型,不是个别而是整个佛教造像普遍性的艺术作风.作为佛教在民族化、本土化过程中的艺术反映,则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变化.文章着重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这一致思进路,在儒、道、释"三教归一"的内在对接上,进行"旧案新说"的文化剖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只有文学艺术才是最早的对宗教观念的形象翻译”(黑格尔语 )的角度 ,深入地分析了明清小说中的宗教观念 ,着重探讨了儒、道、释三教由分立到对抗 ,至明清合流而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流后 ,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 ,并指出 ,明清小说 ,尤其是长篇小说中反映出来的诸多思想矛盾 ,本质上是作家理想中传统的儒、道、释宗教观念与当时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作品中的折射和投影  相似文献   

8.
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兼谈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刘学智陕西师大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自汉魏以降,佛教传入,道教生长,中国文化出现儒、道、释三教(这里“儒”指儒学,不是指儒教)并存格局以后,三教之间即开始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复杂历程。至唐宋以后,“...  相似文献   

9.
一 按照文化人类学家的说法,可以将人类文化分为上位层次文化和下位层次文化.依此类推,作为人类文化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也可以分为上位层次宗教和下位层次宗教.在中国封建社会,儒、释、道三教可以说是上位层次宗教,它们反映和代表的是官僚士大夫的信仰追求和理想境界,是封建专制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极力保护的宗教;与儒、释、道三教既有渊源关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民间宗教,可以说是下位层次宗教,它反映和代表的是下层民众的信仰追求和理想境界,是被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严厉禁止和坚决镇压的宗教.如果从宗教学意义上说,民间宗教也可以说是与儒、释、道三教并列的中国第四大宗教;从发生学意义上说,民间宗教又是位列儒教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宗教,这是因为民间宗教早于佛教在中国流行,又先于道教或可说是道教的母体①.  相似文献   

10.
刘延刚 《中州学刊》2004,(3):158-160
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释、道二家是学术关注较少的领域,该文通过对太虚人间佛教思想和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对比研究,在学术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二者分别代表佛、道二家回应近代中国社会,迎接西方科学文明的挑战而对中国佛、道二教的现代化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从宏观上历史地分析了二者在佛、道二教现代化史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开拓民间宗教研究的新领域──《林兆恩与三一教》评介战继发在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异中有同,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联系,彼此渗透,而逐渐走向融合,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三教合一的思想萌芽于东汉末年,此后逐渐流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援儒释道或...  相似文献   

12.
儒、释、道三教融合,构成了唐代三教关系的最重要特点.在中唐诗人中,自居易的行为方式和生存智慧,真正体现了三教融合这一时代精神.在唐宋文化转型之际,自居易更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人生思考,开种种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3.
"天地之中"登封是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各种文化均热衷于在此建立基地。在统治者的推崇下,儒、释、道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逐渐衍生出民众生活化的儒、释、道文化表达,绵延至今,不少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形成一种互补共生、相互支撑的关系。设立"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于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湛,东晋后期的著名思想家,既是魏晋玄学的殿军,同时又是儒、释、道三教互补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属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张湛的政治思想甚有特色,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其它的政治思想如何晏、王弼的“道本儒末”理论,向秀、郭象的“内圣外王”理论等等,都是在尽力抹煞道儒两家学说的区别,予以合而为一,而张湛则不同,他根据自己二元论的哲学理论,设计了一个道儒二家圆通互补的政治思想。在这一思想里,张湛非但不抹煞道儒二家理论的区别,反而明确地承认、肯定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合理性,主张根据不同的政治局势而…  相似文献   

15.
此文旨在讨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中的竞争精神.中国文化缺乏竞争精神,更缺乏颠覆精神.中国文化从总体来说属于一种文明过度的文化,儒、道、释三教的总体特征是禁欲、无争与软弱.这种文明在遇到外部蛮力侵略时只能是一种失败文明.  相似文献   

16.
闵一得在修性为要 ,性命双修的基础上 ,将哲学与内丹学理论相结合 ,提出了自己的“真一”、“真元”论。他认为 ,真一是先天之精活泼泼的东西 ,它为生天生地之始 ,为无极 ,“真一”是宇宙的本原 ;它无隔阂 ,无挂碍 ,能屈能伸。人的性命皆在真一之中。性命之外无道 ,性命之外无教。儒尽性以立命 ,释见性而度命 ,道成性以复命 ,儒贯一 ,释归一 ,道得一。因此 ,三教同出于一 ,道、儒、释三教同为一道 ,其宗旨亦一。  相似文献   

17.
胡克夫 《河北学刊》2007,27(5):128-132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规模碰撞、交汇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相对自由发展的阶段。魏晋南北朝僧诗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多元文化混合体,这是它在中国诗歌类型发生学意义上的主要特点。对魏晋南北朝僧诗的解读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佛教文化是如何由客体文化向中华文明主体文化的补充地位递进,以及佛教话语如何影响并转化为中国文化及民众日常思想表达形式。因此,研究僧诗,重在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兼收并蓄了许多优秀的外来文化,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其中很多文化中渗透了"和"的思想,本文从"儒、释、道"及多元宗教文化中探讨"和谐"思想的产生和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19.
朱熹哲学担当了重建价值理想,整合儒、释、道三教文化以及理论形态转型的历史责任。朱熹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体现了求理精神、主体精神、忧患精神、力行精神、求实精神、道德精神和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戴兆国 《学术界》2012,(2):133-139,28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会通无疑是当前文化自觉的核心话题之一。如何确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会通朝着拓展包容性、提升整合性、增强适应性和激发创造性的方向发展,就成为这一会通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提。中国文化第二期发展过程中宗密会通儒、道、释,其思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会通的方向,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第三期的创造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