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1988年秋开始使用的现行中学语文通用教材,与修改前相比,显著变化之一,是课文类别由讲读与阅读两类,改为讲读、课内自读与课外自读三类,且两类自读课文都以明确的标记予以注明。 为什么将“阅读”改为“自读”?怎样指导学生自读?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阅读”改为“自读”,不是简单的名称更换;这是培养开拓型、创造  相似文献   

2.
课文分“讲读”和“白读”两类。这是语文分科型教材《阅读》编排的特点之一。安排一部分课文为白读课文,意在通过自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教好自读课文,提高自读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语文教改中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充分利用“自读提示”和“阅读练习” 自读课文有“自读提示”,它介绍了必要的知识,适当地提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读课文有“阅读练习”,这些练习,吸收了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教改成果,多采用中考高考的题型,侧重语言思维、阅读能力的训练,给教师指导  相似文献   

3.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无论从体系上讲、还是从内容上看,都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课文编排在原基础上分为两类:一是“讲读课文”,一是“自读课文”.其中自读课文占到单元总篇目的1/2——3/5,供学生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这个篇目比例可以说明如何处理“自读课文”并非小事一桩,千万不可等闲视之.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处理这部分教材呢?应当怎样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自测自检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的看法是:变总是疑虑学生水平低下,从而一手包办为充分信任,大胆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变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地接受为让学生身体力行,主动求索.下面就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尝试和粗浅看法,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听课随感     
别让“想”字走过场 平时听课,常有老师这样指导学生自读:请自读课文第×段,一边读一边想,有疑问的地方用笔划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这是一则很有理论高度的导语: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边读边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  相似文献   

5.
注意读写结合 提高作文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讲读课和作文课的关系如何?怎样通过讲渎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树立以读为基础,以写为重点,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的教学思想。我主张以课文为范文,让“读”和“写”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大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为什么要重视通过“读”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呢?这是因为中学语文课本入选的文章,都是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范文。它在立意谋篇,遣词造句方面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它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本教材。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将会逐  相似文献   

6.
达尔文说:“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一旦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将终生受用。作为语文教师,教给学生如何自读文章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几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常听到学生抱怨:语文看看都懂,考试却顶难。如何才能有效地自读课文呢?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一、明确这篇文章的具体目的语文课本的选文大多是流传久、影响大、文质皆优的名篇,可供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在读文前,首先要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做到心中有“纲”。学习目的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正>“读”是语文课的基本功之一,可是,不少学生不重视“读”。对于语文阅读,他们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既使这篇课文很有趣,初读还很认真,但不肯细细钻研。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促读法”,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一、以画促读 像《皇帝的新装》、《宋定伯捉鬼》等课文,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读的兴趣不能说不浓,但他们往往满足于看个热闹。为了引导学生读深读透,我组织学生画连环画,然后展画、评画。学生要想把画儿画好,就必须认真体会课文。这组画由几幅组成?每幅画的内容是什么?给每幅画配什么文字?搞清楚了这些问题,也就搞清楚了课文的结构,吃透了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教学作为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其效果、质量是由教与学两方而来决定的。人们经常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诚然这是对的。人们又熟知,学生由无知到知,由不能到能,其本身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变化的内因,是极为重要的。这样说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仔细剖析一下便不难发见,原来这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确实是统一的。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组织、领导教学,因势利导地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功性,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下简称“两个积极性”)是不可分割的: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的长进,乃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与激发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学生积极性的状况又是制约  相似文献   

9.
教材乃教学之本.它的功用,人所周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语文教本较之先前已有长足的进步,无论是选文的数量内容,还是编排的格局体例,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阅读“提示”(讲读课文中称“预习提示”,自读课文中称“自读提示”)这一体例在统一使用的教本中第一次正式出现,充分体现出在语文教学这个大系统中学生“学”这个不容轻忽的主体位置和巨大作用.正因这一体例第一次出现,难免尚有粗疏之处.本文拟结合新编教材“提示”中的得失,试论这一体例的编写原则.  相似文献   

10.
(1)指导思想 教研教改的主题是教学与发展,其主要思想是主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觉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而独立学习是创新的前提。 (2)课堂改革的基本结构 初中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导学→精讲→巧练”三步教学法,即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学·精讲·巧练”三个基本步骤。“导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导”,二是学生的“学”(独立自主的学),要求教师一要指导学法,二要目标明确具  相似文献   

11.
薛龙俊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5):123-123,F003
自读课文教学中的“导”很重要。用“问题”导 ,是学习知识、领悟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用“讲”来导 ,是培养能力、增强学习兴趣的关键 ;用“练习”来导 ,是巩固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新“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读书。要让学生反复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都强调“读”的作用,都把“读”作为训学的规则。唐代韩愈说过:“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以说,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语文教学都是把“读”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它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方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虽然常常用到引读方法,但对它理论上的研究认识明显不足。笔者以为,过渡性引读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写作特点,提纲挈领,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发学生由前一个阶段的学习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学习的过程,从而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这种教学过程,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教学过程转化的纽带。精妙的过渡性引渡,犹如一台组歌扣人心弦的“间奏”,会给学生带来“山路忽然一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心态,唤起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从教师...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知识的迫切心理倾向就是“兴趣”,它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内部动力。兴趣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物理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明确学习物理的意义,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  相似文献   

14.
洛扎诺夫法是一种充满乐趣的舒适的教学方法,又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这种方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创造的.它是将学习和音乐(唱歌)、游戏、演戏结合起来,寓教学于欢乐之中,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洛扎诺夫法的教学方式程序如下:教师说明新课文;教师读课文,用不同声调,连读三遍(如第一次用谈话的声调读,接着用私下耳语的声调读,最后用十分得意的声调读);播放音乐,教师接着音乐的节奏,再把课文连读三遍,此时,他告诉学生,不要听他读的东西,只注意听音乐;  相似文献   

15.
教学《穷人》时,我突发奇想,改变以往的导课方式,在黑板上写上一道数学题:5+2=?学生马上回答:“等于7。”我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穷人》这篇课文,可这篇课文中的5+2就不是等于7了,而是等于……大家想知道答案吗?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吧。”学生开始读课文,时间也一分一秒地过去了。10分钟后,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大都是从桑娜一家的生活更艰难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更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就此目的,教师已归纳运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如:听说法、交际法、直接法等。这些方法都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能力,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如今,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教程,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276~277)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客…  相似文献   

17.
一中学语文教学比较经受得起实践检验的方法,恐怕还是搞传统的读写结合。要实行读写结合,最关重要的问题是有效地发动学生读书,尤其是对所学课文的朗读。先秦思想家荀况说:“诵数以贯之”,清代学者刘大(?)说:“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可见,荀、刘不仅是读写结合的支持者,而且是强调朗读促进写作的倡导者。他们主张的所谓“诵”、“读”、“歌”,显然是指朗读。读得多了,才会达到融会“贯”通,悟出文章的“神气”(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构思技巧),也只有达到这一步,才能谈得上用以指导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课文”。从熟读人手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这是历来的传统经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中国古语也强调了“熟读”的重要性。 学文言文跟学外语有点相似。学外语要是光听老师讲,不熟读外文,不把读的外文记住背出,是很难学好的。王勃“六岁长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都是靠熟读背诵而成的。 在熟读背诵上,应该避免为了熟读而机械地死读硬背的现象。这种表面读得沸沸扬扬,实则“水分”颇多的阅读,非把学生的思维搞僵化不可。某教师上《岳阳楼记》。介绍作者、背景,导入课文后,就让同学们集体朗读,接着是分小组读,然后是指名若干同学读,再后来是男女同学分别读,最后是互读互背。乍一看,不错,挺热闹,似乎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觉有“苍白”之嫌。这是极端的形式主义。无目标、无目的、无指点,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但到头会有多少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为坚持这一方向,我认为必须首先明确这样两点:第一,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要让学生学习好,首先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去主动开发知识的宝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从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按一定程序进行读写训练在课本中是有所反映的(如“思考和练习”、“单元练习”).而且,指导学生读文章从而体会作者写法,又用来指导学生写作,这个循环往返的过程就是教学.明确了教材特点和教学任务,紧紧依靠课本,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读写因素,视读为写的基础,用写促读的深入,是可以解决好读与写的关系的.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三步十二式”读写结合教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