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持续推进,多元文化场域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在多元文化场域下,传统文化场域与主流文化场域、现代文化场域、域外文化场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明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文化、域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人坚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机械、片面、静止地认识传统文化与其他三者间的关系,破坏了多元文化场域共生共荣的格局,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影响了国人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唯有厘清关涉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三大关系,纠正其中的思想偏向,化解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场域的分歧,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彰显时代风采,成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一个新概念:文化力。俾此使文化研究走出理性与情感的困境。认为,文化力或人文力是对经济文化关系进行解释的新理念,它由三个基本的结构:文化要素,它与文化传统的悠久直接相关;文化方向,依此形成文化合力,它与文化传统往往是一种复杂的关系;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切入点。由此,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文化力,以及儒教伦理与封建主义的文化力作了深入的考察,认为,“天职”观念与世俗伦理、蒙恩观念与经济合理主义、理性禁欲主义与积累精神,是新教伦理所造就的资本主义的文化力;人伦本位与名份观念、重义轻利与道德至上、人情主义与自给自足,是儒教伦理所造就的封建主义的文化力。最后得出结论,现代中国文化的重建,关键就是要进行文化调理,以期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果真如此,中国就会真象拿破伦所预言的那样,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会震惊整个世界。据此又演绎出“中国人文管理”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三次大的文化热,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化心态为切入点,认为文化论争中理论难题的突破有赖于新的文化理念的建立,进而提出一个由三对文化理念构成的文化注释的概念系统:(一)“人化”与“文化方向”的理念。这是对文化本性与社会价值的诠释,说明的是文化与人的主体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的多样性与同质性的关系问题;(二)“文化设计”与“文化有机体”的理念。诠释的是文化比较和文化融合的问题,它派生出三对概念:文化自足与文化生态、文化的兼容性与包容性、文化内涵与文化效率;(三)“文化力”与“人文资源”。这是对文化与经济社会间的不平衡的诠释,它派生的概念是:两种资源的概念、文化的动力与活力的概念、文化合力与文明古国的文化出路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文化是教育的本性。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与批判、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教育对文化的适应与创新三个方面,探讨教育的文化本性,揭示教育对文化的作用及其机制,对于准确把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作为革命老区,盐城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浪新潮下,重新审视盐城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困境,提出通过数字思维与技术革新,实现盐城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升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效果,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使红色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相似文献   

6.
森林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同的森林文化形态构成森林文化的整体。原生态的森林文化一般由树种文化(如松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形态组成,具有明显类的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森林文化形态突破树种文化的制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地域的与民族的森林文化形态,城市的与乡村的森林文化形态,外在的与内在的森林文化形态,产业的与非物质的森林文化形态等。森林文化形态的多样性表明:在工业社会背景下,非主流的森林文化并没有退出文化领域,相反,森林文化对工业社会进行渗透和扩张,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意境,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赵炎秋在目前阶段,我国的大众文化存在很多问题,如粗俗化、粗糙性、不道德因素,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局限于大众文化本身,而应着眼于整个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包括官方文化、大众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三种成分。官方文化的基本指...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特有文化形态的依托和我体。能否挖掘、保护、梳理好历史文化资源,关系到城市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关涉到城市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历史文化资源,不但要挖掘、整理、保护,更要优化。优化历史文化资源,就是在文明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理清文明发展足迹,理清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进而树立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先进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从理论上讲,先进文化是一种优秀文化、新型文化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从核心来看,是代表和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流文化;从宗旨上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我们的文化创建中,只有时时以“文化的先进性”为标准,从实践出发,把文化的科学性与人民性、主导性与大众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符合人民群众利是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学》一书已出版发行本刊讯苗族学者潘定智先生撰写的《民族文化学》一书,1994年底由已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1万字,分为导论、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文化生态、文化传播与文化符号、文化系统与文化结构、文化性质、文化功能与...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特征的阐述还存在片面、不准确的现象,且或多或少地显现出文化的一般属性,未能揭示旅游文化的特质,充分展示其特殊性。要揭示旅游文化的特征,就应该将旅游文化置于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来看。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特征突出表现在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的三个方面,即文化求异与认同的统一、文化求雅与娱众的统一、文化求新与守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吴越文化的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与越互为近邻,语言相通,舟楫相同;但二次南下的夏文化与会稽地区鸟图腾族文化相结合,形成越文化;东下的周文化与太湖平原的鱼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吴文化。他们由于种族血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差异,以及对待中原文化的态度不同,吸收华夏文化的程度不同。使吴文化和越文化各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相似文献   

13.
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现代文化建设,需要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区别“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于把握文化传统的精髓,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传统的“传”与“变”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前提。使传统服从现实、更新传统是解决现实与文化传统的矛盾,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本途径。现代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文化的再创造,既不是抛弃传统,也不是照搬传统,而是融汇古今,再塑现代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与超越精神──论先秦鲁、楚文化的差异高晨阳在秦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出现之前,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呈现为不同的形态。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把先秦文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若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等。其实,齐地文化与鲁地文化各有不同的特点,应该...  相似文献   

15.
广东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文化”是现在广东省版图内生长、发展着的文化,而不等于“岭南文化”,它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主体,继承传统,依托港台,面向海外,求新求实,具有典型的世俗化、平民化的特征。大众文化、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广泛普及,精英文化的逐渐兴起,新经济伦理的产生,标志着近年广东文化的显著成绩;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没有同步进行,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简单等同,重视大众文化建设而忽视高雅文化建设,则反映出广东文化建设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是西华大学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繁荣学术文化而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以研究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主的实体性研究机构。2006年4月,经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评估考核,正式确定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将学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相结合,保护文化资源与开发文化资源相结合,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与文化管理部门的工作相结合,研究学术,传承文明,致力于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赋权下的文化商品与文化载体,已经成为现代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塑造和影响了年轻一代的社会化过程。在对“00后”流动青少年文化消费现状开展调查后发现,流动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呈现科技和网络依赖,但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新媒体逐渐成为流动青少年文化资本培育的重要途径;家长对子女使用新媒体缺乏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可以创设文化消费公共机制,通过公共服务支持与公益赋权,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增进原生家庭文化资本、家校社协同共育、公共文化数字化阵地建设等策略,促进流动青少年在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主体文化资本与高雅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治理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繁荣、构建文明和谐新乡村的现实诉求,是有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逻辑基础来看,乡村文化治理着眼乡村文化治理内涵范畴与核心要义透析的学理阐释,根植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文化治理变迁脉络的历史演进,聚焦乡村文化发展价值塑造与秩序建构的现实指向。但在当前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治理主体流失与缺位、治理空间萎缩与衰退、治理机制僵硬与缺失等问题。乡村文化治理本身蕴含着实现乡村文化繁荣振兴、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价值目标。通过强化乡村文化治理多元主体的协同联动,优化乡村文化治理公共空间的建构延展,深化乡村文化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才能提升乡村文化的治理效能,实现乡村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人格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人格也会影响文化的变迁。结合我国独特的转型道路,本文试从文化与人格的研究历程、交互作用及机制等几个方面,探讨基于我国历史与现状的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阅读理解关系的分析与比较,可以发现,在阅读外文时,人们至少摄取三层意义:词汇意义、句法或语法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理解文化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质量;缺乏理解,则兴趣大减,降低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