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粤东与赣南接壤,同属客家人聚居区,历史上采茶歌舞的交流频繁.而近代、现代、当代粤东采茶戏受赣南采茶戏的影响极大.现代粤东采茶戏《乌云下的歌声》主要唱腔的主题旋律均来自赣南传统采茶戏音乐.赣南传统采茶戏音乐对现代粤东采茶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一是对赣南原采茶戏曲调的运用;二是将几首原曲调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曲调;三是探索板式变化,发展音乐.《乌云下的歌声》的音乐设计突破了传统采茶戏过多套用现有曲调的做法,使原本“歌舞性”音乐唱腔具有“戏剧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赣南采茶戏多声思维的运用,在保持五声性民族调式风格的前提下,以空泛音程为主,从最初即兴的、自然的,逐渐发展到有意识的、多样化的,声部间搭配日益丰富、娴熟,表现在3个方面:运用和声手法和复调手法的唱腔旋律、管弦乐与打击乐多声配合的乐器伴奏以及唱腔旋律与打击乐和弦乐之间的多 声配合.这说明赣南采茶戏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广泛吸收西方的、现代的多声音乐思想,不断充实发展从而逐步完善成熟. 相似文献
3.
赣南采茶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它地方特色明显、曲目丰富、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充分运用节庆、参与体验、纪念品等模式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将促进赣南采茶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提升赣南地区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4.
吕彬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415-421
抚州采茶戏是抚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借鉴描写音乐形态学及当代音乐人类学的核心理念,从声音本身、发声的行为与方法、音声中语词描写及相关乐谱等角度,对抚州采茶戏的音乐本体形态进行描写、分析,揭示抚州采茶戏音乐旋律形态的规律特征,以推动抚州采茶戏更好地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6.
7.
喜剧性是中国戏曲的传统特色,这一特色在众多民间小戏中尤为突出。作为南方小戏的粤北传统采荼戏以其轻快活泼的喜剧戏曲风格,娱乐了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粤北客家人,培育了粤北客家人开放豁达的性格。戏曲喜剧性的构成是多种戏曲构成元素相互协作的结果,音乐作为戏曲构成的主要元素,在粤北采茶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有限的表达方式向观众传达无限的喜悦,用有限的篇幅承载着无限的客家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9.
郑紫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6-110
采茶戏作为赣南客家地区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之一,反映的是下层民间社会成员的情感意愿、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追求。然而这种看似游离于国家权力之外的民间文艺形式,却蕴藏着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国家一方面禁演采茶戏,以避免其所承载的思想意识的冲击,甚至同化其社会主流意识;另一方面,又对采茶戏本身的文化功能重新建构,使其为己所用。在禁演与改造,限制与合作的过程中,国家借助于文化的力量,逐步把自身的权力渗透到地方社会。因此禁演采茶戏的过程实质上是国家持续不断地把赣南地方社会纳入主流社会的过程。而赣南采茶戏也在与国家的斗争与合作之中为自己寻求到了一息生存之地。 相似文献
10.
武宁采茶戏是赣北武宁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品,长期在民间传播,本文就其主要艺术风格及优秀剧目《梆儿声声》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刘珊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9-54
东北沦陷初期,在日伪政府利用报纸进行文化殖民的同时,催生了以副刊《夜哨》为代表的文艺反战阵地,并凝聚了一支革命进步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夜哨"作家群。他们以《夜哨》为文艺重镇开展了积极的抗日活动,成为沦陷区抗日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副刊《夜哨》这一文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作家创作的文学基本特征来呈现副刊与东北沦陷区文学的深层关系,对东北区域文学研究有重要的史料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关于机会主义的研究出发,以赣南脐橙为例,运用博弈模型分析销售商机会主义行为形成原因。通过销售商与监管部门、销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得出销售商是否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主要取决于获得的收益大小,因此强化政府的监管是解决由此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的重要途径。最后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孙静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1):77-78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C大调回旋曲》无论从体裁结构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思想。本文拟从该部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呈现、典型的回旋曲式结构特征、以及把德奥民族传统音乐与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很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该曲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时期,江西政府积极倡导实业,赣南以此为契机掀起一股实业发展热潮。随着农工商矿局、工艺局(院、所)等主导机构的相继成立,赣南在保持原有传统行业优势的同时不断进行更新,并积极进入新式行业,实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从工商、农务、矿务等三个方面对清末新政时期赣南实业发展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余浜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156-159
《春之永恒》是作曲家朱良镇创作的一部混声四部合唱,该曲借鉴欧洲古典音乐创作手法,结合我国传统音乐审美观,旋律线条曲折优美,采用具有回旋特点的三部曲式结构,调性布局清晰明了,和声动力性较强,布局比例上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审美规律,音乐形象鲜明,是一部成功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6.
17.
赵佩珺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9-112
德沃夏克·安东宁是19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作曲家之一,他是捷克乃至全世界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典型的德沃夏克民族写作风格,从舞曲节奏、歌谣等风格上,以及曲式、和声、调式调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为这首作品演奏风格的把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晚清赣南社会有三方面显著特征:一是社会风气败坏,盗赌之风甚炽;二是秘密社会猖獗,大量民众加入其中,形成“会匪”和“匪会”;三是一些地方宗族举族为匪.赣南社会也因此而呈现“边缘化”特征.所谓“边缘化”指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赣南区域社会内部的“边缘化”,即边界地区出现社会风气败坏、秘密社会猖獗、匪情严重等现象;其二是赣南社会在经过清中期的相对安定局面后又沦为朝廷的“边缘”,成了“化外”之区.晚清赣南的这种社会状况一直到民国也没有改变,赣南仍然匪情非常严重.这样的社会状况,当然是统治者眼中的“边缘”之地,但也是孕育革命的最好温床. 相似文献
19.
王建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53-61
《诗经》是中国美学精神的源头之一,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配乐歌词之集,为人们感受、理解中国音乐架起了沟通桥梁,彰显着中国音乐的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美育价值。《诗经》作为礼乐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蕴藏着丰富的乐器、歌词等传统文化资源,跟今天的时代发展所需高度契合,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主题。因此,挖掘《诗经》中的音乐美育价值,不仅对于促进音乐领域的文化自信意义非凡,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人的精神强大起来、心灵美起来、创造活力激发起来及大力加强美育工作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20.
王德芳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6):111-113
教育部制定和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和纲领性文件。本文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阐述了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坚持以人为本,以审美教育为出发点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