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避免重蹈前朝覆亡的道路,唐王朝统治者加强了思想统治,初唐史家时宫体诗的批判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批判的缘由:一是蔽于方域之见;二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的儒家古训,认为宫体诗是淫靡之音,有害政治,进而警示君王要以勤于国政为本,不可沉溺于文章著速;三是调整文学发展方向的需要;四是转变士风的手段.探讨他们批判宫体诗的动机,对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宫体诗以及全方位的揭示文学发展过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初唐前期,文学上仍较多承袭南朝,文风华艳。以魏徽为代表的初唐史家在修史过程中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唐初史家对文与质的关系的探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尚文"到"重质"再到"文质彬彬"的一个过程,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文"到"质"再由"质"到"文"的过程。从表面上看贞观后期文风又回到了"重文轻质"的老路上,但正是由于唐初史家对"文与质"关系反复的探讨,为其后"四杰"和陈子昂等作家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提供了经验,也为文质兼备的盛唐文学的到来吹响了号角。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初唐文学士族迁徙的角度,进行历时性考察,描述初唐文学士族多种类型的迁徙,揭示其与初唐文学风貌之间的关系。指出其迁徙类型既有方向角度的向心型和离散型,也有意愿角度的主动型和被动型,并因时期不同而呈现复杂的交叉态势。其迁徙原因大致为两个方面:科举仕进、贬谪宦游。  相似文献   

4.
初唐的文学理解与文学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存在着观念层次和实际存在空间的矛盾现象,即文人一方面汲汲于文事,一方面大力贬抑文学价值。这样的文学理解和文学观念是由魏征的政本思想逻辑塑造的。唐初士人普遍接受了贞观朝确立的为政本末价值体系,既盛饰文辞以求仕进,又刻意以摒弃雕虫、高扬器识为标榜,这正是初唐反拨六朝的时代语境和文人的生存处境使然。  相似文献   

5.
编辑主体史家意识建构必须以确保出版物内容真实地记载历史为基础,还要保证出版物内容全面地反映历史.历史智慧是编辑主体史家意识的最高境界,历史智慧的运用将给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初唐文学是在浓郁的历史意识中展开的,从思维方式到文章结构,从咏史、怀古诗的大量涌现到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功名意识的增强,甚至在密集、突出的文学意象中,无一不渗透着历史的意识、历史的思维方式以及表现手法的印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初唐的史学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初唐的文学,缺少了历史视域的初唐文学史必将是残缺不全的、肤浅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唐朝开国、立国重视历史,以史为鉴,唐人修史遂蔚为大观。通过对初唐人史编撰者的诗歌分析,反映了唐朝史学家的浓厚的诗人气质,这是唐朝鲜明的时代特色,对深入了解唐朝人风貌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初唐四杰赋的篇目归类,由于对诗、骚、赋文体界定的争论问题,一直不曾有明确的界定,对四杰赋篇目中的各体文体因子因而也很少人认真关注。四杰赋中几乎各体因子兼备,是汉晋以来初唐赋分体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择取初唐名家虞世南、王绩、魏徵、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李峤、杜审言、刘希夷、陈子昂等十家诗文别集,从著者生平、文学成就、结集过程、体例编次、内容要旨及版本流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初唐编纂的诗歌总集,可补考者尚有《歌录集》、《金轮万岁集》、《瑶山玉彩》、《送并州曼上人诗》等.据诸集,知初唐人的选诗观与诗学观上承魏晋六朝,下启盛唐.他们完善了本朝人选本朝诗的选诗观,新创了官班为序编纂体例,此等对唐人选唐诗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这个时期形成的标榜之风与个性化的选诗观等,也对盛唐乃至我国古代诗歌总集的编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知识渊博、思维缜密的学者型文人,初唐史官在<晋书>等史书中经常运用"文儒"称谓历史上的一些受到帝王重视的文人,其中隐含了他们对"文儒"的特殊认识.在这些认识中,既包含了文人人格的新趋向,同时兼具变革梁陈绮靡柔弱文风的意义.这说明在处于南北文化逐步交融的初唐,史官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以"文儒"这一全新的文人形态预示了未来时代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2.
初唐咏物诗创作风气颇盛。与六朝咏物诗相比,初唐咏物诗体现出如下新气象:宫廷咏物诗祛离了南朝宫体咏物诗的香艳气息;王绩、四杰、陈子昂、郭震等的咏物诗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诗骚及汉魏以来的比兴传统;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遭到贬谪后创作的少量咏物之作,多触物生感,情志内涵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13.
唐初,唐王朝对高句丽采取了较为和缓的怀柔安抚政策,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期间,亦一直奉行亲唐政策,尽力处理好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使得这一时期唐丽处于蜜月期,极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从初唐诗格看初唐人的文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以来文人已经认识到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在创作实践中却更重视辞藻声律等形式方面,导致情感内质的虚弱。初唐诗格在重视形式问题的同时,还普遍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情感志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理论表述.而是在具体作诗方法的讲解中体现的,才经常被人忽视。初唐诗格这种现象反映出初唐文人的文学观念。初唐文人在继承六朝文学观的同时,结合自己时代文学现状,认为主要应解决如何用更好的形式表现内容.从而把情感志趣和词采声律统一在操作层面上。  相似文献   

15.
武德年间的储位之争中 ,不仅李世民建立有一定规模的文学馆 ,而且李建成、李元吉也建有文学馆 ;贞观后期李承乾和李泰的储位之争中 ,李泰由于太宗的宠爱而设立的文学馆 ,成为他扩大声誉、储备夺嫡力量的载体。唐初文学馆的建立 ,使太子诸王之间的竞争由政治扩展到文化层面。随着唐中期太子诸王权力的削弱 ,王府文学馆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创造了后世难以为继的繁荣。唐代文学是经过数百年艺术创作经验积累后的一次大释放 ,是对前代文学传统的最佳继承 ,并为后世提供了典范。继承是根基 ,创新是生命 ,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创造出新的辉煌。这是新世纪学术界及文学家应当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初盛唐佛教小说与唐传奇的文体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盛唐佛教小说继六朝“释氏辅教之书”而有较大的发展。它通过宗教意义的抽象化,表达了对一般价值生活的体认;通过对宗教世界的人间化,表达了对一般情感生活的体认,使作品具备了较强烈的“小说意味”。初盛唐佛教小说还在故事模型、叙事方式、叙事本质和传播策略上,为古代小说提供了新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直接促进了唐传奇的文体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初唐诗序以四杰与陈子昂为代表,将六朝以来的骈体诗序推向了艺术高峰,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写景整饬流丽、境界开阔;刻画人物肆意铺排、神采飞扬;大量抒发人生感慨,富于文人气息;注重文气,骈偶中融贯散文的流畅自然;诗文交融,使文序具有诗的意境。当然,也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如“序重诗轻”、格式雷同、用典僵化等,成为骈体诗序继续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唐初密教的发展既不同于唐朝之前的密法,也不同于唐玄宗"开元三大士"出现之前的密教,具有非常明显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出现了较为系统传播密法的僧人以及对密法价值评估的提升,密法与佛教核心概念开始结合,成为解脱法门,摆脱了唐代以前密法在终极解脱中的辅助性地位。这都为唐代密宗的建立提供了前期准备。从佛教的信仰来看,唐初密教典籍的翻译,对后世千手千眼观音、不空羂索观音信仰、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的展开,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