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指出,时间范畴可以根据人的不同时间观念细分为时体范畴和时间系统两部分;时体范畴是一个语义范畴,可以通过词汇手段或语法手段来表达;对先秦汉语的时间范畴研究应以时体范畴研究为重点,研究中应当对语料进行区分,采取以时体范畴统摄时体表达手段的做法,对时体表达手段的研究应当定其性,别其异,释其理,并最终建立一个能概括先秦汉语时体范畴的表达体系。  相似文献   

2.
语义功能语法是重视语义、表达的语法研究理论。20世纪末《结构、语义、表达研究琐议———从相对义、绝对义谈起》的发表标志着这种理论的建立。汉语语法范畴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有其独特性,所以其建构也就与印欧语系语法范畴的建立不同。时量范畴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意义重大。《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对其进行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范畴语法是对自然语言信息进行可计算处理的逻辑语义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的蒙太古语法开始基于句法范畴和语义类型的对应来尝试处理英语部分语段,到目前多模态范畴语法对组合范畴语法和范畴类型逻辑的结合,都是为了能够取范畴语法体系中具有不同结构性质的类型逻辑系统的长处,以便更好地处理自然语言的句法和语义。汉语中独有的虚化成分“的”的可计算研究正体现了范畴语法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体、数"范畴在汉语中的表现及其标志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从论证"体、数"范畴的变词语素出发,证实了汉语中存在这两个语法范畴,只是汉语由变词语素构成的语句和典型屈折语的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5.
“取舍”不只是一个哲学范畴,它也是汉语当中一个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汉语取舍范畴是由相应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组成。语义结构包括“常量”和“变量”,常量对取舍句式的表达不施加影响,而变量则是造成各种取舍句式差异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词类范畴化理论看“副词+名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首先探讨了英语动词的时态表示时间有定性和动词情状类型制约有定性的规律,研究了英语句法结构有定性范畴;接着通过剖析汉语有定性结构成分的语义特征,研究了汉语的语义内容的有定性;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以“有定性”范畴为轴心连接句子、联系语义和语法的规律。最后指出,“有定/无定”意义受到语境赋义的制约,以人的认知为准。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由名词"时、时候"放在各类谓词性成分之后构成"VP时"、"VP的时候"的句法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一般语法著作都认为其语义性质是表时间.笔者认为该结构有表"时间范畴"和"条件范畴"两种语义功能,文章试图探讨形成"VP时"结构语义功能差异的内部机制并系统描写其不同范畴下语义功能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时制”和“时”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时制”是一个语义范畴概念,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我们把其中语法化程度较高的语法手段所表达的时制意义称之为“时”。在印欧等形态发达的语言中时制问题备受关注,对其认识也是逐步加深;而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中国学者很少涉足时制问题。本文认为汉语这种没有“时”范畴的语言如何全面表达“时制”这一语义范畴还缺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程度范畴的形式化手段分属于词汇、语法和语用等不同的语言层面.作为现代汉语性质量程度范畴的表达方式之一的词汇手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程度副词、形容词和名词之外,还包括固定语这一重要手段.程度范畴形式化的固定语主要有“千~万~”“大~大~”和“一~二~”等.  相似文献   

11.
“有X没X”有四类形式,各形式的功能有所不同,梳理各类别“有X没X”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推断出各类别的词汇化判定条件。通过考察“有X没X”的词汇化过程,找到了“有X没X”各类形式历时层面不同句法表现的依据,并得出“有X没X”中有些语例整合成为习语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气"作为中国文化和哲学精神本源范畴,一直贯穿于中国文化和哲学史的始终。可以说,"气"既是哲学范畴也是诗学范畴。"气"既是文学的,又是美学的,更是文化的。"气"在从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过程中,其生命美学特质得到了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3.
为讨论汉语中“X人”式使感形容词的性质、历时来源,以及在西安话中的特殊表现,通过变换、插入和考察分布的方法,确定现代汉语普通话中“X人”的性质和特点,检索历史文献,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些“X人”的历时来源和发展过程;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西安话中的“人”读阳平和轻声时“X人”的不同用法。研究认为,普通话中的“X人”形式表示“使人感到X”,属于词法词、复合词、形容词;这种“X人”来源于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该述宾结构最初表示一种具体动作,随后其语义发生“从动作到性状”的变化,表示一种抽象的性状;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有一部分“人”产生了轻声读法,成为派生词缀,这种“X人”的语义也就从“使人感到X”转变为“主语自身感到X”。研究还认为,汉语的“X人”形式经历了“述宾结构 复合词 派生词”的发展过程: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X人”,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中都有的复合词“X人”,此时“人”读本调,表达一种“使感”的语义;这种复合词“X人”在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人”读轻声的派生词,表达一种“自感”的语义。  相似文献   

14.
"啥子"与"啥子+N"高频率出现在四川方言口语中,但关于"啥"字的读音,各类工具书说法不一。在四川方言中一般用"啥子"、"啥子东西",表示问物;用"啥子"、"啥子事",表示问事,三者同时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从共时的角度出发,基于方言口语语料与方言文本语料,对"啥子"和"啥子+N"进行考察,充分描写它们在语义表达,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使役表达都是句子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日语学习者在进行使役句的翻译时往往过于孤立地强调日语使役表达方式“せる/せるさ”或“使、令、让、叫”等汉语的使宾动词,从而导致无法准确生动地翻译出原句的特色和精髓。通过对照分析《逝者如斯》及其译本《川の流れの如く》中出现的使役句来探讨日汉使役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译者兼作家,余光中积极反对译文“翻译腔”“恶性西化”等现象,其翻译理念在翻译作品中是否有所表现?文章基于余光中译作《梵谷传》、《老人与海》及其对译本的平行、类比语料库,以被动语态为个案分析,考察源语透过效应在不同译本的反映,尤其关注余光中的译文处理方式。研究发现:受源语透过效应影响,对译本“被”字句使用频率更高,且歧义被动句及增译被动句等现象也更频繁。余译本被动使用更灵活,使用频率及表达方式更接近汉语母语表达习惯,“被”字句与其他被动结构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给”字句使用频率较高。研究表明源语透过效应对余译本影响较小,也与余光中一贯坚持的“西而化之”“文白相辅”等翻译观相呼应,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7.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以来,至今 已有近20年的历史。本文以历届学术年会及其论文集为主要依据,具体考察了这一学科从 “台港文学”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确立,从初始的作家 作品研究到各种题材/体裁的多向拓展,从传统、单调的研究方法到研究方法研究观念的不 断更新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唱新闻”是一种源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民间口头新闻传播形式,出现于南宋时期的浙东地区,清末民初发展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并盛行于象山等浙东地区。浙东“唱新闻”与古代歌谣和“唱朝报”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邸报之兴盛及浙东繁荣的新闻传播活动为“唱新闻”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唱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丰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与同源俗文化曲艺形式的民歌和“画新闻”比较而言,“唱新闻”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底蕴深厚、口口相传的传播优势,但在流传过程中也体现出其代表作品少、新闻传播功能减弱等不足之处。近年来,“唱新闻”说唱艺术逐渐向“宁波甬剧”“小热昏”等形式发展演变,同时创新地融合不同剧种和乐器,不断满足新时代民众曲艺欣赏的审美需求,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保护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研究庾信骈赋中常用颜色词的语义系统.根据范畴理论,将庾信骈赋中的颜色词分为青、赤、黄、白、黑五个范畴.首先,简要分析了庾信骈赋中颜色词的总体数量、词形和组合概况,研究发现,庾信比较喜欢用亮暖色,最喜欢用的是“白”范畴和“赤”范畴的颜色词.其次,文章重点分析了“青”范畴中的“青”和“春”,“黄”范畴中的“黄”和“金”,“赤”范畴中的“赤”和“丹”,“白”范畴中的“白”和“苍”,“黑”范畴中的“玄”和“黑”的语义系统.最后,文章将颜色词的语义分为原型语义和非原型语义,而每个范畴中都有一个原型颜色词,重点分析了原型颜色词的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认为其产生机制主要有隐喻、转喻和社会文化赋予三种.  相似文献   

20.
基于汉语大量的语料事实,文章对汉语“数量范围”的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汉语“数量范围”除了有常见的表达式外,还具有多种标记词,这些标记词有的可以“对”用,有的可以“叠”用,标记词的“对”用使范围更加具体明确,而“叠”用则对范围起到了确认或强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