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归根结底是两种语言间信息文化内涵的转换,是一种异语语际交换过程。一般说来,用任何语言表达的信息都可以译成另一种语言,这是由人类的共性和语言的共性(universals)决定的,这也是语言间对称性这一构想的基础。本文从语言学和跨文化角度对翻译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探讨,提出语言间的不同的对称性(symmetry)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从科学的角度论述了无论异语间的言语行为形式多么千差万别,语言间对称性这一本质规律总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蕴含其中。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将这一科学规律与在一定区间浮动的最宽泛的模糊现象相结合,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云”隐喻在习语中的种种隐喻和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云”隐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发现“云”隐喻在这两种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隐喻的翻译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密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 也涉及文化问题,现今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以跨文化活动为目的活动.因此,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而所谓的文化翻译就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结构"与"超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4.
当代世界先进文化有共性和个性之分。研究当代世界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共性、个性与互动性 ,有利于我国更好地进行先进文化建设 ,对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译界对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话题争辩已久.常态思维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造成不可翻译或语言间“不可通约性”的直接原因;“模糊性”还会限制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际,从而导致误译或歧义.然而,通过对“功能对等”、“可译性限度”、“语言模糊性思维”、“文化的兼容性”、“文化共相”以及“语言共相”的研究发现:语言的模糊性特征正好是实现“等效”或“可译性”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6.
虽说“模糊”是语言的共性之一,但英汉语的模糊性在审美价值和生成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看,与英语中“模糊”相对的词是“精确”,而在汉语中与“模糊”相对的词是“直露”。人们在探讨引发英汉语模糊性差异的原因时,往往将视线更多地投向导致这种差异的有形的外部表现如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壁垒,而对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民族心理原型差异,则较少关注。这种只注重外在动因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往往无法反映出一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的民族性,英汉语表达在模糊性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及相关成因只有着眼民族心理原型差异的分析,才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哲学领域里,有两个命题既古老又年轻,一是“人类语言的个性与共性”,一是“语言本体的约定论和本质论”。纵观两千多年以来的学术史,求索共性和寻找差异始终在交替进行,二者犹如语言研究历史长河里的两股潜流,不时地漩起激浪,此起彼伏,交替进行,推动着语言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花儿”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西北回族与“花儿”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从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的独特视角分析“回族花儿”的混合语特征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揭示“回族花儿”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共性,并由此对“回族花儿”做出较为宽泛的界定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设置对外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必要性,初步探究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内涵、学制、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提出了实施该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有关问题及其对策。同时,对近年来对外汉语学界讨论的“文化导入”说、“交际文化”说提出了疑问,认为世间各种语言必然有与人类共性相关的共有现象,这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也有与各民族的特异性相关的特殊现象,这就是语言的特殊规律。因此,跨文化的语言教学中,重要的任务就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揭示和掌握目的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也就是揭示和掌握目的语中本就存在的“文化因素”而不是导入“交际文化”。  相似文献   

10.
虽然世界上的每种语言都存有自己的个性,但大量的语言研究表明:在差异的背后有很多相近或相同的特性存在于各种的语言之中,也就是说,语言是有共性的。语言的共性表现在不同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本质,受普遍原则的支配,各民族的语言是普遍原则支配下参数变量α变化的结果。该文以中英两种语言在句子主语对语类选择方面所体现的共性为出发点,说明语言共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