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怒族研究是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份,近年来有关此问题的研究颇受学术界关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拟就怒族研究专题作一综述,以展示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一、源流研究王叔武先生(云南少数民族源流研究》《民族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一文认为,怒族来源于云南古代三大族群之一的氏羌族群,怒族先民是居住于昆明的乌蛮分支中的路蛮。马曜先生主编《云南古代各族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一书认为,怒族是居住于云南境内的最早的居民之一。严一德《怒江边的怒子》(《西南民族研究论文选》四川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葬俗是古代伦理信仰的外在表现,也是礼孝精神和迷信的组合,其中迷信又包含迷信观念和迷信方式两个层次。考察剖析葬俗迷信,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由于葬俗具有传承性,许多葬俗迷信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匕活动在北方地区的各个民族.探寻这些民族发祥、迁徙、成长、壮大、建立政权、衰亡的历史过程,总结北方地区各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古代北方各族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所处的历史地位予以科学的回答。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正北方,自古以来,先后有几十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在这里发源、成长、壮大、南下中原内地,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在研究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方面,内蒙古史学界①占有地理优势、考古发掘优势、语言优势.甚至…  相似文献   

4.
人类早期历史的艺术记录──我国少数民族创世史诗巡礼夏爵蓉创世史诗是各族先民歌唱开天辟地、人类起源、万物滋生、民族形成、社会发展的诗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各族创世史诗均以“创世”过程为序,展开广阔的史诗描述,用艺术概括形式,记录该民族古代生活轨迹,有“...  相似文献   

5.
屈肢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解放三十多年来,在调查发掘报告中,描述某一遗址这种葬式特点的比较多,追论它的渊源比较少;如果联系到某一特定地区和族别的话,则又忽视其普遍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为什么要实行这种葬俗的问题还没有提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作出研究。本文旨在论述我国古代屈肢葬俗的分布和特点,追溯它之所以存在的渊源,希望从一个侧面的研究,有助于明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铜鼓在四川南部南广河流域发展流传的历史表明 ,川南人是一支拥有巨量铜鼓的古代民族。珙县悬棺岩画中众多的铜鼓形象 ,是川南人铜鼓文化与悬棺葬俗交融渗透的历史记录 ,它们蕴蓄着人铜鼓文化的丰富内涵 ,积淀着人社会发展的原始文明  相似文献   

7.
丧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民族思想.意识和风俗的反映,具有保守性和继承性,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葬俗。一般说来不是任何外来因素都能使其改变的。同时,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中,也可体现一个文化的特征和发展水平。本文将从对秦人葬俗的分析,研究,以及它与中原墓葬的比较,来探讨秦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随着民族地区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社区中各族居民的交往表现出了多种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民族地区城市社区中的各族居民交往又可以划分为七种类型。形成影响城市社区各族居民交往的多种因素,提出增进社区各族居民交往的五个条件。认为这样才能增进社区各族居民的交往,能够促进社区稳定、推进城市发展,并为创造和谐的城市社区民族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西北诸族融合于汉族的趋势和特点隋唐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在全国施行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从而大大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然而,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融合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和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南丹县里湖瑤族公社岩洞葬调查及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瑶族地区的岩洞葬,对研究瑶族历史、了解古代瑶族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体质特征以及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等将有很大帮助。过去,古籍文献有关瑶族岩洞葬的记载甚少,目前史学界对这方面的论述也不多见,有些学者则认为悬棺葬(含岩洞葬)乃是百越族群和濮、僚的一种葬俗。对于瑶族是否也有此种葬俗,则未遑考证。因此,对瑶族地区岩洞葬进行一次调查,很有必要。我们于一九八二年七月廿一日到了  相似文献   

11.
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批评了中国谱牒"源远流长"的迷信。文中有的论点值得讨论。胡适认为,各姓各族都"不肯承认自己的祖宗,都去认黄帝、尧、舜等等不相干的人作远祖"。事实上中国宗族很少有"不肯承认自己的祖宗"的现象。有些宗族认黄帝、尧、舜等人"作远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的体现。胡适认为,由于追求"源远流长",去认黄帝、尧、舜等人"作远祖",将中国民族源流搞乱了,因此中国谱牒"没有什么民族史料的价值"。我们认为,中国谱牒之中有丰富的、珍贵的"民族史料",因为除了民族源流,民族史还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艺术源流和审美传统的民族。其美的历程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在从石器时代到小乘佛教传入后的整个古代艺术中,傣族对美的关注和创造都是极其突出的。整个傣族古代艺术都回旋着一个生命的主题,一个和平博爱、温情爱恋的主题,这个主题使其艺术那么完整迷人,那么优柔温婉。所以人们常说傣族是个最敏感于爱与美的民族,是个最爱美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中华大地具有相对封闭的特殊地缘环境,汉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域内各族和周边各国,故中华大地上的民族融合基本上是在域内进行,且主要表现为其他各族不断融入汉族之中。但南、北方民族融合进程有各自特点。北方周边各族一般只能借助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非常方式,方能实现与汉族的杂居;但一旦杂居后,融合进程发展较快、融合较为彻底。南方各族与汉族的交流和杂居进行比较自然,但由于南方存在不少相对封闭的局部环境,使居住于此的各民族能够较长期地保留自身的民族特点,形成了在汉族民众包围中的本民族小聚居的“孤岛”,这是我国南方、西南方山区保留少数民族众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的研究在文献整理、研究深度、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开拓空间,而且深化对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科体系、丰富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领域,还在积累文献、拓展视野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可以考虑从整体性的角度,分纵、横两个向度,围绕南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明、清边疆政策对文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各族别文士的交流对文论的影响,口头诗学等专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 由于民族、国度不同,各族、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人们不难发现,不同民族、国家在以上各方面也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譬如神话,这是原始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对于自然界的斗争以及全部社会生活在艺术概括中的反映。各族、各国的神话,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诸如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山川形成、洪水平治、狩猎  相似文献   

16.
武陵文化区酉水流域"螺丝揭顶"坟墓葬式是少数民族葬俗,是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的遗留,其水生、土养、岫居、岩葬、石柩、遮阳、龙坛、吉穴、安魂、孝亲等丧葬内涵明显,在中国水乡蚌壳仙女等民间文学中有体现,是水乡稻作民族葬俗模式在山区的遗留,有对水乡生活的留恋,是历史上移民文化的遗存,是对人类生命礼仪、南方民族尊尊亲贤等优雅风尚的最高赞颂,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因素,是中国南方民族丧葬文化的精品。  相似文献   

17.
民族源流的研究涉及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民族共同体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和共同的经济文化类型。这些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研究民族源流时,必须综合考虑所有特征,而不能仅据某一特征来确定民族源流。族名音近,可否据以确定民族的源流?每个民族都有一定的名称,有些起于自称,有些来自他称。一般来说民族称呼具有一  相似文献   

18.
试论北朝墓室壁画的内容与布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墓室壁画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审美风尚、民族风貌、丧葬习俗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试图对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经过科学发掘的墓室壁画进行考古类型学的分类与排比,运用美术考古学的方法论,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就北朝墓室壁画的内容特征、装饰纹样、布局特点、地域风格、源流变化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9.
骆越是我国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它发源何处?分布多广?是现在哪个民族的先民?历来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取得一致意见,本文拟从考古材料及民俗学材料探骆越源流及其分布。一、屈肢蹲葬的主人是骆越的先民“民族的形成,一般自部族出现开始……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可以朔到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广大地区,分布着一些在崖壁上或崖穴中安葬死人遗体的葬俗遗迹,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悬棺葬”、“崖洞葬”、“崖洞墓”、“崖墓”等等。 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南方地区这些葬在崖上的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自此“崖葬”一词便沿用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长期以来研究工作的分散和各人的研究角度不同,目前学术界对崖葬类型的划分、命名和文化内涵等许多问题存在着某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