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内容不可能归结为逻辑的和认识论的问题,不可能归结为恩格斯称之为主观辩证法的东西。承认物质世界的辩证法的客观性质;承认事物的辩证法归根到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这具有原则性的、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作为唯物主义学说,是从承认物质存在第一性出发的。不管人的改造活动达到什么程度,它只能是在世界客观规律性的范围内开展的。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没有人和人的活动的地位。相反,正  相似文献   

2.
所谓实践的客观性是指把实践看成是一个"自身运动过程"或自然过程,而不是一个主观过程.把实践看成是一个"自身运动过程"就在于把实践理解为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扬弃自己的发展过程.它是改变世界活动中的隐匿过程,这一过程只有在辩证的思维中因而只有通过感性这个中介才能得到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物之间进行的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能动的,是人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意志、信念为动力,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既表现为主体人的物质力量对客体的作用,又表现为主体人的精神力量对客体的作用。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第四,实践是革命的,它既能使客体发生变革,又能使主体得到革命  相似文献   

4.
一人们的一切行为和活动,总是同一定的思想、意识相联系。固然,归根到底。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能动的力量。正如列宁所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的思想、意识可以随意决定客观世界的发展进程,而是说它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影响世界的变化过程。正确的思想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错误的思想会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在教育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中,一切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切教育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认识源泉”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围绕“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些同志认为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应是“客观实在”,不能是带着“主观性”的实践;有些同志则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的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人们进行实践,首先总有一个实践目的,有一个实现此项目的的计划方案,这是从现实产生的对所要争取的东西的假设和蓝图。为了进行实践,人们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手段,如搞科研的实验设备,工农业生产的机器和动  相似文献   

6.
虚拟实践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富斌 《社科纵横》2004,19(1):100-103
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赛伯空间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切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它既同现实实践一样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新的特征和功能 ,从而突出地展示了人的创造性、超越性和自主性 ,也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性、超越性和自主性的最佳手段和途径。虚拟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时空区域 ,根本改变了人们活动的时空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时空观念 ,从而成为信息时代特有的新型社会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7.
论精神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在人们劳动和改革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的人进行创造活动(通过一定的产品体现出来)的一种过程。这种产品具有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客观属性。它是以满足人们利益为目的的客体。价值是文化活动的产物和成果,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化价值的这种性质不是由文化本身的自然性质所决定,而是由社会历史实践的现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网络社会的实践与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的策动下 ,人类社会开始跨入网络社会。引人注目的Internet呈现爆炸性增长 ,并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 ,网络技术开启了新的生活、新的实践。在新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扩展和高扬。本文拟在概述实践与人的主体性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阐述网络社会的实践及其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1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从静态结构上看 ,它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组成 ,通常中介 (特别是工具 )的发展水平是实践发…  相似文献   

9.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及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植根于人类社会基本实践之中的有规律的过程。 劳动是人类审美认识的起点。经过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产生了人类社会的最初组织形式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向自然界索取直接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当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最初的满足物质需求的生产劳动中,原始人类就不是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自然。为了使主观目的合乎客观规律,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他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和掌握对象的某些属性及其联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种实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哲学创新的成果不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即辩证唯物主义,而是从实践和实践主体出发来理解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除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视野、新内涵和“改变世界”的新功能外,它的新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它是唯物史观的新起点;揭示了“唯物”之“物”的新含义;突出了实践者即人的主体性,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承认历史发展的多因性和非线性规律,在线性决定作用基础上,对概率的、或然的、随机的作用方式和意义作了新的揭示;对辩证法的作用领域提出新的理解,更强调实践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实践作为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决不只是一种反映,也不是反映的总和,而是一个发生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不断扩展着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中的开放过程,是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结构中,又必然地包含有主体和客体两极因素,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中介、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要素。这一点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确认。但问题在于,实践这一动态结构是如何建构起来的,组成实践结构的诸要素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又是如何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 实践是由主体和客体以及中介着…  相似文献   

12.
胡彩萍 《探求》2002,(Z1):29-30
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深刻掌握它的哲学内涵 ,对于正确使用这一理论并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一)“与时俱进”形象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 ,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决定认识的发生、发展 ,同时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与时俱进”形象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这种辩证关系。即使是真理性的认识 ,也会受到客观物质世界的限制 ,只能是相对真理 ,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 ,也有可能成为谬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之一是把社会历史也当作如自然界一样的自然历史过程,也具有不依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主观规律。但是,长期以来,有些人机械地理解社会规律。强调社会规律时,便把人的主体活动能力抛弃掉,个体自由活动和各种偶然性在社会规律面前毫无意义。作者认为,离开人的主体活动就把社会抽象化了。社会规律不能离开人们追求价值的实践活动,个性自由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扩展的,社会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并不排斥人的价值追求和个性自由。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马克思虽然在其著作中没有专门论述过本体论问题,但却持有一定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可称之为一种实践的、人性的本体论.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是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也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生成论,而不是预成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承认真理有用,认为真理是有价值的。然而,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真理价值论,划清它们的界限,是个颇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图以胡适为例,谈谈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真理价值论的区别及其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承认真理有用,重视真理的价值,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基础上的,以尊重客观真理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来主张,客观实在是可知的,真理乃是符合客观实在的认识,所谓符合即正确反映客观实在及其规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全然不同,实用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哲学。胡适依据实用主义的经验论,在评价所谓旧派哲学家关于“真理就是同‘实在’相符合的意象”的论断时,提出一个什么叫做“和实在相符合”即认识和实在关系的问题,并作了否定反映论和客观真理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世界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既不是与人无涉的客观世界,也不是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主观世界,而是主客相亲相融的意义世界;生活世界具有非课题性、奠基性、主观性和直观性的特征;生活世界是人的原初经验世界,它构成了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审美对象的意义世界是对生活世界这一原初世界的具象呈现,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一种感性体验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加强经济立法工作,开展经济司法活动,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加速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直接意义。同其它法律一样,经济法也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个人恣意横  相似文献   

18.
这是对人的主观性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第一部专著.作者根据把社会存在解释为人们实践活动,根据社会存在本身中主客观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现实的主客观性来理解人的主观性问题.作者注意的中心是社会决定和人的积极性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客观决定也包括一种特殊的决定,即作为主体人的活动本身发展的决定.人的主体不是社会存在的再次复现,但它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主体的社会存在本身.这样提出问题是有道理的,其目的是要克服某些著作中有时出现的以消极反映和完成"环境"要求的精神来解释人们行  相似文献   

19.
一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高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以及社会道德风尚、价值取向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和经济发展效益,越来越体现着生产力的强大作…  相似文献   

20.
在人和自然的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人和自然的对立,包含有相互联系和区别的两层涵义:其一,人的生存不是以自然界的生物立足于形态生理改变来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式,而是以积极改造自然环境的物质生产实践来实现的。“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①于是在自然和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中间就加进了社会文化中介,人借助于社会文化和自然相对立。其二,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人类利用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范围日渐邈远、深度日渐幽邃的人工世界。这个世界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进步和社会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