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和谐,作为对人类社会特定存在状态的肯定性价值判断,体现了主体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同时,社会和谐又是现实的.它以差异存在为前提,且永远只能达到一种相对状态.倡导社会和谐,并非拒斥社会竞争,只有把和谐的协调性与竞争性、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诉求,进一步审视社会和谐的辩证法特征,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谐,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范畴,它是主体对事物特定存在状态的肯定性价值判断,体现了主体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但和谐又是现实的,它以差异、对立为前提,且永远只能达到一种相对状态。倡导和谐,只有把和谐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基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诉求,进一步审视和谐范畴的辩证法特征,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与和谐辩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考察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根据,同时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需要出发,论述了确立和谐思维与和谐辩证法的必要性,指出和谐辩证法是对历史上矛盾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改革开放集聚的深层的思想积淀,并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和谐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4.
周志山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52-56
如果说,侧重于否定性、革命性、批判性倾向来理解辩证法的实质,是传统意义上矛盾辩证法的一个基本特征的话,那么,阐扬马克思的和谐辩证法,确立以和谐为主导的辩证思维方式,则是顺应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应更加重视矛盾同一性在社会发展中作用,重视同一性在社会运用中具体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6.
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辩证的变化,是沿着不同路线的周期性社会再组的交替模式。作为探讨人类基本交往方式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社会交换行为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7.
吕翠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4):4-5
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存在和历史发展为内容,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思维方式。马克思认为辩证法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密切相关,辩证法在实践中生成并获得发展,伴随着人类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理想的生存实践活动,辩证法内蕴的和谐诉求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哲学所倡导的和谐辩证法 ,包括以下十大问题 :良性斗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适度存在、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合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和谐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翠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3):10-11
解读分析了马克思辩证法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批判和革命的本性,也内涵了和谐的维度。马克思辩证法和谐内涵的彰显在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根据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11.
吕海坤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2):23-25
范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尽管经常用理念、观念等加以表达,其总是作为连接客观世界和人类认识的中介形式而起重要作用。黑格尔与马克思都在辩证法的意义上使用范畴,却体现出运用范畴的两个不同路径,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构主义:建设性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尔、拉图尔、谢廷娜等经典社会建构主义作家的建构思想,重在强调建构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为建构主体的人与其建构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建构的辩证关系;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建构者即社会群体与建构物即科学技术等之间是相互建构彼此不断超越的,两者都达到更高的水平,并在此水平上进一步超越循环不止,其实质就是建设性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社会的矛盾发展史和相应的矛盾学说发展史进入了新阶段。矛盾的解决方式问题是矛盾辩证法的核心问题,它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扬弃”;一种是“平衡”。“和谐”是解决矛盾的平衡方式的最高级形态,也是矛盾运动的新归宿。作为新哲学范畴,“和谐”是具有共享性、亲和性、为他性的矛盾双方,在主动调节的过程中达到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境界,是此种同一性境界的绝对性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使我们对辩证法实践性有了新理解。实践不但具有辩证本性,而且会创造出新的辩证法形态。 相似文献
14.
进化系统辩证法的演化范畴包括:可逆和不可逆,退化和进化,平衡和非平衡,对称和破缺,合作和竞争,结构和功能,渐变和突变,有序和无序。每对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提升到理论高度,并把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等同起来.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状态,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一种表征.社会和谐是到达这种状态的实践过程,和谐社会是人类利益一致的真实共同体,其实质内涵是关系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出了科学预测,但没有过于具体的措施,为现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具体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列宁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实践,总结出一套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方法,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辩证法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毛泽东强调矛盾的斗争性,
而邓小平则更强调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重视矛盾双方的不平衡,而邓小平更注重矛盾双方
的
平衡。毛泽东和邓小平一生都注意照辩证法办事,但毛泽东晚年仍坚持斗争哲学;邓小
平则成功实现了由斗争哲学向“建设哲学”的伟大转变。邓小平开创了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并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推进了辩证法,创
造了“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家庭和谐问题的社会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极富家庭传统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转型,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婚姻家庭问题.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推进和谐家庭建设,就必须重新回到对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制度本质的再认识上.本文从人类婚姻的动机说起,指出人类之所以需要结婚,设立家庭制度,是为了传宗接代,完成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婚姻从表象上是个人行为,从本质上是社会行为.从这点出发,我们能够对当前出现的形形色色婚姻家庭问题作出合理地分析和科学判断.认真履行婚姻家庭义务,遵守婚姻家庭的社会规则,对建设和谐家庭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8.
杨蓓蕾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5):773-775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和谐发展的城市。在当前城市建设的热潮中,如何有效、高效地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政府管理的一大难点。从和谐管理的角度入手,以崇明生态新城的建设为例,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和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 呼唤和谐思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合理延伸。辩证法强调对立面之间既统一又斗争,但自近代经典力学兴起以来,科学思维就开始向对立面的斗争性倾斜,从黑格尔到毛泽东,作为辩证思维载体的辩证法一直保持进攻的态势。这种对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的强调,是出于实践的选择,无损于辩证法全面而无片面性弊病之本性,但对矛盾对立面之同一性的忽视,在实践中显露了一些弊端。随着时代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对过去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挫折失误的深刻总结,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成功经验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视域对矛盾与和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将和谐纳入对矛盾的理解中,在矛盾关系中区分出和谐统一与不和谐统一两种基本形式,认为和谐仍然是矛盾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才是辩证法的最高原则。对矛盾的这种新的理解,突显了和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