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3.
神思是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的产生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由曹植在《宝刀赋》中最早提出的。曹植的“神思”是指神启而产生的思绪,带有神性色彩,已是一个思维层面的问题。而后,不少人都使用了这一概念,促成了这一概念的流行。“神”的古意是天神,由天神派生出精神、神妙,它们都具有虚无缥缈的特征。“思”乃是“容”,其意指思维的深刻性。这样,“神”与“思”连在一起便有了一种新的意义。它是神妙的、精微的、飘忽的、深刻的、准确的,在神妙、精微和飘忽之中又蕴涵着强烈的超越现实时空的直觉因素,渐渐地铸就了神思的思维品性。神思的理论是经过陆机、宗炳、刘勰等人的努力才最后完成的,最终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思维理论。 相似文献
4.
病人看病,医生首先需要问诊.问诊,顾名思义,就是医生问病人哪里不舒服、因何来看病、不适的时间长短等.这时,病人就要把自己的相关情况告诉医生,这些信息对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6.
目前,我国哲学界还在就认识发展阶段问题进行讨论。我们认为要使这一讨论深入下去,关键在于弄清楚感性认识怎样向理性认识飞跃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 在我们看来,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中间要经过一定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逻辑加工或思维加工。这个论点并不是任意杜 相似文献
8.
一 、我们党怎样当好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 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同世界上一切社会制度一样,同样有产生、发展、从不完善不成熟到逐步完善逐步成熟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萨特向马克思主义的“接近”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 ,而萨特又是一个批评过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者 ,这就决定了他无论怎样向马克思主义靠拢 ,都必定被认为是心怀歹意 ,必须予以坚决地批判和痛击。这样看来 ,这个逻辑和推理有悖情理 ,但在一定时期内颇为流行 ,并成为一种不可移易的思维定势。本文全面地检讨了这种思维定势的偏颇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汇纳百川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指出 ,只有以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来对待不同思想和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 ,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繁荣和昌盛。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通过对闽赣戏神"田公元帅"的祭礼追根溯源,认为田公元帅的原始信仰源于周四月郊祀后稷的国之典礼,经汉而演为田官,且封为社而祀之。唐宋时从田官(舍郎)又衍化为田四郎,为天曹使者形象,且初步具有戏神的某些喜剧性因素,宋以后随着社戏的兴起,抵以滑稽取笑,则田四郎以喜剧形象且为郊祀主角或祖或报求而衍化成"田公元帅"。 相似文献
13.
与其将中国文化看作上层与下层文化的统一体,不如将其视作既相互影响又至少部分分离的两个领域,即"大传统"与"小传统".唐宋之后,中国文化与宗教以及知识体系实际上已清晰地呈现出分层的格局.思想史研究的任务即在于"大传统"的疏解,又在于阐论"小传统"所内蕴的思想史意义.居今而言,最要紧的工作是:1.经学思想研究;2.政治思想研究;3.民间信仰研究的思想史价值;4.民俗文化研究的思想史意义.研究的眼光既要"向上",也要"向下". 相似文献
14.
杨忠敏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
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国学"和"国学热"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导向?这些实际上涉及我们对文化本质的理解和主流文化导向的把握,具有很深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意义。应该予以深入的思考和关注。本文总的看法是: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倡导现代的"国学",这里有三个基本界限一定要把握准确:1、不可轻视科学;2、不可回避民主;3、不可排斥法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史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厚今薄古"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厚今薄古"被给以简单化、教条化的理解,过分突出了历史学的致用性,造成了史学的政治化,助长了新中国史学领域教条主义的盛行。"厚今薄古"大讨论对新中国的史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直接左右了其在以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什么"和"怎样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什么"和"怎样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核心问题.在"化什么"的问题上要提出具体化的内容设计,按照"要精要管用"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做好文本选择工作,做到明确标准,有所选择,突出重点,列出"菜单";在"怎样化"的问题上要转变思维方式,变以往的"灌输"为"传播",大胆借鉴文学传播、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影视传播等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实现传播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这述作之义 ,其核心即强调文化生命历史连续性的文化阐释原则。这一连续性的内容 ,即自然与文明或质与文的连续。“质”或自然 ,是“文”的发展之合理性的界限。质、文之连续 ,亦即天人之合一。在这个意义上 ,“文”的“作”亦即“不作”。文化表现为一质、文之张力关系中的生命连续 ,同时 ,亦总是作为“传统”以此“不作”之“作”的方式活在我们之中的东西 ,这正是我们总能有所“作”的原创性之本。近代以来 ,文化的“断裂性”和历史“记忆的短暂” ,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文和精神资源积累与原创性的不足。孔子“述而不作”的文化阐释原则 ,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权力行政"向"责任行政"的范式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究其深层的根源分析,我国行政行为的“责任缺失”是因为在传统社会主义的体制下,“权力行政”成为我国政府主导的行政范式,这与社会主义政府的价值追求是矛盾的。当今,在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新背景,基于对“责任行政”范式的认识,我们必须实现由“权力行政”向“责任行政”范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理论创新已成为当代学者的共识,从科学哲学的立场来看,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研究范式的转换,而这首先需要对当下的问题意识进行自觉的反思与重构。本刊刊发的这一组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为中心,在当代时空维度上展开,其中既有对中国哲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也有域外的经验与教训;既有对当下研究状况的总体扫描,又有对今后理论创新的个性化研究,以期开展一次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险,从而推动世纪之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