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西北边疆政策述评高荣东汉时期,由于国势不振和政治中心的东移,其西北边疆政策也由汉武帝时的积极进攻主动进取变为消极防御、被动退守。其间,东汉王朝虽曾几度命将出征,但“其目的在攻匈奴,非为西域”。①就总体而言,东汉消极退守的西北边疆政策并没有根本的改...  相似文献   

2.
<正> 东汉时期,特别是在其中晚期,居住在东汉帝国境内的东,西羌以及塞外西羌曾同东汉王朝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寇敌略定矣,而汉祚亦衰焉。”(《后汉书·西羌传》)对于羌汉战争的性质,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是羌族人民反对东汉王朝的起义,当然,不同观点的争论也时有发生。近来,张大可同志在《东汉时期的安羌名将——凉州三明》(载《西北史地》1982年第2期)一文中,对羌汉战争的性质又提出了另外的见解。他认为;连绵不断的羌汉战争是塞外“西羌”侵边的“羌祸”,而不能简单地用羌人起义来概括。他对于其中影响较大的安顺二帝时期的东羌暴动,虽也予以肯定,指出由于当时东汉王朝政治黑暗,“羌人的起义是被迫的,他们的反抗是正  相似文献   

3.
自汉武帝斥匈奴,逐西羌,开始了中央封建王朝在青海东北部地区的施政管理。经西汉末年的战乱,刘秀建立东汉,承前旧制,并有所完善,形成了东汉王朝在管理青海东北部地区的政策和措施上的诸多特点。一、东汉初期青海地区的形势西汉末年,王莽的一些尚古改制措施,使西汉王朝在青海地区的苦心经营遭到破坏,青海访羌积怨欲反。随着汉末中原动荡,陇右、河西之地虽不是主战场,却也失主了中央的控制。造先乘机攻破诸县,《后汉书·马援传》云:“自王莽末,西羌宏边,选入居塞内,金城届县多为虏有。”时为张掖届国都尉的窦融与酒泉太守梁统…  相似文献   

4.
试析东汉政权长期“倾而未颠,决而未溃”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政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系统一王朝享国久长的朝代之一。除光武、明章三世60余年出现中兴大治局面外,百余年间君道暗乱,戚宦交相秉政,一直处于衰败境地。尽管如此,东汉政权的统一局势却并未发生很大变化,长期保持着“倾而未颠,决而未溃”的局面,百余年间绵绵不至于亡。究其原因,首先一大批“肆直”官僚士大夫前仆后继反对戚宦专权的斗争对东汉百余年间“衰而不亡”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作用。其二,东汉政权长期“衰而不亡”的另一原因是下层社会秩序的相时稳定,“朝纲虽替,虐不及民”。其三,东汉政权之所以能长期维持“倾而未颠,决而未溃”的局面,与东汉一朝始终以儒学作为统治思想及其所形成的“教化”“风俗”之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班勇 ,东汉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 ,字宜僚 ,班超子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秉承其父之志 ,代表东汉政府 ,在开发西域、团结西域各族人民反抗北匈奴的侵扰等活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少有父风”① 的班勇在东汉对西域的“三通三绝”② 历史过程中第三次通西域 ,故被人认为“后汉王朝在西域的成就事实上主要是班超和他的儿子班勇个人取得的”③ 。然而长期以来 ,班勇的个人成就一直掩盖在其父班超的光辉之下。本文拟就班勇与西域的关系作一略述。一东汉初年 ,西域的政治形势十分混乱。早期西汉王朝凭文治武功建立…  相似文献   

6.
夫余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灵帝熹平三年(174)。夫余朝贡东汉王朝,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安帝永初五年(111);中期从安帝永初五年(111)至顺帝永和元年(136);后期从桓帝延熹四年(161)至灵帝熹平三年(174)。夫余对东汉朝贡之始,是出于寻求政治利益,其次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阶段也是东汉王朝对夫余国政治统辖力度最强的阶段,政治上的稳定对夫余国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起到积极作用。夫余对东汉朝贡活动最初受到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的制约,之后主要受东汉与高句丽相互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王朝在匈奴浑邪王故地置郡设县、筑塞立燧的行政和军事建设,使丝绸之路东段的河西地区成为畅通的交通走廊,经略“楼兰道”、设“都护”保证了丝绸之路中段西域道南北二道畅通,东汉通西域的“伊吾路”打通后,“楼兰道”仍继续使用.通达的丝路将西域与汉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汉代西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交融.  相似文献   

8.
(一)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结局,概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被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下去,另一种是作了改朝换代的工具。具体地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农民起义领袖当了新王朝的“开国之君”。如刘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西汉;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第二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王朝后,农民起义的领袖没有建立新的王朝,而建立新王朝的却是在农民战争中突起的一支地主武装力量。如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李渊父子建立的唐王朝。第三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汉光武帝刘秀,大家都知道他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辞海》中介绍:刘秀是“西汉皇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中国历代帝王录》中介绍:刘秀是汉“高祖九世孙”。近读《汉书》和《后汉书》,发现刘秀的祖父出生在湖南;刘秀的曾祖父则出生在湖南宁远并且终生在湖南活动;刘秀的高祖出生在湖南长沙而安葬在湖南宁远,其墓地至今犹存;刘秀的太祖也是终生活动在湖南的。正因为刘秀的祖父以上四代人在湖南生活100多年,所以,刘秀的祖籍是湖南。现将这些史料整理出来,以飨读者。为了说清刘秀是“西汉皇族”、“高祖九…  相似文献   

10.
古代历史上的河西,原是少数民族杂聚的地方。汉初,匈奴人游牧于此,控制了河西和西域,中断了中西交通,并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汉武帝为了斩断匈奴右臂,曾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并获得了胜利,在这里设立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汉昭帝时又增设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自是移民屯田,开通西域,不断经营,直至东汉,河西一直是一个安定富庶的地方。即使在王莽篡权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东汉未年,由于马腾、韩遂等军阀混战,使河西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人民死亡流徙,户口大量减耗,以金城郡为例,在东汉繁盛时,领三千八百余户,东汉末,被韩遂等“所见屠剥,死丧流亡,或窜戎狄,或陷寇乱”,竟至于“户不满五百”了。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河西这块曾经繁荣一时的地方重新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经营范围。史载:“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其剌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由于曹魏政权的重视,河西经济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在农业上,据《晋书·食货志》记载,旧  相似文献   

11.
商王朝的“婦”,是商王朝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姑且称之为“商婦”。“商婦”包括王婦、子婦、诸侯婦、大臣婦,有一些是商王的亲属。她们可作为主帅,统帅将士,参与战争,参加祭祀与占卜,参加农业活动,深得商王的关心,在商王朝起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修明副研究员的《从崩溃到中兴》,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向社会和学术界推出。这是一部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中心,与西汉王朝崩溃到东汉王朝勃兴的几十年风云际会的史作。 文以载道,见于全书五个章节、洋洋近30万字。作者以历史发展的走向,纵横稗阖,写出了两汉交替时期的大  相似文献   

13.
《白虎通》神学宇宙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虎通》是班固根据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京师洛阳白虎观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召开的“讲议五经同异”会议的材料编写成书的。《白虎通》内容庞杂,涉及的问题很多,但仅就其哲学思想体系看来,它主要是继承、发展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把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相结合,使经学进一步神学化。过去有人认为它是“杂家”,没有学术价值,因而很少有人研究。但它确是东汉王朝统治近二百年的官方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相当影响的一部著作,它编造的一套神学说教,至今仍有待批判、肃清。本文仅就其神学宇宙观,试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龟兹作为西域的绿洲大国,在两汉与匈奴的西域争夺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西汉时与汉友好,学习汉礼仪制度,而东汉时,则成为在匈奴支持下阻碍东汉统一西域的主要势力。从更广的视野来看,两汉对西域经营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西汉王朝自始至终对西域保持了较为有效的统治,而东汉一朝的西域经营表现为"三绝三通"的状态。究其原因,固然与两汉王朝各自的国力强弱不同有关,但不同的西域经营策略不能不说是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乌桓朝贡东汉王朝,首先是出于寻求经济利益,其次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乌桓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明帝永平十六年(73),朝贡活动以辽西、辽东乌桓为主;第二阶段从安帝永初三年(109)至桓帝延熹九年(166),朝贡活动以乞降为主;第三阶段从灵帝中平五年(188)至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朝贡活动以三郡乌桓为主。乌桓对东汉朝贡活动受到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边疆民族势力消长过程中乌桓朝贡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自东汉中期以降,政治衰败迅速加剧,原本王朝国家的政治权威在经历黄巾起义和董卓乱政的打击后不复存在,政治秩序土崩瓦解,帝国陷入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状态。政治权力的破碎化使得国家建构成为每个统治者/执政在追求统一时必须面对的难题。在各大势力相互竞争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三家脱颖而出并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趋势。其中,诸葛亮治下的蜀汉政权改革了东汉中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流弊,不仅建立了“宫府一体”制度,形成了有效的政治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士人政治的追求,而且增强了国家力量,塑造了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治理的理想类型,为后世所称颂。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名家虽然不能算是“显学”,但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经过秦王朝“播《诗风书}),百家语”的劫难之后,到了汉代,竟然转眼间后继无人,销声匿迹了。所幸的是,经西汉王朝对散失旧籍的多方搜求,到东汉班固撰写《汉书·艺文志用十,尚能列出邓析、尹文、公孙龙、成公生、惠施、黄公、毛公等名家的七位代表人物和他们的遗著36篇。后来经过历代战乱,这些遗著又大都散失,流传下来的就只有《邓折子》、《尹文子》和《公孙龙子》三部了。其中《邓析子》和《尹文子》被人疑惑为伪作,而《公孙龙子})一书,由于从文…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于汉末,被钟嵘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是一组无名氏文人的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中,中国古代士大夫第一次比较集中敞开心扉,诉说他们的痛苦、愤激、孤独与寂寞,表现他们欲为世所用可是又被排斥、摒弃的傍徨与苦闷。他们反省人生,感觉到人生的短暂与虚无,进而用诗的语言和意境表现出强烈的悲秋意识。为了滋润他们那焦虑不安的心灵,就用愤世疾俗的语言直言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和对异性情感的强烈渴求。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人生和情爱这两大主题,在此发出强烈的颤音。东汉王朝为了巩固政权,采用的是西汉武…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由氏族社会向国家的过渡──试析尧·舜·禹的“禅让”侯玉臣古代中国的奴隶制国家始于夏王朝。在夏王朝之前,是人们称为“禅让”时代的尧、舜、禹的时期。以往学者多将“禅让”看作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制”。还有人称其为“二头政长制”。就是说,在历史...  相似文献   

20.
王符生活于东汉王朝由“盛世”转向“衰世”的变动不居的社会中,他肯定自然界的各种物体都有其荣枯盛衰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也不断地经历着“世推移而俗化异”的过程。他认为世界上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王符不只认识到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他还进一步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微成显,积著成体(象)”是王符的哲学名句。他的这一哲学名句,对于克服急于求成和浮躁情绪,保证每个人走向成功之路,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