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模糊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关联理论的相关性,探讨模糊语言翻译是一种双重明示——推理的实质,以期探究有效的模糊语言语际翻译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语言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学者运用西方语言理论和话语理论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现代知识者对"文学汉语"的想像与实践.本文从文学史的脉络中确立了运用西方语言理论来阐释现代文学中文学汉语的可能性,但是任何某种西方的语言理论都无法支撑对文学汉语的现代发展的解读.最后,对文学汉语的实践和想像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描述框架.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义德的"旅行理论"阐述了理论运动进程中被借用、接受和改造的历史脉络.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发轫于西方的政治与文化环境,通过其著作的引进与翻译开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并经历了理论的接纳与研究、驳难与本土化、挖掘与运用等一系列过程.从权力关系介入对译本的研究,从翻译的政治考察翻译活动的本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研究打开了崭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刘阳 《学术月刊》2012,(5):109-116
新世纪以来,在文化研究持续影响下,中国文论界关于学科性质的反思正趋深入。但各种相关讨论时常微妙地混淆着"理论"一词作为日常语言的意义与作为学术语言的意义,从而妨碍着持不同立场的学者间对话的有效性。作为日常语言的"理论",在希腊语言与拉丁语言中都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语,而是一种超越常识却最终仍回归着常识、联系着实践、实现着抽象逻辑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的思想活动,在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层面上,分别具有不同特征。作为学术语言的"理论",则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中一个特定阶段,需要被置于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这一错综学术嬗变格局中,主要从文化批评理论的角度加以特定的理解。两种语言意义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在日常语言中,文学理论是理论的一部分;在学术语言中,理论则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经此辨析,这两种语言意义才可互为参照系,实现在"理论之后"背景下的有效互补,从而发展出我们自己面向新世纪、具有积极前景的后理论。  相似文献   

5.
罗成 《江淮论坛》2008,(3):176-180
"理论旅行"强调外来理论本土化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历史情境意义.中国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建基于西方话语理论旅行与中国现象本土批评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它面对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一方面有着批评介入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误入了学科夺权的理论迷途.在对于"人"的根本意义的理解上,"文化诗学"则在洞察"文化研究"价值缺憾的同时提供了我们超越于它之上的一层更高的价值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理论旅行":阿诺德"文化"的中国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提示,某种理论的历史转移,一旦流布开来,最大的可能性是被简化或被编码,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情景正是如此.阿诺德"文化"理论之于"现代性",呈现某种救赎意识,它将拯救现代社会的价值危机,诉诸人类以往的精神遗产.阿诺德的这一理论,被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守成主义流派(学衡派)所借用,这是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理论旅行"的开始.这一旅行的可能性首先是跨越中西语际的"互译"屏障,其次是打通文本意义转换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旅行的桥梁,是由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来搭建的.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坚守文化守成价值的人士手中,被作了中国式的阐释,其话语陈述落在传统与新潮(现代性)为争夺文化发言权之间.在一个浪漫激进的年代,容不得阿诺德"文化"理论在中国有更大的展示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理论价值不值得人们重新反省.  相似文献   

7.
甘翠平 《云梦学刊》2009,30(6):141-144
公示语翻译是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解析这一实践活动。纽马克的语言功能和文本类型理论阐述了公示语具有的五种语言功能,有助于分析、纠正诸多公示语的误译问题。公示语翻译的统一规范原则,简洁易懂原则和零翻译原则对于英汉公示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讨论,当社会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时,便开始了,且一直没有中断.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高潮又在东西方经济学界引发了对"转轨"问题的热烈讨论,各种理论不断出现.西方经济学界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搞市场经济,必须先搞私有化.针对这种观点,斯蒂格利茨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对传统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进行系统地反思和探视,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转轨"理论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在艺术学领域的价值,可以通过其隐含的有关语言转换与经典传播的微言大义得到必要的揭示.首先,这一理论以“纯语言”为基点,在神秘主义宗教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将翻译理解为现世审美救赎的重要文化力量;其次,借助对“接受者”、“意义传达”、“民族中心主义”等的否定表达式,它在一个远为深刻的现实语境中探讨了艺术作品语言转换的可能性及有效性问题;再次,立足于相对宽广的跨民族、跨文化视野,它不仅提供了经典传播的一种特有方式,而且强化了经典传播的重要文化意义.同时,作为一种借助“纯语言”来传达的审美乌托邦,这一理论的现实有效性亦可在经典传播及传承的维度得到特别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产生语言哲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奥斯汀在雏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现的影响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继承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问接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哲学理论.随着言语行为研究的深入,语用行为理论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广松涉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质直观”不过是人们交互主体地、观念地、逻辑地把握事物的纯主观意识形式,是观念的符号。但实际上,人们对事物的观念把握或“本质直观”,如果脱离人们的社会实践及主体际交互主体的语言交流,它们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这就需要对人们是怎样通过社会实践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而形成了他们关于对象世界的对象意识、以及这种对象意识的双重认识构造和“四肢结构”关系予以理论的解析。于是,广松涉独具特色的认识论由以形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阐述了翻译传播理论对翻译的诠释,指出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和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翻译即传播。运用翻译传播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来分析翻译过程,关注影响翻译过程的诸要素,分析解读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他们的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西方理论是东方理论的源头.因此,只有搞清楚什么是西方理论,才能真正搞清楚什么是东方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理论和西方理论一样,在本质上都是社会革命与发展道路的理论.它们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理论揭示的是"同时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而东方理论所揭示的则是落后国家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理论.二者的交汇点是发展道路,即东方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对人的"心智"的研究,从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中世纪经院学派的语法学家,到近代的理性主义语言学派,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在当代,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无疑是乔姆斯基首创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乔姆斯基发挥了笛卡尔关于"固有结构"的思想以及洪堡特关于"语言能力"的观点,重新提出了研究语言普遍现象的问题.生成语法不局限于对个别语言的研究,而是要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统一性.换句话说,它不是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是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出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弄清楚人的认知系统、思维规律和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5.
旨在通过对"教师口语"这门学科成功发展的探讨,对照传统语言研究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描述语言研究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正在发生着的变化,进而阐述新世纪语言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应遵循的原则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翻译在改变语言外壳、保持源语思想内容时,为了既忠实于源语,也为了使译文顺畅而不会造成交流方面的障碍、损失或干扰,要不断地对源语和译入语从词汇、语法、文体及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方可能做到译语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源语最大限度的对等。《毛泽东选集》与毛泽东诗词中之战斗性语言不仅措辞严谨、条理分明,而且具有鲜明的词汇、语法、文体及文化特色。因此,很值得深入地对比该语言及其英译在这些特色上的异同点,以期在后继研究中对其中所采取的翻译技巧与翻译策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中的任意性对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定冠词"the"的不定性为例,探讨了语言中存在的任意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文中引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而分析了词汇的任意性,同时也把任意性融入了语篇的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8.
卢敏 《学术论坛》2012,35(8):205-209
社会文化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其核心是强调人类的社会文化本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语言的习得与发展更是通过学习者经验的社会文化特质进行内化的结果。文章简要介绍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阐述其中对二语习得研究最具影响的理论构念,并对二语习得领域运用社会文化理论所作的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是在对以洪堡为代表的个人主观主义和以索绪尔为代表的抽象客观主义的语言哲学展开双重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建构的。在规避个人主观主义忽视社会性和抽象客观主义仅仅关注体系性的局限后,巴赫金主张以现实生活中以交际为目的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的转换,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导致了语言哲学最为关注的意义观的转型。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的建构,其意义在于重建了语言与主体、语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实现了主体性和历史性这种“被压抑者”的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20.
语言意义一直都是哲学领域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语言哲学研究以语义为中心,近30多年来,出现了语用学转向.而语用学领域内对语言意义认识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本文综述、分析了当前欧美三大派别--格莱斯、新格莱斯和关联理论对语言意义所持的关键性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基础;随后作者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