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林顿入主白宫后 ,开创了美国战后历史上首次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中心地位的新时期。在美国现阶段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本国条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 ,克林顿在众多经济区域中毫不犹豫地把美国经济的区域战略重点指向了亚太。克林顿力图通过以下手段将亚太经济战略建设成美国全球经济大厦中一根强有力的支柱 :提升贸易地位 ,扩展对亚太的经贸领域 ;巩固美日经济同盟 ,把日本作为美国对亚太进行经济辐射的基地和保障经济安全的屏障 ;同中国开展多层次的经贸合作 ;保持并加强在东盟的传统经济利益 ,利用东盟牵制中国、日本 ;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加紧争夺亚太经合组织主导权 ;通过政治、军事手段建立巩固的经济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2.
维护和巩固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一直是美国在亚太的主要战略目标.美国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内涵、实施的基础以及实施的制约因素三方面内容;“亚太再平衡”战略既是对中国的挑战,又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为此,中国应在继续推行睦邻友好方针,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增强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坚持和平发展,增强中国亲和力以及推进建立东亚安全共同体等方面加以应对.积极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赢得主动,更好地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战略的提出,美国在亚洲的依靠力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通过对"同盟"与"伙伴"概念的解释,利用变量分析的方法,在具体研究民族文化、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伙伴"战略关系的基础上,对美国的亚太伙伴系统的组成和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得出,美国的亚太伙伴系统既包括同盟型伙伴、软同盟型伙伴,又包括竞争型伙伴。而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的力量支撑就主要来自于美国的亚太伙伴系统。  相似文献   

4.
莫翔 《兰州学刊》2006,(5):115-117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成为了影响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重要因素。借“反恐”战争之机,美国除了在中东与中亚扩张外,亦在中国周边的亚太区域广泛渗透。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形成了这样一种态势:即以军事基地为基点,以岛链系统为依托,以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双边同盟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点、线、面互为支撑的遏制网络体系。美国以上战略部署对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在地缘政治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手段上和方式上具有多样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为了突破美国的战略围堵,中国必须在中亚和东南亚寻求战略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美国通过控制和影响东亚地区合作机制来实现其诸多利益的诉求,最终达到保持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东亚地区的合作机制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东盟+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为代表的东亚机制以及近年来崭露头角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机制,这两大机制的区别在于要不要排除美国.奥巴马努力推动美国加入"垮太平洋伙伴关系"的谈判.显示了奥巴马"重返东亚"的战略思路.奥巴马着力多渠道、多方式谋求参与、改造和领导东亚合作机制,试图将APEC与东亚峰会融合,以亚太合作覆盖东亚合作;以11PP引领亚太经济合作,对亚太现存经济格局重新洗牌;以美国主导取代东盟领导,重返东亚"领袖"地位;以"亚太自贸区"取代"东亚自贸区",以"亚太共同体"取代"东亚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赵贞  王湘云 《东岳论丛》2015,36(2):162-165
以TPP为平台力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美国在经济、政治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做出的战略部署。打造TPP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多边贸易体系成为趋势并影响美国的谈判偏好的结果,也是由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战略决定的。同时管控亚太地区,遏制中国崛起也成为影响美国谈判偏好的重要因素。对于美国而言,通过TPP协议改变亚太地区的贸易流向,克服APEC的弊端,进而全方位管控亚太一体化是美国努力促成TPP协议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远交近攻”之策,以“征韩论”与“征台论”表明了北进大陆与南进海洋的政策意图,其亚太政策初露锋芒。山县有朋首相的“利益线”主张及其在国会发表的演说,标志着以大陆政策为主体的近代日本亚太政策,在甲午战争以前已基本形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初步实施该政策,取得了从北、南两个方面踏向亚洲大陆及南方海洋地区的基地,并打破了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开辟了道路。甲午战后,日本进一步实施其亚太政策;日俄战争就是甲午战争的继续,战后日本在政略与战略方面的积极进取,则为其亚太政策的继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是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扩大市场,促进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促使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持续前进,最终纳入全球经济轨道。目的是把亚洲与北美联系起来,通过太平洋两岸经济贸易,为美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巩固美国在这个地区的领导地位。美国是以经济、政治、军事为三大支柱,即以美国为主导,以西方价值观为标准,以经济合作为纽带,物质利益做诱导,并与民主、人权问题挂钩,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逐步实现其战略目标。针对美国亚太战略,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2009年奥巴马总统的上台,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调整,其核心内容是加速战略东移.促成新战略成形的原因有政治上维护霸权的需要、经济上亚太迅速发展的吸引力、安全上军力收缩与维持影响力需要平衡以及意识形态上不变的推行民主的目标.但是,由于复杂形势的限制,新战略的实施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高永泽 《理论界》2014,(12):148-154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第一个任期提出“重返”亚太,并高调推进亚太“再平衡”;第二个任期受各种因素制约,又着手对该战略进行微调。这些并未根本改变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意图和基本内容,只是在推进速度和策略手法上有所调整。中国对此需敏锐把握,增强未雨绸缪的紧迫感,在对美前期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加紧施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周边战略,推动与美构筑在亚太合作上大于对抗的良性互动关系,积极推进有效管控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机制,在地区战略上争取更为有利的处境。  相似文献   

11.
宋雪梅 《理论界》2014,(4):150-152
随着美军从伊拉克撤出和在阿富汗战场逐步收兵,美国战略重心开始向亚太转移,表现出日益强劲的攻势。无论从动机、背景还是从实际步骤和措施来看,美国重返亚太背后的中国因素十分浓重。对于中国来说,应有效应对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同时,牢牢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走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相似文献   

12.
高德胜 《阴山学刊》2003,16(5):15-19
冷战以后,美国调整其全球战略,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渗透,在地缘格局上逐渐对中国形成了战略包围。在美国亚太地缘战略步步进逼的态势下,中国赖于生存和发展的亚太地缘空间正被挤压和威胁,而因缺乏有效还击手段,使中国对外战略面临着发展与安全的两难困境。面对这一态势,正确处理对美关系,确立正确有效的对外战略,以保障国内建设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08年美国新一任总统大选的揭晓,巴拉克·奥巴马以较大优势当选为美国新一任总统,这不仅标志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诞生,而且也反映出美国人民对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使国家摆脱困境并渴望拥有美好未来的一种选择.奥巴马当选后将改变前任总统布什在外交政策上的许多做法,尤其美国的亚太政策,将会有许多新的变化.新政府将走一条"国际协调主义"外交中间路线,即全方位多边外交,以实现他在竞选时所倡导的"美国梦"及"新美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亚太地区国家主导国际关系的世纪.亚太地区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东亚是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从发展的观点看,亚太的概念不可避免地将扩展到南亚,这就意味着亚太地区的核心地带将扩展至整个"季风亚洲",中国处在不断扩展的亚太地区的地理中心,而且中国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力量中心,这种双重中心地位使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地缘中心国.同时,中国又是沟通亚太地区的桥梁国、黏合亚太地区的联系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区域中心地位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取代的,无论是俄罗斯、日本、印度,都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甚至美国也不能取代中国的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地缘战略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美国亚太战略的制定分析了冷战意识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负面影响,并从大国利益的定位进行了对策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亚太战略的影响下,韩国结合外部形势的挑战以及自身利益的需求,采取“均衡合作”的政策,紧紧依赖美国,加强军力建设,不仅使中韩海洋纠纷面临升级的潜在危险,而且使中国周边海洋局势面临多重的深层压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海洋战略.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以来,配合"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加大了对湄公河次区域事务的介入。通过在多边、双边以及功能领域开展合作,美国迅速恢复并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从而使中国的周边环境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尽管中美两国在战略目标以及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地区事务上仍存在协调与合作的空间。中国应积极探索中美合作的可能性和具体方式,引导中美良性互动,避免恶性竞争,为中国周边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8.
"亚太模式"曾经造就了亚洲"四小龙"及日本的经济奇迹,继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遭到质疑后,"亚太模式"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再次遭遇范式危机.这种以政府作用、出口导向为特征和主要内容的"亚太模式"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需作重大调整.制度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所在,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仍应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以往政府主导不同的是,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应体现在以服务为宗旨,立足于有利于中观产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技术创新,从国家宏观层面创造和营造适合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上.  相似文献   

19.
在印度"东向"政策第二阶段实施过程中,积极参与地区安全事务成了其显著特征.印度全面进入亚太,必将引起该地区权力分配、利益分配的新变化.与此同时,印度的安全观念和战略意图却模糊不清.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印度仍会继续在"多极化亚洲"目标的指导下开展大国平衡外交,其走向将直接影响亚太安全格局与中国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以及盟友的安全,正在极力构建一个多边合作体系框架。随着印太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亚太和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并影响着域内格局的走向。东盟地处"印太弧"的中间位置,是印太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是澳大利亚、日本及印度的"纽带"。本文则通过东盟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地位、东盟作为一个地区组织的选择、东盟内主要国家态度及东盟在功能性领域的发挥进行解读。试图通过分析找到一条围绕"印太"概念中东盟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