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苏轼辩证诗学思想的不同构成情况:即A然而B模式,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A而不A’模式,如豪俊而不放诞、奇而不夸、清而不寒;亦A亦B模式,如清雄、清劲、清拔等等。苏轼辩证诗学思想的出现有着哲学、文学以及现实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苏轼辩证诗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3.
陶陶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8):7-8,14
苏轼文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诗学本体意义上的艺术心理研究,他从创作的全过程探究诗学创作的艺术心理结构,诸如诗人与表现对象之间的空静、物化、神游的相契相融的特征,并且把自己的创作心理体验融会其中,因而使他的诗学本体艺术心理理论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创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段建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04-109
巴赫金生存诗学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他始终从审美创造活动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观照人的生存问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生存-创造理论。本文拟从巴赫金的基本生存诗学主题入手,围绕其生存诗学的主要视角——审美创造活动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探讨"自我"与"他人"在审美创造与生存实践中的共生关系,思考巴赫金这一思想所开启的独特的生存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目前学界关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追述这一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来龙去脉,同时剖析它在中国土壤中显示的利弊得失,由此认为美学可以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有所作为,而不必盲目地跟风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及其诗歌艺术广为学界所研究。国内虽有学者研究了弗罗斯特的诗歌思想、艺术,但无学者研究其诗歌思想的起源。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与弗罗斯特的思想及弗罗斯特的诗学思想,发现弗罗斯特及其诗歌思想与詹姆斯的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9.
与歌相伴,这是黑衣壮人的审美化生存方式。黑衣壮人以山歌超越了苦难的人生,以山歌提升了平庸的人生,以山歌创造了诗意的人生。通过歌唱,黑衣壮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生命的意义。黑衣壮山歌的重要意义在于,即使在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人也能实现审美化生存。 相似文献
10.
要确认"东方诗学"的存在,就要首先确认"东方诗歌"的内在联系,要确认"东方诗学"的内在联系,就要分析"东方诗学"内在结构,就要去发掘、发现它们共有的基本诗学概念。通过古典诗学文献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庄严"与"韵意"两个概念统括南亚诗学,"风"与"气"的概念流贯东亚诗学,"对比"与"律动"的概念贯穿西亚诗学。而以"味"这个共用诗学范畴为纽带,南亚、东亚、西亚三个区域诗学又形成了三元一体的"东方共同诗学"。 相似文献
11.
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12.
李晓彩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75-78
20世纪末,中国美学的危机来势迅猛,高校美学教学面临着尴尬的境况。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后现代理论为一体的视觉思维模式具有对美学及实践教学诗意建构的优势功能,能够帮助完成"诗化美学"这一当代美学审美救赎的使命。在实践教学中,以文本的图像化、虚象的空间架构和线性的时间叙事等视觉思维来践行美学的诗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诗歌美学理论是一个极其丰富、深邃、广博、璀灿的艺术宝库,有待作系统、全面、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其关于诗歌美学的理论,如:贵传神,崇妙理,尚自然,主情致,求含蓄等著名论点,既是其创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其深入思考、不断探索的艺术理论结晶,更是其诗歌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且构成了苏轼诗歌美学理论的完整体系,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轼小品文历来被人称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幽默诙谐.用幽默诙谐表现耐人寻味的哲理,传递感人至深的感情,有对朋友的真切关怀,有自身真率性格的袒露,也有对丑拙鄙陋世态的嘲讽.苏轼小品的幽默诙谐特征与其乐天的秉性、多舛的人生际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汉代骚体赋运动的文化轨迹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描述 :一是由边缘文化进入主流文化 ,不仅体制在文化中心得到普遍认可 ,而且实现了思想内容方面的转变 ,成为主流意识的载体。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 ,因袭与创新两种倾向交织、巨丽与精美两种风格并存 ,从汉初开始 ,骚体赋就由博返约 ,在继续推出长篇作品的同时 ,骚体抒情小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诗歌功能论,是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此文试图从当代美学视野出发,集中对“兴、观、群、怨”和“无以言”进行再阐释。认为:“诗兴”有三种功能,“诗观”有四种方式,“诗群”指公共性交流,“诗怨”以刺穿社会平衡和建立个体心理平衡来医治社会和个体,“无以言”则揭示了诗语与人的存在的关系。《论语》中的论述,已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诗歌功能论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陈子昂是一位重要的诗歌理论家,而其诗歌理论主要体现在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此序言筒意丰,见解深刻。如:抨击齐梁绮艳遗风,纠“四杰”矫枉过正之偏,坚持以复古为革新,崇尚“魏晋风骨”传统,倡导“风雅”“兴寄”,追求诗歌刚健的风格等,多为诗人的真知灼见,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故其在唐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虚无"既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美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国美学中,"虚无"具有多种意义:首先,作为对非审美的心灵活动的否定,它是进入审美与艺术创作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作为与"实体"相对的虚空或无形之物,它是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艺术形象得以显现的必要条件。最后,作为对非审美的日常生活世界或经验世界的否定,它是艺术意境得以成立的根本依据和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9.
20.
书法流派及其创作理念的日益多元,越来越需要一个共同的评判标准.苏轼提出的"难为贵"审美标准或评书标准.无论是在印刷术盛行背景下"尚意"的宋代,还是在电脑录入文字背景下书风日益多元的今天,都有相当的启发意义,其作为当代书法评判标准的意义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