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魏六朝时期隐逸诗的意象群,包括自然意象和神仙意象,构成隐逸诗人独特的隐逸世界,为后来隐逸诗歌的意象形态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2.
晚明诗论家许学夷以精于辨体著称,其《诗源辩体》通论先秦至晚唐诗之演变。所论汉魏六朝诗部分,力求调和七子派宗汉魏黜六朝与六朝派嗜好“偏奇”、公安竟陵“诡诞相尚”之间的理论对峙,通过对诗歌体制中俳偶、声韵等因素的详尽考察,把握汉魏六朝诗歌的流变轨迹,并对此前“诗溺于陶”的辨体命题予以修正,为该段诗史研究确立了系统的辨体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3.
“传曰”常见于汉魏六朝文献,根据其作用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引用古代文献,为论述说理提供经典依据;二是引出对相关文献的解释;三是表示“传言”、“传说”等意义.引用经典类“传曰”所引证的材料主要是六艺的注释文献,体现了汉魏六朝儒家经典地位的确立;注释类“传曰”的形成带有早期文献编纂的特色,即经传混合;传说类“传曰”引用材料多为诸子文献,表明这些文献已经转化为汉魏六朝时期的基本文献资源.三种不同类型的“传曰”,体现了古文献衍生聚合的发展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典文献资源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表现了对理想生态环境的审美追求及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资源,对当代的生态美学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汉魏六朝连珠体的演变与文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学中的连珠体肇兴于汉,陆机则完善了连珠体的体式,发展为连珠体“理要”的正格;南朝时由于当时文学风尚的影响,连珠体的写作呈现个性化与抒情化的特征,形成了多样化的“别格”。也就是说,连珠体的发展正好与汉魏六朝时期整个文学与文化的演变发展密切相关,故由连珠而论汉魏六朝文学,可以见微知著。隋唐及其后的连珠体无论在体制还是成就上都并没有超出六朝时期,又可见连珠体在汉魏六朝时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江海赋创作繁荣,当时的作品编集选录和文学批评对此有所体现。汉魏六朝江海赋的兴盛既和秦汉时期的"君子必观大水"的观念有密切关系,也与当时江海地理知识的繁荣有直接关系。江海赋显现独特的美学趣味,包括兼具游仙与诡诞的神话特性,涵盖婉约与雄浑的诗学特性,富含政治文化意义的社会特性。  相似文献   

7.
唐人传奇之出现,一方面源于志怪的精致化、文章化,另一方面则与汉魏六朝杂传的小说化有关。正史之外的汉魏六朝杂传,由于与史的疏离状态,较少受到正统史传撰写规范的束缚和制约,从而在不自觉中走向了小说,孕育了传奇的胚胎。如果说志怪主要在题材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开拓方向的话,那么,杂传则主要是在文体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基本范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古文献中的“别传”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重点探讨了汉魏六朝时期的人物别传,并提出了该时期“别传类传记”的史学范畴。  相似文献   

9.
要走出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当前困境,只有寻求突破。以往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从探讨作品的意义出发,挖掘作家与作品的深层关系,确实解决了不少学术问题。但是,文学史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精神现象,只采用一种方法难以展示其真实的面貌。适当借鉴西方的一些理论方法或许有助于开拓我们的研究视野,深化研究论题。本论文本着充分开掘文献资源的目的,试图寻找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适当吸收西方接受美学的理念,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略论接受美学对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咏史诗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即诗人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两者的关系构成咏史诗的核心。汉魏六朝的咏史诗走向成熟的阶段 ,题材、主题丰富 ,咏史体例完善 ,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对唐及以后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巍 《船山学刊》2007,(2):82-85
汉魏六朝音乐赋中包含着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以悲为美、感时用情、器法天地、乐以通神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琼州学院学报》开设的《古诗与汉魏六朝文化研究》专栏,包括本期已经四期,对以《古诗十九首》为中心所连带六朝文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成果斐然,值得祝贺。主编邀请我来主持此一期专栏,惶恐惶恐!专栏此前的几期以我的汉魏古诗研究作为讨论中心,原本我是不应该参与的,学者理应专心研究,而不承担传播和接受的学术史责任。《琼州学院学报》开办的此专栏,截止本期,所发表的十余篇论文,确实很有特色。就其作者而言,多为青年才俊;就其作品而言,视角新颖,才华横溢。在我们面前,展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5):127-133
当赋体文学发展到东汉时,有些赋的末尾开始出现诗歌,在体制上属于赋的一部分,学界多以"赋末附诗"称之。纵观整个汉魏六朝,涉及赋作11篇,附诗18首。赋家在赋末附诗,主要是源于抒情言志的需要;同时,五七言诗的出现,也是重要因素。这一文学现象背后,暗含的是诗歌和辞赋之间相互承续、渗透和影响的复杂关系,故"赋末附诗"也为汉魏六朝的诗歌和辞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和视角。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已初步具备地域视角;近现代学者的相关论述标志着地域文学研究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逐步繁盛与多元.近三十年来,研究者分别从文学家籍贯分布与迁徙研究、区域文学及其差异研究、特定地域作家及文人群体研究、文学风貌、题材及文体的地域研究等层面展开系统论述.国外的地域文学研究在考辨基础上重视文学集团及意象分析,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邹淑琴 《西域研究》2013,(3):116-121,156
唐诗中对西域胡姬形象的描摹丰富多彩。相比之下,汉魏六朝诗文中虽然也出现了胡姬形象,但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她们仅仅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出现在诗文中,并不具备异域女性特有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诗作所要表达的也往往是中原的传统道德观和汉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子书词汇丰富,且大多口语化较强,较能反映词汇的实际发展.汉魏六朝处于汉语词汇史中承上启下的特殊历时时期,上承先秦,下启唐宋,汉魏六朝词汇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理论方面,对于改变目前较多注重一般注释而忽略详尽考释的词语释义现状、对于子书词语的综合研究、对于经史集部的研究、对于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对于汉语词汇史的构建等都具有较大价值;实践方面,对于古籍整理阅读、对于辞书的编纂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同形字是汉字字库中字形相同,音义不同的字。认真辨识文献中的同形字,沟通字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同形字的方法,对于识读和整理古籍,编纂汉语文字典词书,以及研究汉字发展史,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辨识了汉魏六朝碑刻中的10个同形字。  相似文献   

18.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10,31(1):158-160
湖湘诗派,又称汉魏六朝诗派,是活跃于中国近代诗坛百年之久的一大诗歌流派,名冠近代众多诗派之首。作为此派领袖人物的王阊运,学界似乎一边倒地评价其诗是,以“杂凑摹仿”为能事,脱离现实,没有实际意义。陈衍堪称此类言论之代表,其云:“湘绮五言古沉酣于汉魏六朝者至深,杂之古人集中直莫能辨。……盖其墨守古法,不随时代风气为转移,虽明之前后七子无以过之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六朝时代的佛教与前朝相比已呈现一种由神佛向理佛的过渡趋向,逐渐摆脱了早期佛教粗俗的神学性质,转向形而上学追求。在佛教信仰的主体上,六朝佛教已由下层民众向士大夫或知识阶层转移。  相似文献   

20.
袁济喜 《江海学刊》2006,(1):179-186
中国古代文化很大一部分融合在经典之中,汉魏以来的思想文化变革,很大程度表现在对于经典的重新阐释。王弼的玄学并不是通过自创得以建立的,而是通过对于经典的阐释得以建成。在这种阐释过程中,化入了他卓著的思想智慧。王弼善于寻找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点加以调和,同时,也大胆地进行重解。通过其思想与智慧的运用,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重新确立了新的人格范式与情性伦理,从而使六朝文论有了新的形而上之精神蕴涵。通过阐释智慧的角度去认识王弼哲学与六朝文论的生成,是大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