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恋爱、婚姻观念,作为一定社会结构中男女两性选择、结合所持的态度,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具有复杂的社会内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七十年代末从中国农村兴起的,进而发展到全国各地城乡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  相似文献   

2.
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婚配困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大龄青年婚配困境是农村婚姻变迁中的突出现象。农村婚姻变迁不仅体现在传统通婚圈向婚姻市场的外在转变,婚配方式、婚姻行为乃至婚姻观念都在发生快速而根本的转变。在男女性别比失调这一人口结构背景下,农村婚姻市场通过个体化的婚姻选择、婚姻竞争的物质转化、婚姻达成的家庭支持、婚姻市场结构失衡与社会排斥等运作机制,在结构与行动两方面形塑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婚配困境。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群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婚配困境影响大龄未婚青年本体性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对农民家庭再生产有序进行以及社会稳定都造成不利影响,应当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
高永平 《社会学研究》2007,22(2):136-153
在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儿子的家庭往往采取过继侄子的方法来延续宗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子家庭通过招婿的方式解决延续宗祧和老人赡养的问题。不过,中国农村目前的招婿婚姻是一种应时性的招婿婚姻。在平安村,对招婿婚姻的民俗安排是在父系家庭制度中实现的,这个招婿的女儿其实被当作儿子对待,我们可以称她为承祧女/假子,这一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她在乡村社区中的待遇。招婿婚姻被平安村村民普遍接受,无疑受到了现代因素的影响,但这一因素仍是在传统文化的框架中被接受的。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下,长期异地分居的农村夫妻面临各类婚姻问题。从农村青年女性的视角对社会转型中所涌现出来的农村婚姻危机现象进行类型概括,并对婚姻危机中农村青年留守女性维系婚姻关系的动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打工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离婚、逃婚及婚外性和婚外情等婚姻越轨现象增多,但受社会整体变迁的挤压效应和村庄规范的式微、农村青年留守身份特质及其性别依附性及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缺失的影响,她们只能在既有的文化和社会体制中挣扎,形成了消极对抗的隐忍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当代农村青年的大多婚姻家庭习俗也随之变得简化,农村地区的许多传统婚姻习俗在不断淡化甚至逐渐消失。但是,在众多的婚姻习俗中,彩礼习俗并没有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而转变,在广大农村家庭中仍广泛存在。因此从传统习俗、社会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农村高价彩礼存在的原因,高价彩礼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分别从经济、社会、法律方面提出遏制农村青年高价彩礼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理性主义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的延续变迁不能离开对婚姻的探讨,当代农村婚姻出现很多新现象,男性婚姻压力增大、远亲婚恋、闪婚闪离等现象,这些都与女性家庭地位有很大关系,同时也离不开人们所依存的现代理性社会,基于女性家庭地位的变迁的视角对现代农村婚姻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这些现象的原因以及农村婚姻未来发展趋势,并试图给予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地区彝族青年的婚姻困境问题明显,形式变异的"买卖婚"在强大的社会心理支撑下普遍存在,婚姻困境中的性别差异明显,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受到限制,固守传统婚姻形式造成多种社会问题。破解农村地区彝族青年婚姻困境,需要给予公共政策支持的外力推动,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内生动力,并最终帮助彝族青年男女突破婚恋的物质和精神束缚,促进农村地区婚姻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柏姝 《现代妇女》2014,(1):33-33
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婚姻不稳定,婚姻状况不乐观,导致离婚率成逐年上升趋势,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在此呼吁,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关注和参与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保障"留守妇女"群体共享社会温暖和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宏观性的一般化概括和具体经验的描述总结,立足于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的中观视角,在村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区域比较的基础上,理解农村彩礼性质的区域差异问题。南方团结型村庄,村庄宗族性结构力量及规范性强,代际关系厚重均衡,婚姻自主性较高,婚姻市场竞争性一般,农村彩礼还保持传统性的一面,缓慢稳定地变迁。北方分裂型村庄,村庄竞争性强,代际关系厚重但不均衡,婚姻自主性弱,婚姻市场竞争激烈,彩礼上涨迅速,成为代际剥削的手段。中部分散型村庄,社会结构力量弱,代际关系均衡,婚姻市场竞争弱,农民的理性化程度高,婚姻彩礼是一种理性化模式。农村区域差异的视角,为我们深刻理解农村彩礼的区域差异及变迁模式提供了中层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0.
鞍山市老龄委根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人口老龄化出现的新情况,从1990年开始,把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探索出适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今年8月初,我们用4天时间,实地考察了该市岫岩县、台安县、海城市和千山区的部分乡镇、村组的老有所养情况,他们建立的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张璠 《公关世界》2022,(18):168-170
农村治理活动的开展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从区域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稳定性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均有极大影响。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总体性要求是现阶段各项农村基层工作开展的总思路与总方针,为此需要妥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各项矛盾问题。为此,本文对于乡村振兴视阈下基层农村治理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有效改善农村经济水平,妥善解决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发展飞快的21世纪,城市涌入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在广大农村地区留下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其教育及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文章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结合自身参与项目的实践经历,思考农村留守儿童的朋辈关系,通过个人、群体、学校和社区等层面的干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和成长困境,使其更加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婚姻观是将要和已经进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两性对配偶的要求和对婚姻生活的期待,维系婚姻的态度等。不同时期的男女两性对婚姻的观念是有差异的,女性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其观念的变迁不仅直接影响到女性自身观念的变迁,同时也因其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地位而影响着家庭乃至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本文试图以西双版纳傣族女性婚姻观念的变迁论述其观念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形成女性婚姻观念,现代文化影响并改变着女性婚姻观念,两种文化在女性婚姻观念影响与变迁中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会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山东省S村的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彩礼形式日益多样,且数额在逐年攀升,已超过农民正常家庭年收入的几十倍之多。运用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发现家庭帮衬成为农村青年婚姻中高额彩礼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首先,家庭帮衬作为农村青年男女缔结婚姻的重要价值之一,形塑了婚姻对象的选择范围,在区域内的通婚场域中,性别失衡所致的位置差与作为象征资本的彩礼转化是高额彩礼形成的动力机制;其次,彩礼分配维系的社会联结,以及所象征的支配力量,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家庭帮衬成为彩礼分配的义务性结果,使付出方成为权益方,从而成为高额彩礼形成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讲来,实现性爱需求的途径自然是婚姻,但残疾人婚姻问题的解决与改善,始终是一大社会难题。有人调查过,仅肢戏人致残后婚姻的成功率不及40%,重残者和农村残疾人的比例就更低得可怜。残疾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占去大半,婚后致残者的离婚率却节节攀升,大约已占到60%以上(农村的比例相对要低)。严峻的现实无法回避地摆在我们面前,尽管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16.
农村青年教师婚姻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的与意义婚姻问题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关系到一生幸福的大事,是人生旅程中一个带有某种决定性意义的起点站和转折点,青年教师的婚姻问题,尤其是农村青年教师的婚姻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找对象难,找如意对象更难,是困扰不少青年教师生活、工作的一大难题。本研究拟通过对农村青年教师婚姻问题的调查,了解他们的婚姻心理状态和婚姻现状,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程度,为青年教师的管理提供一些实际资料。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12个乡镇的20周岁至35周  相似文献   

17.
曹玉梅 《职业时空》2008,4(6):12-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社会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不仅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生活在农村。他们很少能像城市老年人一样得到社会保障的支持,也不能享受离退休金。他们的养老问题,作为中国农村发展的主题之一,与农村其它社会问题一起,将构成我国农村未来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诸问题的核心。这并非危言耸听!一、现状与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郊“农民农”的生存现状、突出矛盾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农"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从事农业生产,填补了当地居民由于"农转非"而形成的农业劳动力缺口。"农民农"为城郊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供应和农村市场的活跃贡献甚大,但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同时也对城郊农村的社会治理与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亟须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切实解决"农民农"的生产性、生活性与管理性矛盾,从而确保城市农产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20.
王会 《当代青年》2021,(4):25-30,38
苏南农村调研发现,当地婚姻仪式中盛行"叫礼",而非彩礼.叫礼仪式下,代际财产转移由男女双方共同承担,从夫居住形式逐步消亡,妇女与男性在家庭权利和责任义务上是一种对等关系,妇女有命姓权和人情规则制定权.新的婚姻仪式的形成深嵌在当地村庄社会经济基础中,并家婚姻模式、较强的代际能力和妇女财产权的发展是叫礼形成的根本原因.叫礼预示着父权、男权的极大削弱,苏南地区形成的这种性别互惠关系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