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学能词者:朱熹《晦庵词》,无论矣。"基于朱熹的词学成就,主要探析《晦庵词》的篇数,"无意不可入"的主旨内容,"豪宕清婉,各极其趣"的审美风格,以及"晦翁体"的提出等,以期全面认识朱熹词在南宋词坛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一些新资料,诸如闇庵学派弟子纲庵《白鹿洞书院揭示考证》一书,考察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与李退溪的关系及《揭示》在日本江户时代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澹庵图卷后跋》是研究蒲松龄的老友李之藻(字澹庵)以及蒲、李交游的珍贵资料。然因《跋》文太简,又率作骈语,其中的含义并不能尽为人们所知。本文“笺注”部分根据已搜集到的大量史料,首次对《跋》文作出详细的注释;而“附论”部分,则进而指出了《跋》文的价值所在,即于蒲氏民族思想的研究,以及蒲氏与诸城遗民集团关系的探讨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觏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思想家,在李觏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经济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李觏非常重视土地问题,土地思想是李觏经济思想的核心。针对当时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引起的社会危害,李觏也提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看法。他的土地思想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从分配角度分析,主张平土均田。后期主要从生产角度批判土地兼并。李觏提出了"平土均田"、"井田制"、"农业劳动力"、"尽地力、广垦辟"、"限田"等抑制土地兼并,发展农业,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 韩国学者李秀雄现任汉城建国大学中语中文系副教授,曾留学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获硕士及博士衔。1991年北京大学出版了李秀雄的杰作《朱熹与李退溪诗比较研究》。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韦旭升教授在序言力陈李退溪不必借重佛学以建立理学体系。首先,我对书名有点意见,不如一律用名或字号,说朱熹与李滉,或朱晦庵与李退溪。  相似文献   

6.
唐文宗大和年间,诗人李涉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李涉一次乘船过九江,行至浣口西边,忽遇一艘大帆船,船上数十人全都手执兵器。两船相近时,那艘船上有个人上前问他是谁,李涉的手下回答道:"是李博士的船。"那艘船上的强盗头子就说:"如果是李博士,因为久闻诗名,我们就不拿他的钱财了。  相似文献   

7.
"这一个月真是忙坏了,天天闲不着。"2011年11月20日,在郑州市福华街道办事处永安东街社区内,李大爷笑着"抱怨"。一个月前,李大爷因闲得无聊,养狗排遣寂寞,结果还闹出了一场纠纷。"有人在楼道内养的狗,深更半夜一直叫,本来我就有失眠症,这样下去我非得被逼疯不可"。一个月前,永安东街社区材料厂街95号院18号楼居民王大妈,一大早就到社区诉起了苦。  相似文献   

8.
"李何之争"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论争的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李、何是否遵循"法式;"其遵循"法式"所用的方法以及最终所达到的文学目的;二者对自己以及对方文学风格的看法。"李何之争"在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有着其重要的意义,当然也不免会暴露出自己的矛盾和缺陷。  相似文献   

9.
多思 《北京纪事》2014,(11):97-99
最近音乐界有两件轰动的事,一个是著名歌唱家李香兰去世,另一个是神曲《小苹果》被部队拿去征兵了,还获得了一等奖。但是两件事其实并非毫无关联。当年李香兰优美的流行歌曲被称为"靡靡之音"而禁唱禁听几十年,官方视之如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10.
李跃忠的〈影戏研究者李脱尘生平著述考论〉将李脱尘认定为"中国影戏研究的奠基者",并较为全面具体地考论了其生平著述.但李跃忠对李脱尘在影戏研究史上学术地位的评判或有可商之处,由于李脱尘作为"奠基者"根基的薄弱及其作为"研究者"研究的疏漏,与其将他视为一位影戏奠基者、研究者,还不如将他视为一位出色的影戏表演者、记录者与宣传者,这样的定位更为恰当和准确,李脱尘的贡献主要在于将滦州影带入了学术范畴.李脱尘卒于1939年,他的口述资料也可根据记者柱字的〈滦州影的艺术〉进行补遗.  相似文献   

11.
"SNP是"类判断句是近代汉语特有的判断句式,其产生以后,主要用于佛经或与之相关的佛教文献中,本土文献虽然也使用这一格式,但数量始终有限。随着佛教势力的衰弱和佛教文献中语言的僵化,该句式也慢慢走向消亡。元明时期句末的"便是"已经虚化,其功能分析为语气词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一些论著认为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的“最”是时间副词,这种解释不妥;此句是“一年春最是好处”的非常规语序;副词“最”在古代汉语中处于非常规位置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起强调状态达到顶点或动作行为程度最高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副词“正”。  相似文献   

13.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再”。“再”表示一个动作过去发生过、将来还要发生但是现在未发生,“没+再”表示一个否定的状态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与当前状态相关,所以可以跟句尾“了”共现。另外,“再”表示动作的重复,所以谓语动词是否能重复决定了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4.
“女桑”一词最初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对其含义,历来注释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郭璞注,《辞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结合诗文内容来看,“女桑”应释为“柔长的小桑枝”,其中“女”字合有“小”、“嫩”、“柔”、“弱”等义。在后世典籍中,“女桑”已变成“小桑树”之义,但这已经不是《诗经》中“女桑”的最初含义了。  相似文献   

15.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梁启超等人的论证,逐渐与墨家之"义"联系在一起。而"正义"这一术语虽然是在翻译西方著作中生成的,但它的内涵却与墨家之"义"有许多相同点,在墨家、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和改造"正义"这一关键词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大盂鼎铭文■字写法比较特殊,学者多主张释为"巳",少数主张释为"也"。释"巳"者一般读为"已",也有读作"祀"的。读作"已"又有看作语气助词和叹词的不同。我们赞成释读作"巳"(已)和认同"已"是叹词的看法,并从文意、字形和语法史等多方面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有些词语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较难索解,一些辞书也解释不确。运用现代汉语方言资料及其他典籍文献、参考有关辞书考察其中的9个词语,并探索词义的来源,可知:“抖露”有“揭示”义,“方便”有“设法”义,“拐”有“捎回来、带回来”义,“尽”是表极限的程度副词,有“最”义,“话”有“事”义,“口舌”有“发议论、说闲话”义,“能”有“将就”义,“清楚”有“完毕”义,“歪”有“躺”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以《醒世姻缘传》为例探讨近代汉语"个"前"一"的隐现问题发现:"个"可以分为量词"个"和非量词"个",除了在个别特殊结构中必须显现外,非量词"个"前的"一"一般隐省。量词"个"前"一"的隐现与句法结构有关,"一个"或"一个+NP"前没有支配性或限制性成分时,则"一"必须显现;"一个"或"一个+NP"前有支配性或限制性成分时,则"一"可以隐省。  相似文献   

19.
《文选》是在总集的基础上再次选编作品的总集,其赋篇的来源当是以《历代赋》为蓝本。其一,从其选文的下限来看,《文选》赋类的选文范围与《历代赋》相符合;其二,奉敕注《历代赋》的周舍为昭明太子东宫高层官员,他在东宫任职的时间恰恰是昭明太子开始从事总集编纂的时期,其对太子的影响不小;其三,从《文选》未收陶渊明《闲情赋》和张融《海赋》来看,恐怕也与《历代赋》的选赋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