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假装有学问     
中国人是极好面子的。就一般人而言,最怕别人“说穷”,说他是“穷光蛋”,所以就以各种方式“假装不穷”。不是有这样一个笑话吗,说是有一个穷人,我们姑且叫他“二狗子”吧,自己没钱买肉,可又怕别人说他“吃不起肉”。于是,就从肉摊上找了一块猪皮。每次饭  相似文献   

2.
当贫困超出“物质匮乏”的含义时,很多人都无法规避它。新时期“三农”小说对乡村社会的贫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贫困群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人穷志不穷”型;第二类是“人穷志也穷”型;第三类是“志穷人不穷”型。这三类形象反映了乡村社会部分农民在物质、精神、心灵、情感等方面贫与富的胶着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心理咨询和日常生活中,看到不少老人不能坦然面对离退休。比如,有的以种种借口不交单位钥匙;有的提出种种条件拖延时间;更有甚者从听说离退休那天开始就卧床不起……笔者曾在自己父亲离休那年,几次与父亲促膝交谈。因为父亲是个性格有点倔强、做事非常认真、为国家奋斗了一辈子的“老革命”,能否坦然面对自己的离职,着实令我这个做女儿的担心。今天,看到父亲从不间断地晨练,饶有兴趣地写作,兴致勃勃地参加老干部活动……那份从容,那份快乐,那份充实,无形中激起我一股写作的欲望。我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想与那些已经离退休的、即将离退休的老人进行一下交流,希望他  相似文献   

4.
张启楷 《市民》2007,(2):11-11
传说中“富人泡妞,穷人泡网”,还是很有道理。想来是穷人时间多,上网费又便宜,再有某君警语“穷人的嘴天生就不能闲着”。  相似文献   

5.
论穷人的居住权:基于人权的基本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穷人的居住权的实质,就是关于住房的制度安排能否取得利益表达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基于“居住权是基本人权”命题及其对于穷人的生存权的意义,必须切实解决好穷人的居住这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既不“经济”又不“适用”的经济适用房并不具备对于穷人应有的道德关怀,应着力构建真正适于并服务于穷人的廉租房机制。  相似文献   

6.
《源流》2007,(4)
使我深感奇怪、百思才解一二的是,印度穷人尽管再穷,—般都是怨前世造了孽,很少会把怨气发到富人身上,就是说,印度穷人整体上没有嫉富、仇富的“红眼病”,更没有杀富济贫的造反意识。他们相信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的宗教思想,害怕做了坏事会遭报应,只希望神保佑他们从苦海中解脱。正因为如此,印度贫富之间基本上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我来印度几年时间,亲眼所见,印度穷人,包括乞丐,虽然听说过有的有时难免贪小便宜,顺手牵羊,小偷小摸,即使再穷,一般也不会去偷盗抢劫,穷人报复富人者,鲜有所闻。  相似文献   

7.
郑明芬  张静 《社区》2010,(7):57-59
在美国,有成千上万的穷人因为居无定所而露宿街头,成为了“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有的自得其乐,有的见人乞讨,有的醉卧街头,有的深受“毒”害,有的孤苦伶仃,有的甚至在广场聚集露宿,“无家可归者”像城市里的电线杆一样无处不在,原本干净整洁的广场变得臭气熏天、犯罪猖獗,成为了城市的污点。  相似文献   

8.
快乐的源泉     
吴国隆 《山西老年》2008,(11):60-60
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快乐的缘由。他们发现,快乐是心灵的感受,一个事事如意的人并不绝对会快乐。快乐不能靠外来物质和虚荣,而要靠内心的高贵与正直。因此,收入高的人并不一定会比收入低的人快乐。有大学文凭的人也不一定比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快乐些,  相似文献   

9.
穷人供奉了一尊神像。他虔诚地祈求神为他赐福,结果他变得越来越穷了。 后来,他一气之下抓起那尊神像向墙上捧去,神像的头破了,脑壳里掉出许多金子来。这人把金子抬起来,大声地说:“我看你既可恶又愚蠢,我尊敬你的时候,你一点好处也不给我,我打烂了你,你却给我这么多好东西。”  相似文献   

10.
《人生与伴侣》2011,(12):50-50
穷人思维指的是穷人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让人贫穷的思维。所谓正思、正念、正行,最后终成正果,而邪思则会导致恶念、恶行,最终必将酿成恶果是也。相比之下,正思正果自然是富人思维,而邪思、恶果下必定是穷人思维。最流行的说法是人穷即是心穷,在职场中,以下几种穷人思维必须警惕,否则,你将一辈子都难成正果。  相似文献   

11.
老舍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一文中说:“我自幼便是个穷人”,“穷,视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赴尽杀绝。……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还是我近来的发现;在十年前我只知道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  相似文献   

12.
骆爽 《社区》2002,(8):24-24
城市穷人与城市富人有什么不同?穷人除了对富人的生活羡慕外,对富人的印象不见得好,比如给富人加上这样一些帽子:守财奴、吸血鬼、为富不仁、非法致富。确实,富人在道德上并不具备比穷人更高的优势,有些富人的致富过程是不道德的。但是城市穷人检讨过自己,反省过自己吗?许多城市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不能认识到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城市人批判之四上天赐给穷人和富人的时间是相等的,一天都有24小时。富人用时间干什么去了?建立各种客户关系,投资,琢磨金钱哲学等等;穷人用时间干什么?侃大山,搓麻将,怨天尤人去了。改变命运的钥…  相似文献   

13.
由于多种原因我读书很少,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穷人”,也导致了我的饥饿思维和缺志。民间有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块木板上挖两个洞,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木板后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见花生,就伸手去抓。结果,抓了花生的手紧握成拳头,无法从洞里再缩回来,木板成了一块活生生的枷锁。猴子就这样紧紧抓着他的花生,被人轻而易举捉去。——可怜的猴子!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太缺食物,把食物看得太重了。穷人首先是读书“穷人”。查《说文解字》,穷人的“穷”字,本义“极也”,也就是到了头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缺乏钱财”这层意思,古代叫“贫”…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穷人算是穷到了家。他们宁愿位列一支穷人的队伍之首做一辈子穷人,也不愿跑到一支富人的队伍之尾去做一会儿富人。”一个到中国讲犹太商法的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意思。这个学者名叫手岛佑郎。讲坛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搭建。  相似文献   

15.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贵族青年知识分子 ,贾宝玉的性格是矛盾的。他既不能摆脱阶级和出身所给予他的束缚 ,却又对此感到厌恶和不满 ;他既不能与他所属的那个阶层同流合污 ,却又不能在另一个阶层———下层人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 ,他仅仅是走向衰落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多余人”。当然 ,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相似文献   

16.
声音     
“中国存在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现象。”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日前表示,社会不公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这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容的,应引起大家的关注。李金华还表示,目前中国财经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权大于法的现象,守法成本大于违法成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美本质,作为美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的确是一桩最古老而又最扑朔迷离的公案.自它的祖师爷柏拉图起,难以枚举的哲人智者绞尽脑汁,穷毕生精力,都只是以见仁见智而宣退告隐.目前,有些人甚至认为,美本质是“费解”的,主张放弃对它的探讨.本文拟就美本质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首先,我们认为,美本质问题作为一个客观存在且复杂纷繁的理论课题,不能草率作结,更不能置之不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告诉我们,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本质是  相似文献   

18.
高杰 《社区》2010,(8):15-17
张中行,河北香河人,1909年生于一普通农家,衣仅可蔽体.食尚能果腹。既无玩具又无诗书可读。大名“张仲衡”还是小学老师刘秀才给的,直到北大毕业有了放弃学名的自由,才改弦更张去了“仲”的人旁,“衡”的游鱼,改称张中行。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富裕的人相比,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更容易折扣未来的收益。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导致短视选择,短视选择反过来又造成贫困。贫困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受到认知、情绪及信任三个因素的中介作用,进而导致穷人宁愿放弃大而慢的收益而选择小而快的收益。我们质疑的是,为何研究者对现实生活中众多"人穷志高远"的例子视而不见?显然,忽略价值观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就容易得出过度类化的结论。此外,单一的研究取向或方法也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主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的是其人生观教育的重点。针对有的大学生对“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提出的诸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是伟人标准,高不可攀”之类的质疑,从幸福观教育入手,创新教学内容,将其分解成“人生目的在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和“高尚的人生目的就是将追求幸福与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讲授,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