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的概念,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社会主义原则与生态学原则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表现,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关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伦理学意义和对自然研究的生态化转向,另一方面坚持对自然的历史分析方法,强调对认识和实践的历史性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也提供了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3.
要将生态美德与生态之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需要我们在伦理和实践中把握几重维度。生态伦理界的热切回应是建设好美丽中国的理论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动力维度.而实现永续发展则是建成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它们既是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更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历史观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之具有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阶级本质使之具有阶级性 ;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使之具有实践性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使之具有科学性 ;新论断的提出使之具有创新性 ;江泽民历史观宽领域、多视角的特征使之具有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迫切要求,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根本方法,以创新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和文化危机的出现,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反映,也是中国社会进步必然经历的历史过程,必须深刻地洞悉这其中蕴含的巨大的积极因素和意义。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落后腐朽的文化,也有合理性的部分。因此,在确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立场与方法,对各种各样的弘扬的立场、方向、目的进行辨别分析,做出科学的判断与把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要真正全面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生态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德育的外延应扩展到自然界。本文分析了“美丽中国”目标与生态德育的关系,认为“美丽中国”的提出会加快生态德育的发展,生态德育反过来又会促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促进生态德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前提,同样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对美丽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与实现路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人居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
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始终坚持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地位与引领作用,还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价值目标,进而谱写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建构的社会发展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社会发展思想,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相互依存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他们反对抽象的社会观,认为社会不是离开了人和自然的抽象物,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过程,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他们对未来寄予无限希望,提出了"人类自身的和解"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解"重要论断,并认为这是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当代生态文明理论得以形成的历史观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是"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力量,生态文明是生态伦理的实践升华。当前,"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态理论普及度不高、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生产生活方式粗放、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提高生态伦理认识、健全环保法律法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等方面,大力推进"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危机逐步加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罗马俱乐部发布的《增长的极限》为标志,国际社会开始反思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源。文章认为,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内在矛盾,因此,建立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势在必行。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已经包含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念,必将推动生态危机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毫无疑问,群众路线与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一方面,我们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法制观念内化为群众的公共认知,借助社会公众的相互交往与深入沟通,形成福柯意义上的“权力话语”与哈贝马斯意义上的“交往权力”,监督法制之运行.另一方面,若要实现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必须一如既往的坚持群众路线,践行环境民主原则,构建生态环境权利,落实政府安全保障责任,这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上的渊源关系,生态文明的理论背后无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态化”实践.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生态性”的内容,但问题是“生态性”并不等于“生态化”.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化”才能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地完善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最终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化”的实践逻辑转向“生态化”的马克思主义自觉精神逻辑.  相似文献   

15.
美丽中国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实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牢固生态基础,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图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美丽中国建设全局,提出和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理论根基,坚持和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唯物史观,激发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主动精神;创新和应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生态价值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民生观、绿色发展观,打通了美丽中国建设“两山”生态价值转换通道、拓宽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生产力实践空间、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激发了美丽中国建设新动能、拓展了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  相似文献   

16.
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客观性"的极端思考马克思哲学,得出"无主体"的社会结构观和历史过程论。这一结论将历史过程、社会结构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及其能动活动,将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绝对对立起来,具有片面性,但也蕴含了合理性因素,它以鲜明的形式表明了历史观上的两种基本立场,以敏锐的视角关注世界观视域的主客体问题,同时也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分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建设生态文明战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涵,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过程性特征,凸显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蕴涵的生态学思想和中国佛教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源泉和哲学基础。在承认二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层面,即和谐共生、自然—生命中心主义、人的价值性存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佛教自然观的相融互通之处,以期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的生态文化理念,提供正确解答时代性问题的途径,也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新的致思路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向着生态责任教育目标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共识。《美丽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责任教育》一书,在建设美丽中国语境下,将中国国学中的生态责任教育理念、科学发展观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西方生态理念融为一体,阐释了中国生态责任教育的基本内涵、价值功能、主要路径、方式方法,分析了提高国民生态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析了提高国民生态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及加强生态文化和生态教育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