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卖粮难”,是前几年我国粮食市场上一度存在的现象。一九八三年,我国粮食大丰收,国家各种粮食仓库极度饱和,大量粮食只好露天堆放,新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粮食“仓容危机”。一时间,亿万农民交售的粮食源源而来,粮食部门装不下、调不出、销不掉、收不进,卖粮难、储粮难、调出难,成了粮食部门最头痛的事情。于是,便引出了对我国粮食问题的种种议论:有人说,这是“相对过剩”;有人说,是“低水平过剩”;也有人说,是“结构性过剩”;还有人说,是“绝对过剩”;等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水果产量的增加,销售价格持续下跌,农民昔日眼中的“摇钱树”,变成了今天的“伤心果”,刚刚摆脱了“卖粮难的苦,又尝到了“卖果难”的滋味。然而就在水果行情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地处沂蒙山区的蒙阴县,却出现了那里的大雪枣一斤卖到了二十多元,且卖得异常火爆。为了探寻其中的奥秘,我们来到了被誉为大雪枣之乡的山东省蒙阴县。采访了一家枣园的主人王焕兴。  相似文献   

3.
“招商赈饥”、“平买平卖”和“公平交易”,是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鼓动口号,也是其工商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关于“平买平卖”,已为人们所重视,在近人关于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论著中,有人把它和“均田”、“免粮”并列,作为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重要口号。但是,对于李自成农民军的工商业政策设施,则很少具体论述。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事情似乎在一天早上发生了变化。1995年的某一天过去之後,“中国”的名字突然挂在了许多国际粮商的嘴巴上。粮商们一说起“中国”就两眼放光,仿佛是说起了金山银山。据说,中国将会使他们堆积如山的粮山变成金山;据说,中国将会使法国农民的土豆不再烂在巴黎街头而会在国际粮市上卖个好价钱;据说,美国农民和法国农民自此不必有那么多的休耕地了,他们再也不用为粮食卖不出去而发愁了。因为中国人就要来了!这是一个全球最大的采购大军。这支来自东方的采购大军每年需进口3亿多吨粮食──至少到2030年以前是这样。它的到来将会把世界各…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卖难”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计划经济社会还是市场经济社会都存在。但我国的农产品“卖难”不是一种市场经济发达条件下的典型“卖难”,而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必需高度重视,并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产品策略及渠道策略在农产品经营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产品市场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粮食、棉花全面“过剩”,蔬菜(包括反季节蔬菜)“滞销”,水果“烂市”,鳗鱼、甲鱼等“卖难”,整体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已全面形成,从而由过去的“手中无粮,心中发慌”变为如今的“手中多粮,使人愁肠”。二是农产品品种、质量不能完全适销对路。主要体现为低质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这既制约着农民生活的改善,也制约着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投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一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始终是各级政府领导特别关心的大事.长期以来,由于粮食不足而心里发慌.但是近几年来,持续出现的"卖粮难"不断困扰着决策者,粮食部门反映,"现在是克服困难收粮食,收了粮食更困难."产粮区的父母官说:"过去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现在手中粮多心里发愁."生产粮食的农民说:"打出来的粮食卖不掉,上面为啥一个劲地要我们种粮食".全国到处都在叫涨库,但是没人敢在粮食生产上改口,究竟如何判断粮食供需现状,如何达到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必须作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判断.不然,它将影响今后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而对社会不公,一砦媒体记仗义执言是值得肯定的,但抨击社会时弊时所使用的批评标尺却令人生疑。比如,一个乡长因为收粮打了村长或农民,他就说:“一个小小的乡长,竟敢如何如何。”我不是一个官本位主义,我对时下的一些“骑着摩托托着枪,村村都有丈母娘”的恶乡长也是深恶痛绝的,但我每次从电视或报刊上看到这样的议论,总像吃饭时吃出了苍蝇一样恶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有人预测,21世纪是海 洋的世纪,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加大。近来媒体上出现个新鲜词语“卖海”。许多人不禁要问,海洋也是商品吗,怎麽还能买卖?本刊记者就此方面的诸多问题专程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孙书贤司长。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的大陆海岸线约9700海里,另外还有许多大小岛屿,拥有广袤的海洋。近来一些媒体报道,在江苏等地有“卖海”给渔民的现象,是否预示着海域使用权也同陆地一样,将由无偿使用变成有偿使用?这种转变有何意义?孙书贤司长(以下简称孙):媒体报道的“卖海”现象是通俗说法…  相似文献   

10.
候建中 《北京纪事》2013,(6):110-112
说起“打鼓儿的”,《残冬京华图》里随处可见。不仅是因为过去旧社会北京城里操这种行业的人数众多,就如同当今满大街的“收废品的”;还因为那年头家里穷,三天两头和“打鼓儿的”打交道,卖一些旧物件疗穷救急。因此对“打鼓儿的”印象特别深。那年头“打鼓儿的”与现如今“收废品的”有相似之处,都是收购废旧物件。不同之处在于,“收废品的”以收购可再生利用的废旧物资为主,兼收旧家具、旧电器。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1.我在商场逛,随便问一个售货员:“这衣服多少钱?”她说:“180元。”我说:“30元卖不?”她说行,然后就让我交钱,我说:“我不买,就是随便溜达。”  相似文献   

12.
日伪“出荷粮”的掠夺本质郑素一所谓“出荷粮”,是“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强制推行的一项旨在掠夺中国东北粮食的重要掠夺手段。“出荷”是日语,“运出或装出货物”的意思。“出荷粮”就是日伪政府强迫农民按照官定价格、数量售粮给它。名为“出售”,实质是日本利用伪...  相似文献   

13.
书呆子买柴     
从前,有个秀才上街买柴,看到一个卖柴人,就远远地呼唤:“荷薪者过来!”卖柴人不懂得什么是“荷薪”,只懂得“过来”二字,就担柴过来了。秀才问:“其价几何?”卖柴人只听明白了一个“价”字,猜是问价,就说了价钱。秀才听了价,看看柴,又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人不知秀才唠叨了些什么,瞥了他一眼,担起柴头也不回地走了。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粮食市场发生过两次“买难”和三次“卖难”,每一次“买难”和“卖难”都带来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不仅使农民种粮收入预期不稳定,而且也使得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出现反复。粮食“买难”与“卖难”问题的交替反复发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粮食流通体制,但从理论到实际情况看,无论是“买难”还是“卖难”,都是供求失  相似文献   

15.
“名称换一换,公立变私立。学生是银行,要多少给多少,不给你就别来把学上,为了孩子的明天。卖了牛羊再卖粮,家长泪汪汪!”在记者接到有关投诉到河南省郏县采访时,一位经常在社火灯会上唱小调的庄稼人对记者这样唱道。小调唱得抑扬顿挫,再加入河南地方戏的委婉,非常动听。但结合几天的采访,记者分明听到的是一种呐喊,是一种倾诉……  相似文献   

16.
女人信箱     
《女人世界》2007,(1):12-12
编辑你好!偶然机缘,我接连阅读了最近的两期杂志。“报纸卖新闻,杂志卖观点”,从《女人世界》里,我感到这是本观点“够分量”、“够真实”的杂志。尤其是贵刊十月期发表的封面文章《整形,美丽还是陷阱?》,看后让我明白很多问题。真的很喜欢贵杂志这种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相似文献   

17.
如果只在水龙头上安一个净化装置,流出的水你敢直接喝吗?近来,市场上一类名为“水质净化器”的产品卖得火热,不但打出了“制造直饮水”的口号,还宣称解决了百姓多年来对饮用水质量的担忧。就在此时,北京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16个品牌、30种产品的小型水质处理器进行的一项抽检显示,其中6种产品均无有效卫生许可证。这些水质处理产品是否具有净化作用?经过其处理的水真的可以直接喝吗?《生命时报》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相似文献   

18.
以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0%以上的Z市J区Y镇为案例,研究了政策碎片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研究发现,“单兵突进”的征地拆迁政策、“效力渐弱”的种粮补贴政策和“前后矛盾”的地方产业政策都是影响耕地“非粮化”的重要因素。建议从整体性视域出发,采取构建整体性政府行政机制以恢复农田系统、补贴政策由“种粮”向“收粮”转变、强化系统治理以统筹产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等治理对策,以有效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国家又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加上长期以来在农业基本建设中形成的物质技术基础充分发挥了作用,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特别是粮食生产,从1979年到1984年,仅仅六年时间就由3000亿公斤猛增到4073.1亿公斤,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以至于1984年下半年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现象。1985年以后的农业形势急转直下,出现了“滑坡”现象,特别是进入1987年,我国农产品普遍短缺,“买粮难”的呼声四起,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日趋紧张,农产品的严重短缺,形响了我国的经济稳定,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平顺县,山大沟深,地险山恶,既不平又不顺,为什么偏偏又名“平顺”呢?其源于山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明朝中叶,政治腐败,土地集中,贫富悬殊,苛捐杂税繁重。加之潞泽一带,连年灾荒,民不聊生,“骨肉相食”,时有发生。正德年间,潞城县衙有一名掌管粮库的小吏陈卿,因私将库粮分济家乡饥民,以“因粮忤官”罪被革职回家。回到家乡,室内空空,生活无计。当地豪绅又以“亲近饥民,抗粮不交”为由到县衙状告他。为了生活,正德十年(1515年),陈卿与其父陈琦,伯父陈曩,叔父陈良、陈铎和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