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斋 《山西老年》2011,(3):22-22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他的作品备受追捧。 1917年,吴昌硕的继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吴昌硕委托他一位姓陈的朋友从简办理丧事。除几位同道挚友和施氏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吃了一顿豆腐饭后,就命儿子扶施氏灵柩返回故乡,葬于安吉县鄣吴村附近的风麟山上。丧事过后,那位姓陈的朋友交给吴昌硕一份奠仪单。吴昌硕接过一看,不觉惊得:  相似文献   

2.
吴昌硕是中国艺术史上集书画诗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他的诗书画印,独具苍劲郁勃之气,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美学意义,笔者以画家的眼光与审美体验,对这位艺术大师的风格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3.
孟博远 《可乐》2011,(6):35-35
杨见山工书法,精经学,擅诗文,特别是他的"八分书",怪石嶙峋,遒劲古朴,别具一格。他为湖州千臂亭所书"千臂亭"三字及题跋,笔力千钧,字字珠玑,尤为时人所赞叹。吴昌硕与杨见山早年在吴兴华楼桥潜园主人陆心源家认识。那时,杨见山是吴兴有名的"六才子"之一,经常诗酒会于潜园;吴昌硕则随陆氏手拓《千臂亭古砖图录》,早就有拜杨见山为师之意。吴昌硕辞去安东令以后,  相似文献   

4.
吴昌硕在诗、书、画、印等方面造诣极深.他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在于创新他的作品有一种雄劲苍石的生命力量,一扫明清画坛萎靡柔弱之风,是时代与个性创新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在吴昌硕辞世80周年之际,嘉德拍卖展出了这位在新旧时代之交,把中国画领入现代的大师晚年力作今年是吴昌硕辞世80周年,中国嘉德第11期四季拍卖会上,展出了吴昌硕几幅晚年绘画作品。1927年11月,吴昌硕在上海寓所突发中风,这位貌拙气酣自称耕夫的84岁大师再也没有醒来过。  相似文献   

6.
吴昌硕在花鸟画方面上承古人之遗风,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同时又融会贯通。他的构图布局讲究气势,书印入画重视神韵,色泽强烈鲜艳。其作品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代表了文人画简雅拙淡的审美情趣,对当代文人画家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7.
魏华 《社区》2011,(8):21-21
如果说中国近现代画坛之间有一座自然的联系之桥的话,那么吴昌硕先生便是这座重要的桥梁。他屹立在晚清民国两个时代交接点上,承上启下,融会贯通,贡献非凡,成为旷世师表。  相似文献   

8.
正吴昌硕和潘天寿是现代中国绘画史上两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们在上海相遇相识,年龄却相差50岁。1923年,潘天寿到上海美专和新华艺专任中国画教授,那时,吴昌硕已经八十高龄,艺术成就誉满中外:而潘天寿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经验不足。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勤奋好学,常常到吉庆里的吴昌硕家中登门求教。一次,潘天寿带了一叠画作来到吴昌硕家,把自己的画作一张张地拿给他指点。吴昌硕边看边点头,连声称赞:"画得好!画得好!后生可畏啊。"潘天寿从中挑选出一张自己最满意的山水画赠送给吴昌硕,并恳请  相似文献   

9.
释虚谷,俗姓朱,名怀仁,字虚白,是紫阳山民。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青年时即入清军行伍,曾任参将之职。太平军起义揭开了中国社会的层层疮疤,震动了虚谷的灵魂,他远离了功名利禄。29岁遁迹空门,到九华山出家为僧。出家后,在日课礼佛之外,倾心于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画坛,并与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掀起了中国近代绘画的新高潮。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虚谷在上海城西关帝庙坐化,终年七十四,其佛弟子,苏州狮林寺方丈恬庵,将他葬于光福石壁山。虚谷工诗善画,才名飞扬。珍藏于苏州博  相似文献   

10.
骆阿雪 《社区》2008,(8):59-59
吴昌硕虽“三十学诗,五十学画”,画风却风靡一时,正所谓“家家昌硕”。作为一代巨擘,吴昌硕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人品与画品都已经到达了一个无人企及的地步。不过笔者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些耐人寻味的幽默,让人感觉他像是邻家的爷爷。 处女座的人看起来干干净净、伶俐过人,拥有一双眼神柔和且观察人微的眼睛,嘴型优美,下颚宽阔,整体而言,散发着清新而高雅的气质。  相似文献   

11.
这是吴昌硕69岁自书诗中的一首。坚忍不拔的意志,气势豪迈的胸襟跃然纸上。他说的是画画,我理解的是喻人。读诗,使我想起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  相似文献   

12.
《万木草堂藏画目》不仅是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康有为在绘画方面的理论著作。 康有为自幼“性癖书画”。一八八九年,即他第一次上书清帝不达,遭封建顽旧派攻讦,他复“洗心藏密,蓂神却扫”(《广艺舟双可楫序》),“日以读碑为事,尽观京师藏家之金石凡数千种”(《康南海自编年谱》)。他自己也擅长书法,临池之时,专用园笔,肆意逞豪,不避粗率;字风浑厚雄放,尤善作擘窠大字,是与清末吴昌硕、沈曾植齐名的书法家。他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篆刻是作为一门艺术定位的。明朝中期以来的四百年时间,清朝的丁敬开创了以西泠八家为中心的浙派:以邓石如为鼻祖,吴让之、赵之谦为代表的邓派也非常活跃。应该说,这段时期的中国篆刻充满了生气。我曾直率地批评说:‘中国篆刻到吴昌硕为止断层了’。吴昌硕以后可以凌驾于上述历史名家的作者,一个也没有。”  相似文献   

14.
王妍 《九江学院学报》2022,41(1):96-101
吴昌硕的大写意花卉触发了文人画传统的潜力,其兰花书写引用了大量的楚辞意象,所表现的精神气质也颇得骚人遗韵.吴昌硕与屈原都是乱世背景下仕途失意的文人,并将忧国济世情怀融于作品之中,吴昌硕笔下的兰花书写继承了楚辞中的"香草美人"传统和周游精神,其画作表现出重气不重形、狂草入画、泼墨笔意的艺术特色,笔墨纸张间的郁沉纵横、雄浑...  相似文献   

15.
刘海粟《黄山谈艺录》在《关于传移模写》中提到吴昌硕,说“最早用西洋红来作国画的也是他”(P.348);潘天寿的《回忆吴昌硕先生》说得更详细,原文是:“昌硕先生绘画设色方面,也与布局相同,能打开古人的旧套。最显著的例子,是喜用西洋红。西洋红的颜色,原自海运开通后来中国的。吾国在任伯年以前,未曾有人用它来画国画,用西洋红画国画可说开始自昌硕先生。因为西洋红的红色,深红而能古厚,可以补足胭脂淡薄的缺点。再则深红古厚的西洋红色彩,可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一生于学问领域用功最多者是诗文,其诗文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曾国藩在<湖南文征序>里精确阐明:"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他的情是地道的"爱恶悲愉",他的情强调了人的本性.消除了儒家气息.忧国忧民之情、思乡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渗透于曾氏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宁夏较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诗作从写作题材上大致分为四类,包括于自然万物的书写中寄言深挚情感的托物寄情之诗、于地缘民俗的考察中书写生命体味之诗、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书写生命之网的诗作、在反躬自省中张扬生命价值的诗作。贯穿这些诗作始终的是宁夏女诗人们对自然万物及生命本身的特殊体验和诗性认知。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花鸟画界,有一位杰出的画家,他以甜润细腻的笔触,自然、流畅的线条,浓妆淡墨的色彩,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牡丹图。他就是省美术馆高级美术师陈培光先生。 陈培光1933年出生于福建漳平,早年便参加了部队文工团,用树皮做刷子写标语,配合部队解放全中国;其后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勤奋善学、笔耕不辍。1964年因创作人物画《童年当长工的地方》荣获全军优秀作品奖而崭露头角;70年代转业至江苏省美术馆后攻研花鸟画。凭藉得天独厚的观摹学习条件,他师法造化、兼容并蓄,尤喜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  相似文献   

19.
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思想,“太和”则是艺术心灵的极致境界。“和”的艺术理念引领着其艺术创作的求和之心、向和之路、成和之境,成为其艺术作品的内在理趣。  相似文献   

20.
黄道周在明末清初的大时代背景下,传承子学义利思想。他认为仁义乃天地万物之则;在义利关系上,以义为重,德义乃利之本,但他又辩证地指出义乃人所公利,利在义中,而晚明之衰弊,正在于不言礼义、不修仁德,过于重视一己之私利。天下兴亡决定于人才,人才决定于学术,学术真伪决定于义利之间,其政治伦理诉求是讽谏君主行仁义之道以治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