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三国演义》,宛如进入中国古代人才展览画廊。正如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所指出的那样:“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指演义小说)者,以古今人才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作为一部凝集着古代中华民族丰富智慧和政治军事斗争经验的杰作,《三国演义》蕴含着多种多样的价值。本文仅从人才学的角度,对《三国演义》进行初步探讨,以便为今天的企事业领导提供一些在竞争中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点经验。一、得才兴邦与尊重人才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和《史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史记》的可比性《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的艺术成就是惊人的。数百年来一直烩炙人口,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其中一些主要故事和主要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数不胜数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志演义》可谓出类拔萃,风格独异。何以会如此呢?对这一艺术现象,作何解释、如何认识呢?前人也曾震惊于《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觉得并非一般稗乘可比,并试图从历史上探求这一艺术巨著的成因,罗绎某些迹象以揭示《三国志演义》这一艺术之宫的奥秘。有的认为民间艺匠的艺术编构影响了罗贯中;有的认为《三国志》等丰富的史料成就了罗贯中;也有的认为元末动乱的现实促进了罗贯中,如此等等,尽管这些看法亦不无道理,但却没有揭  相似文献   

3.
关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注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文附有小字注,我认为此项小注即出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作者罗贯中之手,并曾据此考定罗贯中的生活年代及写作此书的大致年代(参见我和马美信同志为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写《前言》及《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所载拙作《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其后,王长友同志发表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一文(《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对我的看法提出商榷意见。我想,通过讨论,我们将会把问题搞得更清楚。故特进一步申述鄙见,以就正于王长友同志和其他同行。  相似文献   

4.
这里谈谈罗贯中的作品与山西的关系.但是,一旦对罗贯中著作的全部作品全面涉及,便难免不重蹈那种不顾一切只为自己寻求“理由”的覆辙.故采用只研究《三国志演义》的方法.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三国志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三国志演义》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关羽.实际上,这部小说的某些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写关羽而著录并不为过.此外,现存的《三国志演义》中最早的是明朝嘉靖元年(1522)的刊本,该书避开称呼关羽的实名,而是称做关公或者关某,对关羽有特别的敬意.姑且不论嘉靖本忠实罗贯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都写于元明之际大动荡的时代,都是长篇章回体小说创立阶段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同一个作者(罗贯中既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又是《水浒传》的编著者之一),两部巨著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性,又各有其特色.作为案头读物,《三国志通俗演义》似乎更经得起咀嚼回味,但从中国小说史的角度来看,《水浒传》在艺术上更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演义》版本的题署,确定了罗贯中的著作权。他在元代生活了53年,称为"元人"是不错的。以现存没有嘉靖以前的版本,就断定《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后期是不合事理的。罗贯中协助施耐庵完成《水浒传》,又独立写出《三国志演义》;弱化乃至抹杀罗贯中与施耐庵关系的倾向,对中国小说史研究是非常危险的。罗贯中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大家,除了《水浒传》、《三国志演义》,《北宋三遂平妖传》四十回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两朝志传》等,也都是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与民族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都写于元明之际大动荡的时代,都是长篇章回体小说创立阶段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同一个作者(罗贯中既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又是《水浒传》的编著者之一),两部巨著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性,又各有其特色。作为案头读物,《三国志通俗演义》似乎更经得起咀嚼回味,但从中国小说史的角度来看,《水浒传》在艺术上更胜一筹。它作为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艺术上最卓越的成就,就是现实主义地描写了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发展以至最后毁灭的完整过程,以宏伟的结构、众多的人物形象、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展现了一幅古代农民战争悲壮的历史画卷。它虽属于英雄传奇的性质,故事和人物的传奇性较强,却比《三国志通俗演义》更切近现实生活;它们在艺术风格上都具有阳刚之美,但《水浒传》的艺术描写已开始由粗线条勾画向细致描绘发展,有更多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8.
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将包含预言的志怪故事引入《三国志》中,是通过预言这一媒介将史书与小说沟通、结合,用文学故事之含义注释史书所述历史事件,阐发历史事件所含深义以及给人的启示,一定程度上勾画出了小说的轮廓,启发了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权力重新集结与分配的特定历史时期,诚如魏武帝曹操所言:“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人怀快快,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 (高儒《百川书志》),结合自己对元末纷争的社会现实的深度反思,敷衍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艺术真实地昭示数百年来的读者:在纷争不已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谁的政治、军事、外交手腕高超,并且具有一套独特的招揽人才、排除异己的机心权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小说无不可续者,独《三国演义》根于历史,不可续也。”其实不然。早在康熙间,刘廷玑就提到:“近来词客稗官家,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著为后书副之……《东西晋演义》亦名《续三国志》,更有《后三国志》,与前绝不相侔。”两晋为三国历史之自然沿续,《东西晋演义》题名“续三国志”,固无个可,但真正称得上《三国演义》续书的,则有题“西蜀西阳野史编次”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四十回和题“梅溪遇安氏著”的《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四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后三国”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读者及其研究者来说,主题乃是分析、评价一部作品的重要文学指标。迄今为止,研究古代小说主题的学术论著极为丰富,尤其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演义》、《红楼梦》等小说名著的主题研究,更经历过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复杂过程。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已经临近这个过程的终点,到毛本《三国演义》,终于大功告成。《演义》由何而来,依今天所存材料,已经不能清晰勾勒其过程。但其脱胎于宋元讲史话本,却是公认之事实。刊刻于元代至治年间、署名新安虞氏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今存最早、也是惟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给出了三国故事较早、也较为清晰的雏形与轮廓。将《演义》与《平话》结构加以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有关三国的文艺作品基本上都是根据晋朝人陈寿所撰《三国志》(魏书、吴书、蜀书)的史实,和南朝宋时裴松之注引的各种史书、笔记等等,熔铸、敷缀演化而成.《三国志演义》早期版本署名就是"晋平阳候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见今传明代弘治年间刊行本).《三国志》为后来的小说、戏曲提供了许多素材,包括一些基本史实和精采细节.如果没有《三国志》,可能不会出现《三国志演义》和有关三国的戏曲等文艺作品.因此,对《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文)如何为三国时代众多的历史人物立传,怎样记叙描写这些人物的事迹,值得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17世纪初开始经由长崎而传至日本的小说《三国志演义》,由于在1692年出版了京都湖南文山的翻译本(日译本)《通俗三国志》而非常迅速地广为传播,成为日本人所爱读之书。到江户时代后期,《三国志演义》也为日本的传统艺能提供了题材,"带图本"之外又成为"净瑠璃"、"洒落本"等等各种艺能的节目之一,一般庶民对之深感亲切。在这过程中,《三国志演义》中上场的人物为合于日本人的爱好口味而被改变,逐渐失掉了原来的形态。从各种艺能里对《三国志演义》所采用的种种变化的过程里,可以明白江户时代的日本庶民所要求的文化真谛。  相似文献   

15.
《通俗演义》中曹操二重组合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小说具体的描述中,即事件的历史进展中,更集中明显地反映在罗贯中的小字批注中。深入分析至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批注,可以掌握和了解作者对于曹操二重组合性格认识的完整信息。《通俗演义》中的小字批注,除了章培恒马美信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前言》中较详细地运用于小说成书年代的考证之外,这些宝贵资料尚未运用于小说的内部研究。对照作品的实际描写和小说中的小字批注、引用诗文,我们是可以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传统的“奸贼典型”论与近年来兴起的“又奸又雄”论,以及影视剧编导中的无往而不奸的编演模式,不仅没有如实反映出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而且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志演义》中曹操形象实际上已经达到的美学高度。文章用“美恶并举,有贬有褒”、“主次变换,重心转移”、“善恶难辨,亦美亦丑”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曹操性格的二重性、流动性、模糊性。  相似文献   

17.
短信     
清抄善本《三国志演义》问世从民间搜集的早期清抄绘图描金银《三国志演义》,现已由文物出版社依原书复制出版。据史学专家考证,此《三国志演义》抄本从用纸、装订、字体的规格,到40幅描金银彩绘人物工笔画的风格,都表明其为清中期偏后咸丰时期的皇家抄本。这个抄本也是由清代金圣叹作序,毛宗岗增删改订、逐行评批的完整本,其范本为毛评原始本,早于现在通行的任何一种毛评本,因而是集孤本、抄本、善本、绣像本于一体的早期本。我国典籍破损、流失者甚多,已经发行的明嘉靖元年版《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本,元代版的《三国志评…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演义》识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愚谓研究古典小说,不可忽视对作品具体小问题的探索。能识小,然后始能识大。往在《稗圃捃屑》一文(《古典文学论丛》第五辑)有《〈三国演义〉据《资治通鉴》例》、《关羽与赤兔马》二目,亦《三国志演义》识小之作。兹五题,不值大雅方家之一哂也。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给《三国演义》的研究提供了一部重要材料。书中有一些用小字印出的夹注。在该书《前言》中,章培恒先生从小字注考证出成书的年代,马美信同志则把小字注当作评价作者思想倾向的根据。后来,章先生和周楞伽先生发生争论,两位学者都把这些小字注当作作者自己所作的文字(参见《文学遗产》1982年第三期《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马美信同志在《<三国演义>的原本》一文中也再次以小字注为据分析“原本”(按,指嘉靖本)和“毛本”的区别。但是,这些小字注是否出自作者本人之手?郑振铎先生曾在《三国志演义的演  相似文献   

20.
庸愚子蒋大器《序》是今见研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第一篇重要文献.其说“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云云证明《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元人;其说“读《书例》曰”云云证明原本有《书例》,数句即《书例》佚文;《演义》原本正名即《三国志通俗演义》;蒋序本《演义》叙事“自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起,嘉靖壬午本《演义》“却说中平元年甲子岁”云云以前千余文字实非蒋序本所有,而是蒋序本《演义》以后,也许就是嘉靖壬午刊本新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