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田汉在《少年中国》杂志上发表了参与新诗讨论的长文《诗人与劳动问题》。此文将无政府主义的"劳动"概念引入诗歌讨论,结合诗人人格修养与无政府主义社会改造的话题,突破了当时关于新诗形式与内容讨论的基本框架,为新诗主体建构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思考。将其放回田汉早年的文学与社会活动以及少年中国学会社会改造实践的历史语境中重新考察,可以在更开阔的视野中看待早期新诗理论的框架与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社会发展问题己经引起广泛关注.借鉴西方社会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也尤为迫切.今年夏天,几位专家会聚到国家计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讨论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应本刊编辑部的邀请,他们从不同角度撰写了文章,于是便有了以下一组笔谈.本刊将不定期地开辟专栏,欢迎各方面的专家参加这一理论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来梳理、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而有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却使这项工作的"合法性"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怀疑.其中如何看待中国哲学的文化特质、如何看待西方学术规范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哲学的改造,显然是从理论上阐明上述工作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呼唤中国思想巨人之二也许,假如我们要对邓正来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做出重新认识和批判,就邓正来所开放出来的知识和问题并联系当年中国的思想状况和知识状况而言,引入汪晖对"市场与市民社会的讨论"的批评--其以为是明显地承续了前一时期有关激进主义的反思等的讨论--做问题化处理,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工作本质的讨论,以往的"特质理论"和"社会权力理论"都存在解释上的缺陷.本文用社会建构理论为依据,从社会工作者、服务受助者和政府三股力量的特点及其作用入手,分析了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本质建构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以期为当前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6.
张江提出的"中国当代阐释学"构想是旨在建构中国自己的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可贵尝试,他通过一系列论文以及与中外学者的广泛对话初步勾勒出"中国当代阐释学"的理论框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概念。张江在如下重要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观点,同时也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建构"中国当代阐释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公共阐释"与"社会阐释"的异同与关联、阐释的"公共性"的确切意指、"理解"与"阐释"的关系问题、"中国当代阐释学"的中国话语资源与理性基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界展开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中国当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场讨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思想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本身,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无论是对"实践"概念的诠释,还是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确存在不能自洽的逻辑问题.真理应该是不同理论,尤其是相互对立理论的沟通、对话、激荡、兼容和吸收的结果.真理的发现与真理阳光的普照则依赖于一个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学者眼中,鲍德里亚自身的学术发展经历了从新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向,而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产主义的批判和消费社会、拟像与仿真诸理论则成为中国学者讨论中国的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但是,这里存在着误读.鲍德里亚对生产主义的否定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基于同一逻辑基础之上的;他选择象征交换理论超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其实并没有"走出马克思",是"接续"了马克思尚未展开的理论空间.因此,鲍德里亚的前后期思想具有许多的一致性.探讨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贫民区"底层边缘性"的反思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而"人与秩序"这一社会学基本关系应是重新思考和梳理城市贫民区边缘性的基本思维起点和重要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内,国外相关研究可分为"人类生态学"、"贫民区的功能主义研究"、"底层研究"、"空间社会理论".此外,立足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现实背景,中国城市贫民区研究应从以下四点进行反思,即研究者应打破二元对立的道德取向,思考城市贫民区的历史与社会合理性,挖掘城市贫民区居民的主体性,思考城市贫民区改造与秩序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前后兴起的社会改造思潮中,傅斯年另辟蹊径,提出中国有"群众"而无"社会",社会改造的关键在"无中生有地造社会","造有组织的社会"。傅氏的"造社会"论揭示晚清以来国人对于现代"社会"的观念认识并不清晰,社团实践亦存在根本缺陷,"造社会"可谓正本清源。五四前后亦有不少人从组织的角度探讨社会改造的途径,但如傅斯年那样注重个性与社会责任心统一,注重理想类型的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并不多见。在五四后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应有的社会改造、社会建设事业被社会革命所压倒,一度中断。故五四之际傅斯年的"造社会"论依然可以成为我们今日讨论社会建设问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李权  字振华 《学术探索》2012,(12):26-30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可能。我国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在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的条件下,关于社会发展领域微观层面变化的考察,其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具体行为方式的变化过程,具有特定的内涵。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新型的理论和实践认识,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概括其内涵,而且还需要寻求特定内涵背景下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殷红 《理论界》2013,(12):53-55
我国当前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只有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队伍建设,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渠道,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才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理论侧重于探讨中国如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性”理论则更多地探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理论嬗变,昭示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迁衍.应当及时厘清从这一理论嬗变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迁衍,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李仁君 《北方论丛》2002,1(2):73-76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转形问题上只强调,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以及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各部门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的关系,对于转形问题极为重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前提,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部门间统一的剩余价值率、部门间各异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部门间统一的利润率,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三大理论前提,三者缺一不可.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也只有在这三大前提下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的前提出发,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视域为主线,研究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即生产力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生产方式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和人的发展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以及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生产方式视域以生产力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力视域,人的发展视域以生产方式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方式视域,从而得出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的概念。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立、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准确全面地认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新世纪、新实践和新任务要求中国人重新准确地全面地把握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6.
刘胜梅 《学术探索》2012,(10):10-13
市场经济是自由与民主的商品交换经济。作为包含着自由、平等、民主、协商等诸多品格的契约精神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今中国社会,契约精神严重缺失。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就必须培育契约精神,实现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化,实现社会生活的契约化,并构建完善的契约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庄子"物化"论具有三重内涵。一是自然层面上的"物理之变";二是精神层面上的"心与物化";三是实践层面上的"指与物化"。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超越生命困境、达致心灵自由的路径,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杨巧蓉 《学术探索》2007,(6):97-102
概览西方市民社会的悠长发展历程,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之发育、发展、生成始终与西方国家社会转型保持着相互照映的密切关系。其经验、理念中的一般性内容,可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经验参考,可为中国市民社会生成所借鉴。中国作为后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历史背景、制度环境和当下社会境况,注定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市民社会必将依循一条符合现实国情的道路,即中国社会转型所生发的现代因素催生市民社会的自身发育、市民社会的成长为中国社会转型提供动力,二者互动发展,共生共强,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李彬 《云梦学刊》2013,34(2):150-154
我国的社会转型具有后发性、突发性、不平衡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对于理论创新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和启示。同时,社会转型的上述特点也给理论研究带来了挑战,如,理论准备的不足、西方落后价值观念的入侵、理论引导的难度增加以及理论的作用容易被忽视等。应对挑战对学术期刊来说既是进行理论创新的机遇,也是发挥自身功用的当然职责。  相似文献   

20.
王南湜 《河北学刊》2002,22(4):11-15
可以把马克思的社会转型理论加以推广 ,用来说明全球化过程。这一理论认为 ,在民族国家范围内 ,市场经济的兴起导致人们的社会关系从直接依赖类型向间接依赖类型的转变 ,并导致能提供统一的法律秩序和采取民主政治形式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把上述社会转型理论推广到全球社会范围内 ,就可以把经济全球化理解为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 ,而这最终将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统一的法律秩序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当然 ,达到这一点可能需要经历一个非常曲折而漫长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