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群众被先后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管理制度、农业户口和地方粮票等手段,牢牢地捆绑在土地上。70年代末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大量过剩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从农村扩展到都市、城镇,特别是特区和开放城市进入到大发展大建设阶段。农民在农村有了推力和城镇有了拉力,并在同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逐渐从封闭状态进入流动状态。由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上供求规律调节的,包括外出农民在内的各种人才和劳动的自由流动,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得以运行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的人口管理机制彭大贵,谢恩荣一、小城镇人口管理的特点小城镇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周围的广大农村起着聚散和幅射的作用。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使...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外迅速流动,已从各方面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城镇就业的冲击已经震撼了中国就业体制,并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就业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困境80年代初开始,...  相似文献   

4.
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背 景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推进以及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农村大量年轻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镇 ,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2 0 0 1年 ,我国农村外出的劳动力已经占到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1 8 6%,据推测 ,2 0 0 1年中国农村有 8961万人外出。①2 0 0 0年的“五普”显示 ,我国流动人口主要是 1 5~ 35岁的年轻人。在性别上 ,流动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流入地主要是上海、北京、广东和新疆等地 ,流出地主要是四川、江西、湖南、安徽等省。② 在安徽、…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相应增长。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导致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流动。本文拟根据74个城镇人口迁移调查的资料,估算建国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数量;并对社会主义人口迁移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老化的城乡差异:政策含义于学军人们在谈论中国人口老化时,常常只从总体上考察其速度和程度,而忽略了城乡之间的差异。有些人虽考虑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但却认为城镇比农村的人口老化速度快、程度高。其实,自从5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老化的程度一直高于...  相似文献   

7.
70年代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还应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生育工作遇到了一定难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农村,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就新时期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如何走出困境,提供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如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条件下,人口流动是一种基本要求。其实,从中国经济改革伊始,户籍制度改革就已经悄悄地进行着:首先是家庭承包制释放出大批的劳动力,转向农村和城镇的非农产业,随后形成了数千万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从进入21世纪开始,户籍制度改革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不仅2万多小城镇全面放开户籍控制,许多中等城市甚至大城市也大大降低了落户条件。人们形容这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根据1988年夏秋湖南省桃源农村社区调查的材料写成的,是对农村人口流动新动向的深层探究和剖析。 桃源县属中国典型的农村社区类型县,90%以上社区人口是农村人口,农业经济特征极为明显。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过去长期凝固的社区人口开始流动,农村城镇开始复苏,一度兴起了“小城镇热”。但是,最近的调查材料表明,这种“热度”开始降温,流动人口的主体选择渐趋理智和现实。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更加理性地选择到城镇寻求发展的空间,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农民工现状及特点,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末来我国城镇化首先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要渐进发展,再次还应协调发展。○要制定人口城镇化的长远规划;要增加投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促进城镇化和非农产业化的结合;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迁移人口与传统农业结构的分离;要严格控制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了解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对农民生育意愿的影响,我们对天津市农村郊区、县近千个一孩专业户情况做了初步的调查。 天津市农村人口413万人,共88.2万户。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出一批勤劳致富的专业户。据1984年下半年统计,全市农村已有专业户18  相似文献   

13.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务工机会──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80年代早期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工作流动性的增加,劳动市场的二元结构开始解体。虽然这种变化不可逆转,但是一些阻碍社会性或职业性流动的障碍仍然存在。尽管迁移到大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却要受一定的限制,只能从事当地劳动力所不愿从事的工作或从事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的工作。这不可避免地制造出一个社会性的"移民下等阶级"。本文试图阐示在蓬勃成长的劳动市场中,农村移民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是被"指定"的,他们对工作的选择到底是对市场力量的反映还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按照国家“七五”计划中关于“要有步骤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雏形”的精神,我国许多省市的农村开始探索社会养老保险的道路。但总的来说,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多是在经济比较发达、乡镇企业比较密集的富裕或较富裕的农村中进行,试点的方案也多是仿效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对于广大的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不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本文试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在深入分析永泰县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在经济不发达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福建省永泰县是一个经济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化以及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贯彻实施,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和物资信息交流。在社会主义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由农村进入城镇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人口日益增多,外省籍人口流入青海,对繁荣和振兴青海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加重了市场商品供应。交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劳动力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就业问题。根据最保守的估计,近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已达1亿人。去年以来,因治理整顿经济环境从城镇返乡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和城市农民工在300万人以上,是十多年来头一次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农村劳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妇女生育观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江苏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异军突起,至今已成为江苏经济的“半壁江山”。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89年全省乡镇工业总产值已达1004.83亿元,分别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33.17%及51.11%。去年,乡镇企业交纳国家的税金已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7.56%。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至1989年末,全省共有乡镇企业11.98万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80年的总和生育率为2.31提出质疑,认为应在2.5~2.8区间的某一点上;80年代的生育率波动原因是国内外人口学家和计划生育工作者长期纷争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认为80年代初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构成波动的根本原因。本文还对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广西新兴工业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必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面对这一新形势,如何使我区的人口控制同生产力的发展与合理配置以及正确解决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建设,从而使全区的人口较为均衡而合理地分布,就成为振兴广西经济所必须解决的新课题。基于这个考虑,我们仅就广西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农村人口控制等问题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镇化与城镇农村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城镇标准的改变和“市管县”、“镇带村”、“整县改市”等方案的实施,使我国城镇化产生和加强了两种特有的重要现象:一是农村城镇化,农村地区城镇迅速扩张,即所谓小城镇道路使农村城镇人口占县域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城镇农村化,即大量的农业人口或村委会人口被划入城镇“版图”,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