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巴山区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认为贫困问题和人口素质低下问题是秦巴山区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人力资源素质低下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秦巴山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扶贫、科教扶贫和社会扶贫,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造就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和人力资源素质条件,是打破秦巴山区贫困与人口素质低下的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贫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贫困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环境。贫困可以以经济收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指标加以反映,但是一定与环境背景有关,而环境制约下的贫困至少有分散经济、封闭经济、脆弱经济和传统经济四种形态。本文认为,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由此推及贫困地区贫困与环境的恶性循环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环境与贫困的四种互动变化方向。最后,针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人地冲突尖锐,其生态旅游产品绿色质量维护,主要依赖于国外短期资助的非可持续方式。中西部地区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产品绿色质量维护的实现机制,即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决策、利益分配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实现中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突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贫困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从经济角度分析贫困 ,往往各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因此形成一系列恶性循环理论 ,主要有 R·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以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恶性循环理论。结合当前贫困地区的实际 ,通过分析其存在的恶性循环状况 ,提出了突破这些恶性循环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型城镇面临的产业衰退和区域性贫困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消除这些结果造成的影响,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一定的空间上实行资源的周期重分配,努力提高现有自然资源的时间价值,加大资本注入,加速主业培育,发展城市经济,完善资源管理制度,以消除“资源性贫困”,摆“脱产业性贫困“”、功能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和文化性贫困”,防止“贫困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农村贫困致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是阻碍和谐社会发展的瓶颈.贫困致因中有自然条件等客观的限制因素,也有社会政策方面的影响.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完全改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代际恶性循环等局面.分析我国农村贫困的致因机理,除了自然、历史及经济因素外,在社会政策偏差、社会排斥、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缺失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使贫困者难以脱离困境...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人地冲突尖锐,其生态旅游产品绿色质量维护,主要依赖于国外短期资助的非可持续方式。中西部地区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产品绿色质量维护的实现机制,即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决策、利益分配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实现中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下,主要运用"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分析了对口支援与散杂居民族地区小康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实践中,江西省直部门对口支援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显著成绩也证实了这种内在逻辑联系.基于理论与经验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对口支援是民族经济走出贫困恶性循环、经济发展和小康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和不可超越的阶段,江西的经验值得散杂居民族地区的省份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贫困不仅仅表现为经济上和物质上的贫困,同时也是文化上和精神上的贫困,人的文化和精神上的素质提高是脱贫的基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贫困问题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充分认识到新技术在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贫困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形成的恶性循环,需要通过形成社会合力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农村地区能源贫困问题有所缓解,但总体看来仍然很严重。农村能源贫困还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东北地区农村住户使用柴草作为炊事能源的比例最高,中西部地区其次,而东部地区这一比例最低。能源贫困与受教育程度、居住时间、户籍等因素密切相关。贫困村、少数民族聚集村、老区和边区的能源贫困问题较之其他地区也更有可能使用低效的传统生物质能源。能源贫困还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有关,随着农村能源贫困问题的缓解我国农村居民因呼吸系统造成死亡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乡村共同体是村民情感和利益的共同体,也是村民文化和生活的重要载体。生态脆弱地区因为乡村共同体的解体和终结,致使环境恶化进而陷入生态性的贫困之中。破解乡村共同体之困,是生态脆弱地区完成绿色转型的关键,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所在。地方能人和政府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改变了生态破坏—生活贫困的恶性循环,进而实现了从生态贫困到绿色小康的转变。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经济发展”的新集体意识逐渐在村民群体中得到认同。因此,在经济与生态互惠互利新的集体观念基础上,乡村共同体得到了重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也被成功阻断,最终走上了生态、经济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平共处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贫困长期处于恶性循环与代际传递之中,形成了贫困再生产机制,其根源就在于这些社会排斥并未消除。要彻底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建成小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融合,关键在于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还农村社会一种公正、公平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其原因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坚持长期效率优先的原则;坚持区域发展的积极平衡现;深化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两类生态经济问题的威胁,以农村为中心的生态破坏,已成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农村生态经济环境恶化的态势,则主要表现在占国土总面积60%以上的民族地区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它严重困扰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贫困山区,陷入了人口膨胀、生态破坏和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局面。严峻的现实,唤醒人们的警觉,要从根本上扭转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的生态经济问题,将民族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转移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上来。本文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借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日益突出,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与社会和谐与稳定。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与制度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区之间的制度变迁速度、程度不同。指出要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制度、特别是非正式制度变迁进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理论界认为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本文从改善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催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等诸方面论述了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外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西部地区因缺少资金和技术的注入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其发展缓慢的关键所在。利用外资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不仅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吻合,更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开发重点西移的内在需要。立足于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有序地吸引外资参与投资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利用、开发,是中西部地区摆脱落后的现实选择。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中西部地区应改善投资环境、优化用资结构,以期实现该地区用资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尽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最受瞩目的治理实践。围绕着贫困及反贫困实践,新闻媒体、自媒体、基层干部群体、学界、政策部门等已有很多讨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生动的实践场景,但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中贫困性质与反贫困道路选择、基层实践互动机制、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度,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当下,打工经济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对医疗保障体系没有实现精准化瞄准和精细化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构建了"贫困-疾病"恶性循环链,发现贫困与疾病通过许多联结相互影响,反复循环,只有从这一恶性循环中的某一联结切断才能打破贫困与疾病的相互作用。健康保障链从时间过程角度能对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时序管理,从空间的角度又为农民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是截断贫困循环和防止"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现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统筹经济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不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我国的经济现实看,相对于沿海来说,西部为不发达;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为不发达;相对于富裕来说,贫困为不发达。这里发表的5篇文章,分别涉及到贫困、农村和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都与不发达状态下的环境改善有关。各位学者面对不同类型不发达经济的环境基础,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范围内不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对策。发展是前提:不发达地区的落后,首先是经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