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华各民族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真实形象的艺术写照。中国少数民族在缔造华夏乐舞戏剧文化、中外戏剧文学与表演艺术交流的过程中,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建立过非常卓越的功勋。对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研究,不能单纯套用西方戏剧与中国汉族戏曲研究固定模式,而应该以先进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实证考察,即理论联系实际的田野调查法,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研究意义与学术价值进行较为详细的实证以及全面、系统、科学、务实的研究。从民族文化、戏剧艺术的视角,以翔实可考的文献资料与理论知识,对中华文明史作出科学描述和总结。以国内外民族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的丰富资料、先进的科研方法,来佐证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在世界戏剧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学术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戏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延安为中心的戏剧革新引领着整个解放区的戏剧运动,抗战戏剧成为中国戏剧历史上一个文化奇观,戏剧舞台上展现的诸多英雄、劳动模范等形象不仅仅最大限度的宣传动员了边区民众,同时,也更好更恰当地映像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所倡导的民族国家政治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外国戏剧汉译和中国戏剧外译两个角度梳理了"五四"运动前中国戏剧翻译的概况、总结各自特点,并思考了社会文化对于戏剧翻译文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内特的戏剧翻译理论中,"可表演性"原则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作者本人对这一术语的认知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从1980年出版的《翻译研究》使用此术语,到1998年成书的《文化构建》放弃使用此术语,体现了她对戏剧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通过梳理苏珊·巴斯内特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可表演性"原则的表述,分析了作者此一转向背后的深层原因,廓清了国内学术界对于"可表演性"概念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被写入戏剧最早在南宋,几乎与戏剧的兴起同步。元代涉及陶渊明的戏至少有尚仲贤、王子一等人的五种,隐士陶渊明及其所创造的桃源开始以戏剧舞台的形象亮相。明代敷衍与陶相关的戏剧至少有十一种,其中的陶渊明形象在傲节自守外又略显高逸空幻。清人关于陶渊明的戏剧至少有十一种,尤侗《桃花源》等戏剧凸显了陶渊明与佛教、道教的关系。陶渊明进入戏剧首先显示了传统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不可避免的融合趋势;戏剧中所塑造的高洁自守的陶渊明形象是传统文化理想的一种审美投射,是知识阶层灵魂净化的形象诉求;桃源题材的陶渊明戏既是个人渴望超脱现实束缚的梦幻,也是民族迈向理想的心理动力;如果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陶渊明戏必将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6.
鬼魂形象是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也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通过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的具体解析与比较,发掘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李援华是现当代香港剧坛的中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话剧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他的"为人生"的戏剧观念;他"敢于面对一切残暴和不平",憎恨丑恶、同情弱者、反抗黑暗的现代意识;他对于"人类的缺点"的严峻审视,对于人性真善美的坚守和追求;他用戏剧叩问生命,对于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等等,都将中国现代戏剧精神在香港剧坛发扬光大。上世纪50至70年代香港剧坛荒漠贫瘠,李援华坚韧执著地从事本土戏剧创作,全力地、艰难地推展校园戏剧,对当代香港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舞台呈现是构成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中的"契诃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契诃夫的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迟于对其的研究,但一经译介后即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契诃夫戏剧作品的"非戏剧化"倾向对中国现代戏剧及其舞台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当代契诃夫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表现出演绎化、多元化的特征。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一角度考查"契诃夫经验"对于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传播具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戏剧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过多场戏剧论争,反思从"戏剧观"争鸣到"三大戏剧体系"争论中阿尔托的中国遭遇,有助于廓清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轨迹,并揭示出当代戏剧生态难以承载乃至漠视残酷戏剧的必然和悲哀。在某种意义上阿尔托是一杆标尺,中国对这位戏剧先知的接受程度有多深,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戏剧的未来有多远。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的整体观方法论和形象整体思维模式,赋予故障诊断学深厚的文化根底和哲学内涵。李渔运用中医学的系统观念和辩证方法研究戏剧,在复杂的戏剧系统中对戏剧结构作出科学的诊断,使他的戏剧结构美学明显地体现出故障诊断学的系统诊断、专家系统领域知识理论、框架式知识结构表示法等现代科学方法与理论色彩,既表明了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又揭示了李渔之所以能走出研究误区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反映了文化身份的流动性."美国人"和"中国人"不再是程式化形象,而是"中"与"美"的相融.作品主人公文化源头在中国,在追寻"美国梦"的过程中无意识淡化了传统,融入了多元文化,对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作了新思考,折射出作者华裔族性意识的淡化,对美国属性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夷夏观主要是指中原农耕文明对北方游牧民族所抱持的一种引而不发的防御性政策,而软权力理论认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精神元素构成了美国的权力资源,赋予美国在相互依存的世界政治中很大的优势。中国夷夏观与美国软权力论在诸多方面有可比之处,如都根源于文化上的优越感,注重道德感化,承认军事效用的有限性;但二者在所反映的民族性上有差异,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也迥然有别,精神主旨也大不相同。这种比较能够增进我们对软权力理论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是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在其代表作《大地》中,她没有附和西方对东方的两极分化认识,而是客观又有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东方主义背景下对《大地》中的女主人公阿兰形象进行分析,阿兰的传统与反叛形象反映了赛珍珠对待中国文化的客观价值取向,赛珍珠的这种写作态度摆脱了东方主义的束缚,为她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公认的声誉,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与波德里亚的拟像概念共同衍生出了后现代语境下影像同权力之间彼此交织的复杂状况,这样的状况在当代韩国电影对中、美、朝三类异域形象的打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其中,中国形象被凝固为"被韩国人征服"和"对韩国人依恋"的套式;对美国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敬畏与仇恨交织的含混情绪;对朝鲜形象的刻画则呈现出从坚硬向柔软过渡的微妙形态。从这些不同的形象塑造中可见出潜伏于韩民族内心的深层次文化冲动和复杂的权力纠葛,同时也可见其更加立体、更具时代感的"他者"心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家庭轿车时代正在降临。围绕着如何发展中国的汽车文化这一热点问题 ,可谓众说纷纭。通过对家用轿车发展史的解读 ,对中国和美国在制度、观念文化和自然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以及汽车对人类和环境的负效应、人类环保意识等问题的探究 ,提出了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文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人具有跨越中西的双重文化视野和双重文化传统,"中国"既是他们在血缘和文化上遥远的原乡,也是他们在美国本土文化影响下想象的"他者".美国华人文学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其实质也是华人作家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等多重二元关系的对立与交融中对中国所做的文学想象和欲望投射,具有典型的形象学研究的意义.从地理中国、文化中国和族群中国三个层面对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和解析,我们不难看到华人文学想象背后复杂的社会生存境遇和文化认同心理.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后期起,美国的"生态批评"在美国西部大学中得到相当的响应并广为传之,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中既反映了美国固有的西部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当代文化批评的开拓精神和全球意识;在中国当今的生态建设中,文学文本、传统意义、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可以看到生态与人文的密切关系;"全球意识下的生态文化批评"是一个亟需开拓的文化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漫谈NBA进入中国的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学科的视角去审视NBA最初进入中国的历史,方知其不仅是两国政治家成熟、睿智、前瞻的选择,也是中国人对西方先进文化和各类先进技术的期盼.由此提出,无论是政治家还是企业集团都必须具备对市场利益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表面上看,NBA是那一时期国家政治外交活动的载体,实际上,以篮球产品为主体的全美职业篮球联盟(NBA),总是在利用美国国家政治、外交的呵护以追求最大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新的外交战略和对世界发展前景的一种主张。由于中美石油安全观念的矛盾和石油对外战略的差异,近期两国在国际石油安全领域的关系并不和谐。美国往往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找油”活动感到疑虑,并视之为对美国石油安全的威胁。然而,国际能源安全既不是绝对安全,也不是某个国家的单独安全问题,而是一个相对安全和共同安全问题。中美只有在国际石油领域平等合作与和谐共处,才能形成两国石油安全良性互动与互利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迪斯尼镜头下的花木兰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花木兰及其他人物在中美两国的文化定位,指出迪斯尼是把“美国木兰”放到中国背景中,有意误读了原来话语,给原作中的精神实质“忠”“孝”赋予现代的意义阐释。同一母题在两个国家的不同解读,揭示了中美的文化差异。迪斯尼公司精良的制作也构成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