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五四的知识分子的经历大都有弃医从文的现象,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这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来阐释出他们从反传统到返传统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2.
五四的知识分子的经历大都有弃医从文的现象,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这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来阐释出他们从反传统到返传统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传承者 ,而汉赋又是知识分子践道的载体。在中国古代传统政学一体化的氛围下 ,汉赋的孕育、发展、衰落始终与皇朝政治、知识分子的命运此消彼长 ,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4.
《沧浪之水》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关注,文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对该文中池大为这一角色进行了较客现的分析,揭示出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其实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止和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都归根于近现代中国势如危卵的内外形势。为了自强自救,传统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无用之学”,不得不致力西学。  相似文献   

6.
人名是个人的代表物,是一个很有意蕴的文化符号。它或隐或显地透露出人名所有者的文化心理内涵,因此,可以作为审视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这里,我们试图窥视近代知识分子人名的文化内涵,揭示出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知识分子是一个拥有智慧的社会优异阶层,其界说似未获得学术上的共识。本文中使用的“知识分子”,兼具传统“儒者”、“士绅”、“留学生”和“自由职业人士”(作家、艺术家、新闻工作者等)的多种特色。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和文化载体的双重角色,以自己的文化反思,参与了这一时代的文化建构工程,从而实现了人生价值,但其心路历程却是艰难复杂的。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当代大学文化中可以具有更为丰富的古典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兼济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仁智兼修"的育人理念和"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都可以充实和丰富当代大学文化在精神、育人和学术等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戴维·洛奇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与西方历史和文学中的小丑具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校园知识分子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小丑。在英国,知识分子无论在现实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成为小丑和被嘲讽的对象,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关,也和当代英国的社会现实、学界现状,特别是学界的知识分子批评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学而时习之在现代以后的民主文化时代,随着大学教育的市场化,传统的读书人德性已然泯灭,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分子德性。然而,晚近十年来的种种文化和学术怪现象让公共知识界认识到,知识分子德性与其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不如说是历史的堕落。重新学习传统的读书人德性,似乎成为当下学界的迫切要务。回到古典  相似文献   

12.
在本世纪初无法抵挡的西潮侵袭之下,林语堂作为从西方文明再次走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维护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同时,并不完全认同当时西方的一些观念,如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3.
从坚守启蒙到倡导"新国学",王富仁先生的学术追求形成了他特有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他对十余年来中国文化发展与学术思想发展种种问题的新的思考,是他对各种挑战的回应,而不变的则是他对"五四"启蒙文化传统对现代知识分子历史使命的体认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许多学者都已注意到,正如西方文化植根于“两希”传统——希伯来文化和(泛)希腊文化一样,西方知识分子的传统,同希伯来知识分子的传统也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人们在反思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今日知识分子问题时,总会提及西方知识分子和希伯来知识分子,并加以对比。例如,有些同志就认为:知识分子在知识追求和创造的领域里,同时构造了对于价值、真理和正义的自我评估、独立思考和深层洞见。因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还是文化价值方针的引导者,维护正义和抵抗恶势力的社会良心,以及任何  相似文献   

15.
五四精神并非仅仅体现为反传统,而应归结为五四文化转型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推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所共有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批判精神。“五四”后期的梁漱溟就已经跳出文化问题上欧化与东化之争的圈子,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中、西、印文化间的关系,也实际是处理世界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步入“新时代”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秋原有关知识分子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及其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关系之论,秦汉政制比较、汉代政治制度的文明化过程与儒家知识人、传统政治文化与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关系之论,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开明专制问题、道统与政统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知识分子之应然问题、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人格尊严、民族尊严、学问尊严“三大尊严”问题.胡氏之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知识人也有警示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小说家陆士谔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的上海,这个时期上海的社会文化环境给他提供了从更深层来观察知识分子的外在契机,使他能够超越同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文化心态,主动地从中心位置向边缘游离。辛亥革命前夕,他创作了被称作“清末十大谴责小说”之一的长篇小说《新上海》,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本人以及当时上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某些超越于同时代的边缘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戈拉》中泰戈尔借正统派印度教徒和梵社成员间的矛盾斗争揭露和批判两大教派的弊端和偏见,引导先进知识分子对印度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希望他们在为印度谋求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应批判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努力实现一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既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也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及性格特征。《四世同堂》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作品,表现了众多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不同命运,深刻地折射出传统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江健三郎在其文学创作的最初10年里,从战后启蒙到文化批评,完成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彻悟.大江健三郎进行启蒙的目的,是要建立起自我反思式的文化批评,即试图通过文化批评来解决文化危机.当下,我们真正需要的文学,正是大江健三郎所开创的这种既与时代密切相系相关,又与时代保有一定距离;既不放弃对个我主体性的执著,又时时意识到知识分子的责任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