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丽  朱卫国 《阅江学刊》2011,3(4):69-75
高等院校入学机会公平包括区域入学机会公平与个体入学机会公平。区域高等院校入学机会可通过该区域录取率体现出来,而录取率与人均GDP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入学机会在经济发展水平、招生计划、高校资源、生源规模、基础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态。在现有体制下,入学机会受招生计划的影响最为明显。应通过渐进的制度改革和综合的协调改进来缩小地区间高等院校入学机会的差异,逐步改变高等院校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状态,渐进地调整高校招生指标的分配,积极促进高等院校入学机会逐步趋于均衡化。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尖子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在美国公共教育体制内,"重点中学"几乎是提高未来精英教育机会的唯一途径。美国公立学校遵循按家庭住址就近入学的学区制,在小学阶段,突出的学生最多只能在本学区内就读"尖子班",唯一可以跨学区入学的是有"磁石学校"之称的"重点学校",绝大多数是中学。这些学校大都通过考试(另外加上种族平衡的考虑)跨区招收尖子学生,所以在教育界通称"考试学校"。其中最  相似文献   

3.
初等教育公平是无差别的个人入学机会平等原则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平等原则的应然.保证初等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平等,其实质是对初等受教育者、教育过程和教育成功概率在法理上平等精神的体现.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包涵了教育资源在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一致性、差异性、补偿性等特殊性.从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消解初等教育学校之间的差异,贯彻初等教育资源分配平等原则是保证初等教育能够公平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9):176-178
文章从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教育公平的时代背景出发,根据笔者的实际调查结果,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地、家庭氛围等角度提出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入学机会的影响,提出实现大学生入学机会平等、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策略,希望能对有关方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夏家春 《学术交流》2004,(7):161-163
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和教育效果公平。鉴于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基础教育"贫富分化"愈演愈烈的现状,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应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确保各阶层受教育群体和个体受教育的权利相对平等;打破以户籍为依据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纳入教育财政预算。同时,构建校内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以灵活的办学方式,提供周到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胡亮才 《创新》2015,9(1):21-25,126
"珠峰计划"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教育公平的实现。"珠峰计划"中差异性原则的缺失、权力和机会平等的缺失、补偿性原则的缺失,使教育公平很难落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有必要进行大面积的"土壤改良",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人才评价机制等方面落实教育公平,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何家理 《唐都学刊》2008,24(1):76-81
与农民工相伴而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困境问题.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有700-800万人,留守在家儿童2200多万人.留守在家的无人管,流动进城的上学难.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一直未上学的占6.85%,失学的占2.45%.农民工子女上学困境对我国义务教育法中"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的教育公平理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深层原因有:对农民工现象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城乡二元分割结构体制;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民工自身素质低维权意识差.解决的出路在于:让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实行"义务教育补助卡"制度,改户籍入学为"居住地入学";将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纳入城市学校考核体系;政府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以倾斜政策.支持其尽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10年以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城市化改造为例,对城市化改造中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频繁的城市化改造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产生的影响不能小觑。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应随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迁徙就近改建、扩建、新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扩建、新建的学校都应有可移动性和非营利性特点;对城区学校空余或增扩的学位,实行积分制梯级入学办法;建立适应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需要的财政统筹支付体系。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中国公众的分配公平感:结果公平与机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天广 《社会》2012,32(6):108-134
本文考察了中国公众的结果公平感和机会公平感,检验并比较了社会结构解释和相对剥夺解释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大多数公众认可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且机会公平感高于结果公平感,但二者仅微弱相关。结果公平感由收入水平决定,机会公平感主要受教育水平影响。外资和私营单位雇员比国有和集体单位雇员更具机会公平感,城市中下层就业者对结果和机会分配均持批评态度。“个体相对剥夺”而不是“群体相对剥夺”对分配公平感有决定性影响,结果公平感只受横向剥夺影响,而机会公平感则主要受纵向剥夺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社会不公平现象产生的根源,尤其是研究基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德国研究联合会最近设立一项新的长期研究计划"双子生活——生活机会差异的基因和社会原因"。该计划为期12年,前三年先投入约400万欧元。参与该项计划的主要是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和萨布鲁肯大学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  相似文献   

11.
自1996年以来,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指导地方各级政府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推进教育公平。当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机会公平基本实现,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教育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阻碍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推进。瑞安市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发达的民营经济吸引了大量的省内外务工人员前来就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为此,本文以瑞安市为例探讨新时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歧视现象、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潘光辉 《社会》2017,37(3):131-162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撤点并校”的政策调整下,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的。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到2012年追踪个案的数据,通过对农村学生小学至初中毕业升学历程的回溯,建立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的“辍学模型”和基于Logistic模型和线性概率模型的“升学模型”,发现家庭背景始终是影响子女教育机会的重要因素。在“撤点并校”刚开始执行的年份,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风险反而有所降低,家庭背景在“撤点并校”后对于子女的入学几率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这一政策使得农村家庭在教育上“主动投入”,而这种家庭层面对于政策的回应使政策的影响效果被削弱或者推迟,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家庭背景在教育层面上的再生产机制是每个家庭在制度驱动下做出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该文从家校协同模式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探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失的因素,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方向,家校协同才能助他们健康成长.心理健康工作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互动,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层次,完善心理辅导相关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许琪  贺光烨  胡洁 《社会》2005,40(3):88-116
本文基于CGSS 2005和CGSS 2015研究中国民众社会公平感的变迁趋势,并从市场化的角度分析社会变迁与公平感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2005—2015年,民众的结果公平感有所提升,但机会公平感有所下降。模型分析结果支持“参照群体论”,但与“社会结构论”并不完全一致。在控制所有变量的影响以后,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结果公平感,并削弱机会公平感。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2005—2015年,中国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导致民众结果公平感上升和机会公平感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机会公平问题应当在日后的公平感研究中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5.
正青岛明德小学与平度南京路小学是手拉手学校,两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达成共识:改变多年来偏重小技巧、缺乏大智慧的现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两校家长、学生中实施"家风、家规、家训"教育,并于2016年初开展了"好家规伴成长"主题系列活动,开拓了学校教育的新领域。家风活动有新意两校精选了20篇好家规故事汇编成册,印刷完成《好家规伴成长》家长学校教材,赠予两校每一位家长。在开放日活动中,邀请家委会成员带领家长朋友们学习教材,分享家规故事。两校面向全体家长开展了"好家规征集活动",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整理自己家庭的家规,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张长升 《学术交流》2005,(12):81-83
效率与公平具有内在统一性,机会公平提高社会整体效率,社会整体效率促进结果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割裂只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实践中,社会为人们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促进社会分配的结果公平,增进全社会福利,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公平的主观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公已成为学术圈与媒体热议的话题。但收入分配结果是否公平只是基于人们伦理和价值观基础上的一种主观判断,基尼系数既不能回答社会公平的主观认定问题,也无法预言哪些群体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对北京居民公平感的实证研究说明20年来北京市居民的公平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承受力有所增强也有所区别。在贯彻党中央"提低,扩中,调高"的公平目标时,政府的主要工作既包括规范和整顿市场分配秩序,同时也应在调节贫富差距时防止产生新的分配不公。  相似文献   

18.
正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12月19日发布的《2015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称,10年来,全球虽有2.5亿新增女性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但女性与男性间参与经济机会的差距并没有缩小,2015年的女性薪酬水平仅与10年前的男性收入持平。报告对全球145个国家不同性别人群的经济参与机会、教育机会、政治赋权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市场价格为导向来配置社会劳动、经济资源、社会产品和生产力布局,实现社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开放型经济制度。其最主委的特征就是在竞争机会上要求人们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要展开有效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就必然要求商品生产者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公平地位。这种公平有着特定的规定性,它既不是利益完全均等,也不是按需分配的平等,更不是在每个个别场合都能实现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它首先是在各经济主体之间公平地交换商品、公平地参与各种市场的竞争。然而,由…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在入学初期,大学新生普遍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适应问题。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学生运用小组工作帮助新生解决入学适应性问题能够发挥"平等"、"助人自助"、"小组动力"等专业优势。通过南通大学"一米阳光"新生成长小组的具体实践,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过程中存在新生对小组工作专业性不够了解,工作人员经验缺乏,场地、设备及时间等客观条件不足等诸多问题,建议将社会工作专业资源纳入学生工作体系并逐步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以便使社会工作在学生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