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都积极谋求和推动国家统一进程,这一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善以及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最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用于解决历史遗留的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港澳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为早日促进台湾回归提供借鉴。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标志着国家统一制度以及特区治理制度的日益成熟。70年来国家统一进程,为国家对港澳特区的治理和台湾的回归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周杰 《探求》2018,(2):82-87
在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下,国家的主权按照规定由中央统一行使,中央以"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为依托对香港实施全面管治权。根据十九大报告可以看出,中央要按照法律规定,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全面管治权的实施,从而使陆港双方的交流合作得到深化。全面管治权一词首次出现在《"一国两制"在港实践白皮书》中,它既包含中央直接行使的权力,也包含授权香港依法实施的高度自治权,对于香港的高度自治权中央有监督的权力。但是结合香港回归二十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中央的监督权乃至全面管治权的运行出现了重重困难,为了保证其顺利实施,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莎 《青岛画报》2007,(7):10-15
2007年7月1日,恰逢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这10年,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有效实践的10年,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全面贯彻落实的10年,是内地与香港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实现互利共赢的10年,也是香港同胞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的10年.10年风雨,10年辉煌,10年磨练,10年成长……香港--这颗镶嵌在祖国南海上的明珠,在回归祖国10年后的今天更加光彩夺目和绚丽多姿.回首十年香江路,太多的记忆,定格在中国人心中,我们将这些历史瞬间--回放,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祝愿特区前景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4.
香港回归以来,美国加大了对香港事务的介入力度,"香港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内容。美国国会在美国介入香港事务方面扮演了非常积极的角色,国会通过举行涉港问题听证会、推动涉港法案、发布涉港报告、向白宫施压、支持香港反对派的诉求以及资助非政府组织的涉港活动等方式介入香港事务。美国国会对香港事务的介入,干扰了中美关系的大局、损害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加剧了香港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同时也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长期来看,美国国会对香港事务的介入存在激化中美关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价值张奎良香港回归,一雪百年耻辱。在此举国欢腾,万民同庆之际,我们更加深切怀念为香港顺利回归而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邓小平同志。是他以伟大的实践和战略家的深遂目光,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突破了祖国统一问题上所...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内地与香港区际法律冲突解决的观念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都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即所谓的"内地中心主义"和"香港优越主义"。本文分析了"一国两制"下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产生以及错误的观念,认为鉴于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特质,应该树立法域平等观念和循序渐进观念。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科学构想强宗恕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结束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的殖民统治,洗雪了中华民族蒙受了一个半世纪的奇耻大辱,迎来了一个新时代。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国人民一百多...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指出,"我们坚信,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一国两制’实践发展得更好,把‘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完善得更好,把特别行政区治理得更好。"这种自信,源自"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9.
香港基本法是香港特区的宪制性法律,其第11条第1款规定,香港实施的各项制度、政策均以本法规定为依据,这在法律上保障了"一国两制"方针所要求的香港本地制度、政策的自足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因此,这一条款可称为"基本法的自足性条款"。这一条款从宪法第31条延伸而来,所以具有宪法层面的保障作用。在司法层面,香港法院有权根据这一条款化解可能出现的法律冲突,从而维护"基本法的自足性"。  相似文献   

10.
“基本法”是实现:“一国两制”的法律保障吴方正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合理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和平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1.
秋园 《社会福利》2005,(1):54-54
2005年1月1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香港特首董建华在1月12日发表其任内的第八份施政报告,重点提出“扶贫措施”,要尽一切办法减少跨代贫穷,针对不同年龄组别的贫困儿童提供直接支援。这是港府首次具体地对社会贫富悬殊的巨大鸿沟予以正视。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及其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成功运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本文试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谈谈“一国两制”的法律保证问题。 一、法律保证是“一国两制”必不可少的重大特征 “一国两制”,无论就其思想基础、提出背景、现实内容和表述形式来看,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法学的角度看,法律保证就是“一国两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大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 (一)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看,法律保证是“一国两制”新概念的题中必有之义有人认为,“一国两制”现象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们今…  相似文献   

13.
特区政府的安老政策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后,董建华作为第一任行政长官,竞选时即声言他特别关注老人福利。因此,董建华于1997年10月发表施政报告时,即用了不少篇幅谈论老人福利,及特区政府所采取的态度和方针。现逐一分析如下:特区政府对老人服务的承担。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说明政府有扶老助弱的责任:“我们协力开创美好未来的同时,也要本着仁厚之心,扶老助弱,帮助处境不幸的人。我们对弱者的态度,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素养。”不过,强调政府责任之余,董建华补充说:“关怀长者,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并申明:“体念亲恩,照…  相似文献   

14.
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李元书“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由香港当地人来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法律形式把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思...  相似文献   

15.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的日子。香港在殖民统治下走过了156年的漫漫长路,终于重新跨进祖国温暖的家门,开始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笔者从参加中英政权交接和特区政府成立仪式,亲眼目睹香港政权平稳交接的过程,到亲历特区政府成立一年来所遇到的风风雨雨,深感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这个伟大构想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同时,也感到要落实这一构想很不容易,它要面对和解决许多从未遇见过的复杂问题,接受来自多方面的挑战。所幸的是,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特区政府…  相似文献   

16.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引领区域经济优化发展和助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要实现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共建"人文湾区",关键在于实现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香港、澳门来说,要加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粤港澳具有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因此,要以广州和香港为主体,共同形成一种以岭南文化为联结纽带的湾区文化合力,促进大湾区对于中华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实现湾区文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这是在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下实现的,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使台湾问题进一步凸现,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裂分子的运作下,台湾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倾向,中央根据两岸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把对台工作的重点由“促统”转向“阻独”。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进一步表明我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大陆对台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两岸关系问题的法律内涵进一步丰富。多年以来,我国对台的基本…  相似文献   

18.
澳门特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仍然面临培养澳门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的任务,这不仅是基于殖民地历史对澳门人国家、民族认同感消极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是"一国两制"背景下"两制"共处带来的新问题,同时还与澳门国民教育在时代变迁、经济发展、文化多元、赌权开放背景下面临的困难有关.澳门特区进行国家、民族认同建设既是适应自身政治地位变化的需要,也是妥善处理澳门和内地经济一体化与两地政治制度差别之间矛盾的需要.当前加强澳门特区国家、民族认同建设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发展好经济,妥善处理与内地在经济融合中的矛盾;二是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调动澳门人时"一国两制"政治实践的积极参与;三是要大力发展公民教育,塑造和培养澳门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上海和香港的经济合作,在我国对外开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上海在同香港合作的过程中要借鉴香港的经验,而要借鉴,就得比较。作者从产业结构入手,着重在经济功能上将上海与香港进行比较,寻找其问的比较优势,从中找出上海的差距。作者在借鉴香港成功经验的同时,还探索在改革与开放条件下,恢复上海作为中国和亚太地区重要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途径,並寻求上海与香港两大经济中心在“一国两制”下进一步进行跨体制、多层次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香港与内地收养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两制”的方略,使香港与内地的收养制度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各具特色、各施其责。探寻两地的收养立法,既有利于两地收养制度的沟通与借鉴,又有助于日渐频繁的两地收养关系的协调与规范。一、立法渊源香港和内地具有现代理念的收养立法,均诞生于本世纪。早在SO年代,香港便着手进行收养立法。1956年Ic月颁发了《领养条例》(简称《条例》),共计25条。在1973年以前,香港的收养行为采双轨制,即华人收养子女,适用中国的传统习俗,订立书面契约或过继文书,上述契约或文书须报香港有关官署注册;英人收养子女,须依据《条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