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因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也就具有了外部性。适度的影子银行信用规模对宏观经济具有积极作用,过度的信用扩张则会带来消极影响。以金融稳定性指标和信用创造功能视角实证分析美国影子银行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发现,金融稳定性和影子银行规模之间无论短期或长期均存在非线性关系,影子银行规模扩张会带来金融稳定性的降低;影子银行规模增长对金融稳定性的短期冲击较大且需要更长时间消化冲击带来的影响。从功能视角看,我国影子银行与美国影子银行所表现出的信用创造功能具有一致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因此,规范、引导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对促进影子银行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影子银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影子银行体系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使金融体系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近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逐渐增大,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影子银行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为防范影子银行金融风险,我国应该完善监管体系;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增大货币供应量的监测范围;加强金融稳定性监测,建立风险应急机制;适当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影子银行系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但是却具有商业银行的部分功能。近几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系统发展很快,在整个金融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影子银行系统在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文章具体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对我国宏观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根据中国式影子银行系统独立性不高并且处于初级阶段等特点,从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中介机构,这一概念诞生于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因其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而广为人知。近些年“影子银行”在我国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金融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扩大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弥补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覆盖面的不足,但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本文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发展现状和形成原因以及其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际监管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汇票作为影子银行规模的代理变量,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比率构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基于2009年一季度至2017年四季度共36个数据,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规模的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有负向冲击,且影响越来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政府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银行应创新进行表内业务创新,规避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是引发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发生后,欧关等金融强国及相关国际金融组织相继采取完善修改法律、指令,通过对影子银行机构和产品进行实质性监管以及建设风险监测系统等措施来应对影子银行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体系的有效监管必须具有翔实的微观基础,如体系边界,风险特征及表现形式等。我国应在审视“本土化”影子银行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与监管路径,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体系,建设风险隔离“防火墙”,完善金融立法,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在促进金融市场高度繁荣的同时,也给金融的发展和稳定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风险。影子银行体系游离于监管之外,由于其高杠杆等特性,给自身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结合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我国应在进一步发展壮大影子银行的同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防范其风险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在提高社会融资效率弥补金融市场发展不足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及对监管和货币政策的挑战,规范发展影子银行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所用,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与发展成熟的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在辩证看待影子银行利弊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发展阶段和特殊性,从建立完善的统计监测分析体系、构建统一的监管框架和加快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角度,提出促进影子银行体系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其对金融体系的广泛渗透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有其内在动因,监管层应采取疏导的方式,并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措施来改变影子银行快速增长及对经济过度影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基于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各个经济变量序列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得出经济变量的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并建立VAR模型。依据VAR模型检验结果检验模型稳定性,判断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以此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的冲击效果和风险大小。依据影子银行产生的风险效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对经济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体系是近30年来欧美金融创新与监管巨大变革的结果。通过分析国外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监管现状,并立足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着重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监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继推出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方案,力图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框架中来,以降低和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文章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系变化的比较分析,总结各国针对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新发展,以及监管改革方案的特点、缺陷和不足,探索有效监管银子银行的途径,为我国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提高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效率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均衡信贷配给理论及影子银行体系,理论分析二元结构信贷配给下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机理。选取我国2007—2015年的月度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影子银行业务的流动性供给对商业银行主导的信贷配给有不同程度的弱化;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有正效应,对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的正向刺激作用显著,抑制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相比较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体系对经济贡献度更高,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冲击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影子银行长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各国金融主管机构一直将遏制影子银行野蛮生长作为科学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议题.综合国内外文献对影子银行的定义,通过SVAR模型,研究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拉动存款市场、货币供应市场扩大,两个市场又对影子银行的扩张起到加速作用,形成金融市场流动性泡沫;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对银行间市场影响十分有限,银行间拆借利率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从政策层面科学监管、化解风险、合理发展影子银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监管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针对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问题,美国和欧盟相继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或相关指令将影子银行纳入其监管框架,并加大监管力度;FSB则强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提出分类监管措施。借鉴国际经验并立足我国的实际,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注重实现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16.
银信合作理财是影子银行在我国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也是影子银行风险最聚集的领域,加强对其金融管制迫在眉睫。基于对影子银行系统银信理财产品风险与成因的分析,及其金融管制问题的梳理,从金融如水的创新视角研究我国古代治水智慧,归纳出对完善银信理财产品金融管制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影子银行在我国有了膨胀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通过归纳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当局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度、产生的外部时滞性的影响,并引入动态IS-LM模型具体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通过通道、同业等方式参与影子银行业务,以此达到规避监管、扩张信用的目的,最终造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究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与金融风险传染之间的关系,对于明确风险传染生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2007-2017年间上市金融机构的微观数据,对商业银行条件在险价值CoVaR进行了测算,并基于面板VAR模型,从影子银行体系资金供给方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对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有明显的风险传染效应,而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是其受到影子银行风险传染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作为影子银行体系最主要的资金供给方,通过应收款项类投资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非信贷科目持有的影子银行资产越多,则与影子银行具有越高的资产负债关联,将受到更高的风险传染。据此建议:应充分关注商业银行通过非信贷科目向影子银行部门提供资金的行为,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协调、防范监管套利等。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典型的影子银行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使其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的DSGE模型,刻画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着重从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角度理解中国影子银行的周期波动。研究表明,中国影子银行的周期波动是商业银行动态最优化其资产配置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冲击是导致影子银行周期波动的主要驱动力,其作用显著超过货币政策冲击等传统影响因素;二是影子银行的周期波动在方向上与商业银行相反,监管冲击下二者呈现出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5,(5):97-104
公司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目前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实现转型升级,打造交易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升级重要出路日趋共识,但目前各行交易银行对发展环境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影响认识不到位,其商业模式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交易银行要客观分析内、外部环境,特别是国家新型的发展战略部署、监管导向、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因素对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全面影响;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实现资源整合最优化、适应客户交易化、管理效率最高化、经营收益最大化、风险控制最低化。必须结合转型目标,紧紧围绕客户的交易目标、交易行为、交易风险、交易需求、交易区域、交易成果等全流程,来设计交易银行的核算体系、组织结构体系、客户体系、产品体系、风控体系等,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工具,站在互联网平台基础上,对交易银行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现金管理等基础业务,根据发展趋势来整合资源、跨界经营、培养人才、创新产品,以提升交易银行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