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茨基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首领之一,是一个打着“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旗号的假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叛徒。考茨基主义是继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之后出现的一种国际修正主义思潮。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经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起过极为严重的腐蚀和破坏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危险。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同考茨基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个斗争是马列主义路线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路线斗争的继续。斗争的中心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根本问题。马列主义反对考茨基主义的斗争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胜利前进。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各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三国际的成立,宣告了考茨基主义的可耻失败和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2.
修正主义,是十九世纪晚期西欧各国工人运动中滋长起来的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产物。它是一种国际现象,绝不是某个国家的“特产”。可是,以最系统、最完备的形式出现,最先却是在德国,即以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领导人爱德华·伯恩施坦首先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改,因而获得了修正主义的臭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一九○八年写的《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里最先提出表现为“革命工团主义”的“来自左面的修正主义”。它否认政治斗争、反对党的领导、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思潮,打着马克思旗号对马克思主义、加以“修正”。列宁在反对右的修正主义的同时,也对来自左面的修正主义密切注视,并进行长期斗争。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集中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理论代表考茨基,同时也批判了  相似文献   

4.
伯恩施坦主义是反对社会主义革命,鼓吹阶级合作,主张渐进式改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改良主义。伯恩施坦提出了"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的修正主义公式,资本主义适应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普选权可以"成为使人民的代表从人民的主人转变成人民的真正仆人的工具"等颇有影响的论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地、堪称有体系的修正,因而认真研究、解读伯恩施坦主义,并对此加以评析是当前我们准确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潜在危险的重要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伯恩施坦主义作为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理论,一直被视为反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批判。不可置否,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改造是过当的,必须予以批判并做出批判之批判;然而,它坚持从发展着的实际出发探讨问题、反思理论,既符合理论发展逻辑,又贴近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思想变化,值得肯定。在社会主义事业持续推进的今天,伯恩施坦主义具备值得深思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过程中,我见到国内的几种主要版本①,凡是谈及十九世纪末第二国际内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时,都一致认为:一八九五年伟大导师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公开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接连发表了一系列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他的背叛当即引起了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首先是德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激烈抗议。有的还更具体地指出,这些马克思主义者是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人倍倍尔、卢森堡、蔡特金等。但在进一步学习中,我又见到这样的记载:十九世纪末,在西欧工人党中,是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第一个站出来,对伯恩施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②。  相似文献   

7.
卢森堡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派,在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从卢森堡批判伯恩施坦的系列文章、在各种会议上的斗争以及对国际上追随伯恩施坦机会主义行为的批判等方面探讨卢森堡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实践过程,探讨卢森堡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伯恩施坦主义及其谬误。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揭露俄国修正主义分子波格丹诺夫之流背叛马克思主义“跪着造反”的卑鄙行径时指出:“日益巧妙地伪造马克思主义,日益巧妙地把各种反唯物主义的学说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这就是现代修正主义在政治经济学上,策略问题上和一般哲学(认识论和社会学)上表现出来的特征。”①林彪的“精神代替物质”说,就是具有这种明显特征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  相似文献   

9.
以往,人们在列宁思想的研究中,非常重视列宁对右的倾向的批判,甚至不加分析地将许多论述用来论证国内的政治运动,却忽视了他对“左”的倾向的斗争。这就很难完整、准确地把握列宁的思想。事实上,早在1908年,列宁就明确指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存在着“来自右面的修正主义”和“来自左面的修正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8页。以下凡引该书只注卷、页码)布尔什维克不仅是在同右倾主义的斗争中,而且也是“在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作长期斗争中成长、形成和得到锻炼的”。列宁强调说:“关于这一点,国外知道得还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宣言中指出:在目前情况下,主要的危险是修正主义。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已经由事实证明了。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在它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纲领,在这一基础上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展开了疯狂的进攻,在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包括民主德国,同样也出现了修正主义的逆流。正象在匈牙利、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事件所证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民主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老修正主义者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学说,无一不在民主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极力美化资产阶级民主,攻击无产阶级专政。以伯恩斯坦为头子的老修正主义者,抛出“一般民主”的反动谬论,梦想用抽象民主代替无产阶级专  相似文献   

12.
自伯恩施坦主义问世以来,关于它的批判性研究已经十分透彻,但缺乏一种元理论上的总结。本文将从哲学层面出发进行研究,梳理伯恩施坦的哲学思想并分析其误区,力图揭示伯恩施坦主义的理论基础,为相关问题的探讨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般的哲学学派,而是为法律肯定的国家哲学和党的哲学,它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党的理论基础。单是这一点,要想繁荣哲学已是很不容易了,何况还有二十多年的“左”的思想的禁锢,动不动就有“修正主义”、“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全部革命学说的总结,是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道路的科学。长期以来,“四人帮”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自居,肆意歪曲和篡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制造了一系列的修正主义谬论。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批判“四人帮”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反革命罪行,揭露他们假马克思主义政治骗子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15.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历来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斗争的焦点。一切修正主义的头子都在这个问题上大作文章,向马克思主义发动进攻。但是,随着时间和条件的不同,修正主义头子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攻击和篡改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头子伯恩斯坦、考茨基公开反对、咒骂无产阶级专政,他们同当时的帝国主义一辺,反对十月革命,破坏和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  相似文献   

16.
人道主义的问题处于现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中心。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修正主义者竭力损害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人道主义声誉。为了这一目的他们企图把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似乎完全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同马列主义关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学说对立起来。但是这个学说的基本原理之一正在于“全部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类经过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它不仅把  相似文献   

17.
列宁说过,马克思的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反对拉萨尔主义的斗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这一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著作、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哥达纲领批判》,就是这一斗争的成果。我们今天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回顾这一段斗争史,意义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从思想渊源上看,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泛滥一时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继续和发展,是第二国际伯恩斯坦机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翻版。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斯坦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系列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需要修正。1899年,他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中,全面系统地阐发了他的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观点,用新康德主义的认识论、新康德主义的“伦理社会主义”以及其他唯心主义体系偷换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第二次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伯恩施坦是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施坦作为苏黎世“三人团”的成员和《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发表前后的历史,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但是,对伯恩施坦主编《社会民主党人报》期间的活动,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怎样评价伯思施坦这一段历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毛泽东是在19世纪末中国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在他以后革命生涯中打下了常常的烙印,正是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把握使他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和合理成份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已经成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