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元代道教戏剧看道教济度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中描述道教活动,反映道教主旨的元代道教戏剧体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济度,即"济世度人".本文在追溯道教济度传统的基础上,将元代道教戏剧按济度主题进行合理分类,概括道教戏剧中济度的主要类型和方式,从而揭示济度思想对元代道教戏剧从题材到内容上的重大影响,彰显道教济度主题与元代戏剧艺术相结合而产生出的独特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嬗变的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加上其以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渊源,勾勒出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历史线索,展现了道教强调生命之美、强调此岸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的特点;道教美学理想人格是独特的由人而仙、即身成仙的神仙境界;道教美学具有强烈的伦理化色彩和中国人以善为美的人性追求。道教美学思想史及道教审美文化史,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和审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重视、发掘和实事求是的文化史定位与评价。这不但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清当代邪教的反传统、反社会、反人类的丑恶本质,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彝族与道教都有丰富的人学思想.尽管很难在其话语层面上直接看到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存在等现代人学理论的范畴、命题,但它们都以人为核心,围绕人的主题,作了许多有益的、积极的思考.两者各有特色的人学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的发展,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清代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复古主义倾向可以追溯到清初,清初复古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古为尚的历史观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反映,复古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其本质是一种新变,即思想家们以复古为武器来批判现实,寻求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5.
陈抟诗文所表达的思想和境界是其道教思想的有益补充.陈抟强调道教炼养、长生成仙不在鬼神巫术,而在于自身的心性修为,劝说统治者协心同德,兴化致治,告戒世人践履伦理,积极应世.感诚慎独,兼济天下,融合儒家仁善之德.对山林的咏叹和对自然的向往,普遍成为宋代文人摆脱尘世羁绊,获得精神寄托的终极途径,并由此形成自然平淡,含蓄空灵的审美人格和志趣.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诸文化体系中,尚善与慈爱是共同的伦理价值取向,作为文化核心的宗教,尤其凝聚了人类慈爱伦理的精髓,并以此构建此岸或彼岸的大同理想社会.先秦儒家、道家等,都发挥了中国文化中深厚的慈爱思想,迨至道教的诞生,继承了先秦道家"尚善"、"慈爱"的伦理思想并付诸实践,尤其是六朝道教大乘思潮的盛行,更丰富了道教的慈爱思想资源.本文试梳理先秦道家慈爱思想之渊薮、发掘六朝道教慈爱思想之归旨,以发明"中华道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慈爱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戏剧大师,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概括他戏剧中所表现出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他性乎天机、因梦成戏、质采一统的戏剧思想,并进一步阐明了汤显祖的戏剧思想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4,(7)
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道德失范问题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已严重威胁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社会稳定的局面。究其根源这些社会问题是因为人们不知足造成的,而道教的见素抱朴、知足常乐等思想对当下道德迷茫的中国社会具有启示意义,在增强民众道德价值观方面产生重大作用,成为解决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均绍 《南方论刊》2011,(2):100-101
西晋年间,潘茂名诞生于高州浮山潘家村,是岭南道教先驱者之一。他年青时云游四海,修炼道家丹鼎术。晚年隐居高州观山,潜心从事丹膏丸散的制作。他扶危济困,治病救人,深受群众爱戴,尊称他为潘仙。他的道学理论能流传下来的,有其弟子为其整理出来的《潘仙灵签一百数》,潘茂名的道教思想,也借《签语》一百首而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相似文献   

10.
李继武 《人文杂志》2005,(3):153-156
道教戒律是道教为了自身的巩固和发展,要求信徒遵守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道教戒律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等广泛的关系都提出了相应的伦理思想并制定了相应的道德规范,该伦理思想随着道教的发展和教化过程,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对道教戒律的具体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道教戒律和道教伦理思想有一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中国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民间信仰神道教也不例外。本文将重点讨论道教思想在传入日本后对神道教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其基本教义、神仙体系、祭祀修行、主要典籍四方面的分析研究,说明道教是神道教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8,(9):31-37
道教是一种非常美学化的宗教,道教信仰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道教审美的独特内涵。随着"道"的宗教化过程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道教的基本信仰与宗教关怀表现出"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双重进路,道教的美学思想也相应地兼具超验与经验两个维度。以形上本源之"道美"、澹然无极之"真美"、境智双绝之"玄美"为代表的超验之美和以自由逍遥之"仙美"、长生久视之"寿美"、享乐太平之"生美"为代表的经验之美,是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演进的两大宗趣,绝对的精神超越与此岸的生命体验是道教审美活动难以割舍的两种旨归。  相似文献   

13.
阚红柳 《江淮论坛》2009,(4):171-174
在中西文化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中,清初史学亦成为二者会通与融合的媒介,并产生了中西方史学文化交流的初步成果。本文拟从西学观念、官私史著对西学及西人的记述以及中西方的史学论战等方面探讨西学对清初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除了是一位知名的戏剧作家,姚一苇还是重要的戏剧理论家、有成就的美学家和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姚一苇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在学术上成就卓著、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介绍了姚一苇的戏剧思想和美学理论,认为无论是他的戏剧思想还是美学理论,都体现出了体大思精、取精用宏、见微知著、新见迭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道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圣人教育思想, 直接影响庄子的真人与后世仙人的思想, 更产生了“我命在我不在天”与“仙道贵生, 无量度人”的教育理念。发掘和弘扬这种独特的教育思想中优秀合理的精华成分, 可以为现代教育思想及其方法论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并注入新的思维活力。  相似文献   

16.
郭小蕾  李玉用 《理论界》2008,(1):160-161
和谐作为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是道家道教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也是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五大宗教信仰中,女性不同程度地受到歧视和贬抑,只有道教从发展早期开始,就有较系统的“崇阴”思想,表现在女性信徒数量呈显性增长,女神崇拜及“对偶神”或“配偶神”的存在,尊女官、女祭酒和女师,存在女丹书与丹道修炼等.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男性眼中女性由修炼伙伴变成成仙障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修炼方式从“双修”到“清修”的渐变,女性也面临被“边缘化”和“神圣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道家道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以及珍视生命、尊重平等的价值观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初孙奇逢南下苏门,形成了声动朝野的夏峰学派,这在中原地区引发了广泛的思想冲突。然而,因为孙奇逢的治学特点及其人格魅力,这场思想冲突呈现出相对和谐的状态,门户之争也逐渐消弭,各派学者最终在夏峰思想的统摄下整合出一套包容宽和、笃实践履、暗然自修的治学路径。这一治学路径不仅支配着有清一代中原思想界,而且极大推动了宗族的发展,对中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艺术的同源性是自不待言的。作为一种宗教形式,道教也必将以其独有的宗教魅力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道教修炼与中国文艺创作思想的关系:一、道教清修与古代文艺创作心态;二、道教存思修炼与古代文艺创作想象;三、道教“性命双修”与古代文艺创作理想。一、 道教清修与文艺创作心态研究道教修炼心理与文艺创作心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道教清修承续老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以及养生家的养生理论,主张清静无为、清虚静谧、寡欲不争、淡泊名利。如葛洪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