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背景下,以应用地球化学课程为例,在对课程三个模块内容进行创新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元素的挖掘及应用,提出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通过研究与实践,挖掘了逻辑思维、组合创新法等创新元素,归纳了课上+实践+项目"三位一体"的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该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性,能够为地质类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融合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双创”时代的到来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内涵,对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场域强调优势互补、多元共存、协同发展的理论思维,为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为搭建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文分析了教育生态场域在创新创业中的基本演绎,对高校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场域的基本路径以及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属性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基于教育生态场域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路径进行深入探索,旨在为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发展到新阶段,"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该文从《创新创业管理》课程融合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出发,从教学内容和考核体系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该课程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探索,为当前高校的专创融合提供更多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多层次、多元发展的新阶段.面向未来,河南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以参加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以OBE理念为导向,建立了本专业人才评价和反馈的长效机制,修订了专业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了课程体系,突出基础课、公共课的启蒙和引领作用,深化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升了硬件配套和教师业务能力,完成了一次创新创业教育的纵深改革.希望这次改革探索能为其他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双创"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效果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调查问卷和因子分析方法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因子,即创新创业教育受众内因因子、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因子和创新创业氛围因子.三个因子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受众内因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最为明显,激发和调动受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国家部署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战略背景下,以系统思维为指导,对"双创"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协同机制等进行再思考和系统设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闭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由零散走向系统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升级发展,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该文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受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优化实践平台,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药学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措施,分别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药剂学课程的基础、途径及课程改革成效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上述举措,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了药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重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三教融合"的优势.探索艺术设计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基本路径,通过健全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创新创业项目实训、加强教师综合能力培训等措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设计骨干及创业精英,提升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紧抓课程思政改革契机,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具有必要性.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上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其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改革具有可行性.改革应从明确教学改革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健全改革保障机制,搭建协同发展平台等方面进行摸索实践.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顺应时代发展,必须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新时期人才.该文通过对实验中心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重点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举措,来提高农业院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可行的、有效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玉山 《阅江学刊》2011,3(5):92-98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士族、庶族等词汇的区别和划分问题,由于说法或者语境的不同往往产生歧义。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比较、辨析,可知严格意义上的士族就是指高门士族,其余所谓的"次等"与"低级"士族并不存在,不应视为士族。  相似文献   

16.
"外国法的查明和解释"的条文设计与论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进  杜焕芳 《求是学刊》2005,32(2):69-76
外国法的查明和解释是法院在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时通常会遇到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国<民法通则>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对此缺乏规范,因而成为立法中的一个空白.尽管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做了补充,但是司法实践还是比较混乱.文章为配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的立法,对其中的"外国法的查明和解释"的条文做了具体设计,并从立法、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外国法的查明方法、无法查明外国法时的救济以及外国法的解释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和详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才能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才能彻底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才能克服和消除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信夫清三郎认为中国在亚洲创建了特殊的国际秩序,以内"华"外"夷"的朝贡制度或宗藩体系构筑了"中国的世界秩序";17世纪后半叶的山鹿素行开始脱离中国中心主义转向日本中心主义,"华夷"观念获得日本中心主义的理论重构,然后18世纪兴起的是"国学"与"兰学".友枝龙太郎认为17世纪的徂徕学派之所以不尊孟子主要是由于孟子的汤武放伐论破坏了君臣关系的伦常秩序,这反映了日本尊君的政治结构及生活传统;在斥孟这一点上徂徕学派与司马光、李觏等近似,而先于徂徕的伊藤仁斋则比较接近於朱子.伊藤仁斋及其子孙的古义堂家学是日本罕有的学问世家,贝塚茂树根据仁斋所读书、所藏书的历史情况,考证认为仁斋年轻时未读到<朱子语类>而只读了节选性质的语录且所读程子书甚於朱子书,故程子兄弟於仁斋的学风影响要大於朱子.18世纪的太宰春台认为贝原损轩由信奉程朱到晚年质疑程朱,这是损轩的巨大进步与转折,但损轩只怀疑程朱学不合圣学但未知程朱学正是通过孟子之变异而发展过来;春台敬佩损轩的学识但他认为他自己排程朱、复孔学的努力是损轩所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19.
彭岁枫 《求是学刊》2008,35(2):25-29
荀子创造性地提出了礼法结合的思想,它是儒法两家礼法之争的思想结晶,也为儒家思想增加了现实的活力,其精髓在于克服单纯礼仪和单纯法律的局限性.荀子礼法结合思想不仅有其确凿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式,对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万里 《学术交流》2003,(10):147-150
在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及阳明心学诗性品格的影响下,晚明文学形成了异于前代的真诚、任情、大胆、自由的个性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