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20年中国将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意味着中国永久消灭贫困。2020年后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反贫困的目标将从以消除物质贫困为主转化为同时消除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反精神贫困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从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统筹推进农村反精神贫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探索反贫困的模式与道路,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经过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彻底消除了困扰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经验。当前,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重心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措施,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这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在2018~2019年的脱贫攻坚实践中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取得决定性成效,为2020年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文章通过梳理和阐释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方法与措施,归纳和总结了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国家制度作用、重点扶贫方向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机制体制完善、具体方法措施创新四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分析民族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艰巨性的同时,还探讨了扶贫政策后续调整、自我发展能力养成、教育基础薄弱等亟待解决的现实挑战和难题。最后,在宏观政策、干部队伍和贫困群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根植于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全面应用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理论渊源的“高度”、理论创新的“广度”,理论建构的“效度”三个方面的品格。理论形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全面发展”“全面统筹”“全面攻坚”三大时代特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以“全面反贫困(Comprehensive anti-poverty)”的理念为内在统领,在理念、机制和策略三大层面细化为党建引领、包容发展、全局统筹、全域协同、全员参与、精准施策、内源驱动七大要素。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贫困和反贫困经典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深深根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以"精准扶贫"作为基本方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内源扶贫与外部扶贫相结合,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国内扶贫与国际减贫相结合。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为新时代我国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有利于促进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解决,有利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习近平扶贫攻坚论述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也是贯穿于中国扶贫减贫脱贫工作的内在价值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具体到贫困治理领域,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由人民共享的政治立场,注重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努力形成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坚持以精准为原则,打造"多元路径布局"的扶贫体系,不断提高贫困治理实效。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指引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这充分彰显了中国脱贫巨大成就,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也宣告了一个旧的时代结束。  相似文献   

7.
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面临着任务重、成本高、难度大等诸多挑战,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本文对西藏全域和不同区域的贫困程度进行比较,昌都、日喀则和那曲是深度贫困的三大主战场,通过多维贫困分析深度贫困区域及其在脱贫时序进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进行机理分析,为脱贫攻坚明确"靶向"。进而提出: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精准施策解决突出制约问题,提高脱贫的质量和效益,构建深度贫困群体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阶段。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创新不断深化推进,不仅彰显脱贫攻坚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也预示贫困研究与贫困干预模式的转型。在习近平扶贫思想引导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推进扶贫体制、机制、路径的改革创新。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实践领域不断破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减贫成效。基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需要,贫困研究和反贫困实践的互动愈加频繁,新理论引导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实践发展又为理论创新拓展经验基础。脱贫攻坚“理论[CD*2]政策[CD*2]实践”互动转换,建构了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的互动空间,避免了学术研究成果与现实发展需求的割裂,也激发了学术与政策领域的研究活力。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有助于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也有助于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任务。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全面而系统地梳理扶贫攻坚相关研究脉络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有助于认识贫困治理实践与学术研究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贫困治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思想与方法,本文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检索得到的1393条源于CNKI的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近二十六年我国扶贫攻坚研究热点和前沿与我国扶贫政策的制定、战略的选择和扶贫制度变迁密切相关,与国家贫困治理政策目标和社会实践保持高度一致。脱贫攻坚实践经验的总结、脱贫后的贫困治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应是未来扶贫攻坚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精神扶贫问题严重制约着脱贫攻坚的效果,精神扶贫是物质扶贫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的相关论述是其在长期领导反贫困工作中源于实践的认真思考和探索,深刻阐述了"志"与"智"在脱贫中的关键作用,"志"是内在源头,"智"是内生动力,扶贫要激发和保障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扶志"与"扶智",提升贫困主体可行能力。从实践价值来看,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的相关论述是创新贫困政策工具的方向指导,是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从理论意义来看,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的相关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的改革与创新,是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前沿成果。对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的相关论述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扶贫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贫困是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领导制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通过建立系统完备的领导责任体系、资源投入体系、扶贫监督体系和政绩考评估体系,确保真扶贫和扶真贫;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识别体系、帮扶体系、政策体系、社会动员体系,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脱贫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扶贫方略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脱贫攻坚在全球贫困治理中彰显了中国担当。  相似文献   

12.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后脱贫时代,如何解决相对贫困,构建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重点对2015年至2020年的文献进行梳理,以实践取向来分析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反贫困工作的学术进展、共识与实践模式.在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贫困区域特征、返贫风险及主要贫困群体等问题依然存在并发生新变化.社会工作能够回应相对贫困治理的复杂性、新转向并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社会工作回应相对贫困问题并且已经探索出一套反贫困的工作流程、实施路径和实践模式.社会工作实践的社区发展模式、金融社会工作模式、社会服务与社会救助模式为未来的反贫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将社会工作纳入反贫困长效机制,并就社会工作专业主体地位、反贫困工作精细化分类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相对贫困贯穿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论述了相对贫困的产生、加剧及消除。中国各代领导人在反贫困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相对贫困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相对贫困具有多维性和综合性、长期性和相对性、隐蔽性和动态性的特征,相对贫困治理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新时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为指导,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14.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理论逻辑是指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践进程中的内在必然性和影响脱贫攻坚实践的本质规定性.具体包括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制度逻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思想逻辑,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总量的现实逻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方法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逻辑.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实践逻辑是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是指导这一伟大实践整体推进、有序开展的根本遵循和规范准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领头雁"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统一协调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各贫困地区的有利条件和自然资源,充分发挥产业脱贫的优势效应,充分发挥制度扶贫在积极脱贫和防止返贫中的机制作用,充分发挥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积极效应,坚决查处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百年,是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与贫困作斗争走向小康的百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开展“土地革命”的开天辟地的反贫困斗争,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打赢“农村土改”、建设“现代工业”的改天换地的反贫困斗争,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翻天覆地的反贫困斗争,最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准扶贫,举国攻坚,成功走出中国特色脱贫道路的惊天动地的反贫困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的百年经验主要有:始终坚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反贫困斗争的根本保障;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反贫困斗争的根本立足点;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是反贫困斗争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6.
《源流》2020,(1):F0002-F0002
2019年12月20至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2020年"三农"工作,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提供了重要遵循。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  相似文献   

17.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脱贫攻坚时代,中国农村反贫困形势进入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的新阶段,面临着新形势:“两无人口”数量巨大,兜底脱贫压力激增,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已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大,农村贫困人口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反贫困“造血”功能不足,救助标准过低,兜底脱贫作用有限,救助政策简单叠加,能力提升政策缺失,低收入群体争当“贫困户”。面对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反贫困的新形势,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亟需强化兜底脱贫保障和政策衔接,更加关注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规避救助依赖,建立贫困风险预警机制,注重贫困者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虽然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在构建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方面依然大有可为。 其意义在于它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 内容。 针对当前农村居民存在的认知缺失、自我意识障碍、负面情绪明显、精神生活贫瘠等心理问题,不仅要搞清楚产生这些 问题的原因,还要在将农民心理健康服务纳入顶层设计,引导民众正确认知贫困,进一步健全农民个体人格等方面做出更多 努力,全面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19.
如何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期必须要回答的重大时代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通过对湖南湘西州18个贫困村的田野调查发现: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在实践中面临着衔接制度设计不到位、边缘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反贫长效机制不健全、脱贫质量有待强化提升等问题。应从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加快减贫战略转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培育内源性动力等层面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对中国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率先在世界上实现经济复苏;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稳健有为;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工业综合实力更加凸显;民生保障惠及全体人民;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实现重要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未来面临的国内外挑战.研究表明,2020年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