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的转轨时期,私营企业主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动机、途径需要我们去研究;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并完善;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完善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模式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意义上说,公民政治参与模式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参与成熟程度的标志。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模式在其政治参与行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同时提出了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提升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能力、利用道德调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管齐下的完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模式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私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虽然私营企业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在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明、层次较低、组织较乱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参与渠道、深化体制改革、实现政治参与的法治化,从而更好的引导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4.
学界普遍认为目前私营企业主阶层参政是一种适度有序的参政,问题是"局部的、发展中的"问题,但文章通过详实的数据说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数量和财富积累方面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他们的政治参与在很多方面已经突破了限度,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应该重新审视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带来的冲突,设计相应的规范,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整体推动下,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实践已经走出了点缀性政治安排的初级阶段,日益呈现出整体性、规范化、常态化和理性化等新特点。本文从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结构出发,结合社会转型期政治参与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整体情况的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实践已经呈现出十大趋向,并对这十大趋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私营企业主社会阶层的迅速崛起和成长,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和热情日益高涨,然而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处于稳妥推进阶段,所能给予的制度性政治参与供给相对有限,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出现了非制度性倾向。对此,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同时,加强对其政治参与的积极引导,以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私营经济及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注中小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结合目前国内对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研究的状况和实地调查,着重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我国中小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参与,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真实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8.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参政出现了形式多样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地阻滞了我国基层民主化进程,助长了腐败之风,甚至影响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正确处理,通过拓宽参政的制度化渠道、完善现有选举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权力监督机制等措施和对策,以规范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行为,使之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政治沟通及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影响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因素。当前,强化多元主体的政治沟通,对于国家在政策制定、权力规制与社会稳定层面实现协商民主的基本意涵,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在基层治理中以政治沟通为核心推进协商民主构建,需要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制度吸纳能力的提升,以及有利于沟通的政治文化与理性思维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一方面由执政党和国家自上而下分配政治职位或荣誉,即进行旨在精英吸纳的政治安排,从而增强私营企业主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减少私营企业主的对抗,另一方面,私营企业主阶层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影响执政党的政策制定,满足自身团体利益需求,与执政党博弈:个体私营业主通过民间商会反映整个行业或团体利益诉求,扩大影响力;企业通过面对面沟通或公开提出诉求的游说来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通过兼顾公私利益、代表自身团体利益的提案和议案表达诉求。私营企业主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轨关系同时存在,互相作用又互相博弈的双轨式的参政模式,即为双轨参政。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机制及政策调整作用下,我国产生了一大批新型社会阶层。这些新型社会阶层活跃于市场空间的同时,也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积极活跃于政治舞台。作为新型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部分,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活动具有典型的影响力,这一影响力取决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不仅在于外在政治环境,更在于该阶层政治参与资源要素、阶层社会影响力、阶层内的个体心理以及政治参与结果等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协商民主把协商从政治手段上升为制度安排,把协商主体从精英扩展为广大公民,促使现代民主从注重偏好的聚集转向注重偏好的具体形成过程,是一种更具有实质民主意义的新型民主形态。协商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协商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一般意义上说,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参与成熟程度的标志.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和特点也是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主积极而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之中.在具体的参与实践中,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模式表现出两种形式、四种类型,具有非对抗性、利益主导性、复杂多样性和渐进易变性等特点,并同时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模式、特点及其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意义上说,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参与成熟程度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主参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之中。主要表现为制度性政治参与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两种模式,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并同时分析了这种参与实践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民主发展史的视阈来看,政治民主形式由代议民主转向协商民主,给随其兴起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行政参与提出更高要求,即行政参与必须是全流程、多主体的行政参与。鉴于传统民主形式给行政参与带来的深刻困境,正在兴起的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实现多中心治理承诺的道德、建构和共识理想,因此基于协商民主理念推进多中心治理模式,代表着行政参与的未来方向。由此,建构具有协商民主特征的行政参与,必须满足协商民主的一系列规范性条件,即具备协商民主需要的话语特征、社会机制和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心态呈现出多样性,其中大多数的私营企业主在政治上都有其积极要求进步的一 面。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中的民主意味着与决策相关的居民都应参与讨论和协商,而协商则意味着居民应具备某些辩论与对话的能力,因而在社区较好实践协商民主需要居民有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协商民主在社区推行从理论上讲有参与优势.但从实践上讲却也有参与困境,具体表现为社区公共参与文化的缺失、低度的参与认同、理性人的“搭便车”心态,以及多数居民参与能力不足等.促进居民积极有序有效地参与社区协商的路径有: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居民,实现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有机结合,从普及谈判协商知识及培育社区自组织的角度增强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组织协商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新型协商民主形式,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能够助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当前,社会组织协商在思想认识、角色定位、内容形式、制度规范、具体实践方面均存在制约因素。推进社会组织协商,需要纠正认识误区,提高社会组织协商的认同度。明确角色定位,落实社会组织协商的主体地位。优化内容形式,拓展社会组织协商的领域和渠道。规范运作程序,完善社会组织协商的制度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社会组织的协商水平。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必须以增强民主协商的质量为目标,不断提高其规范性、责任性、公平性、多元性、公开性和实效性。增强人民的协商民主意识、加强民主协商的制度化建设、拓展民主协商的范围,让民主协商的主体充分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依法平等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依然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比了中西语境中协商民主出现的理论动力和历史条件,来说明协商在不同制度中可能承担的不同功能.不同于西方背景下为了弥补聚合式民主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纠偏机制,协商在中国的出现是为了回应政治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功能性需求.自全球范围内的殖民统治时期开始,到中国获得独立并过渡为现代国家,协商在制度安排和政治话语中的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呈现为谈判、咨询、治理机制三种样态.它与民主之间的联系,也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