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适应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的智能化发展需要,推动智能建造人才培养模式革新,该文通过智能建造调研活动,开展了土木工程专业智能建造方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通过重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多学科深度融合,构建了多主体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模式;成功开设了智能建造新工科实验班,增设了3D打印技术,且与新材料研发相结合。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智能建造专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提出构建集激光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于一体的教科平台,该平台可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实验软硬件设备,满足多个学科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实验需求,丰富了教学方式与科研方法。通过该平台,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前沿技术,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成为引领新技术、新产业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的建设理念,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由于海洋工科相关专业具有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多主体参与、多学科交融等特点,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其进行建设显得更为重要迫切.作为地方海洋特色院校,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专业办学定位,对新工科形势下的海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探索,在培养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实践实验平台、校企合作、创新竞赛等方面,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对培养面向区域海洋工程产业需求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面向新工科教育发展战略而新设立的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强、与行业结合紧密等特点,然而,当前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接受工程训练。该文在分析微课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数控技术课程的特点,设计了线上微课环节,在理论课教师讲授目标零件的加工程序后,让实验教师接管课堂并现场演示加工过程。实践证明:线上微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产生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跨界、融合、创新等特点,为以培训卓越工程师与创新科技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新工科建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针对目前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知识整合能力弱、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提出打造工程实践平台、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功能、组建社群学习团队、优化教师评价体系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为新工科建设以及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不足问题,探索创新课程教学解决方法。通过发展校企合作平台、创建大学生校内实践空间、设立大学生孵化基地、培养新工科教师和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等具体实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的具体实施,一方面提升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任课教师获得学校“四有”好教师称号,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为优秀,充分表明这些方法同时受到学校、督导、学生的认可。这些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学校,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传统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无法适应新工科建设需求的问题,提出采用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相结合的智能云进行智能制造类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云上课程内容建设、云上课程管理建设和云上评价体系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采用云平台、模块和案例的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云上课程内容,通过模块与权限的设计架构搭建云上课程管理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教与学”数据构建课程评价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9.
10.
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与研究前沿,"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启动实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地方高校工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学兼修,不断进行新工科的研究探索与实践,主动与地区发展目标定位对接,围绕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产业,完善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支撑作用,为建设工业强国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责。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现状,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成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素质高、能力强的一流师资队伍,搭建三阶段+三平台一流人才培养体系,重构通专融合、专创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推动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建立自评+外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跨学科复合型新工科一流专业人才.以双创驱动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使双创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培养过...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发展,积极推动智能制造领域推陈出新,该文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等方面对传统电气类专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具体思路和实施办法,为郑州工商学院其他工科专业升级改造提供参考,为培养多专业交叉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焦连志 《创新》2021,15(1):107-116
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经济新业态背景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新命题.TRIZ理论阐明了创造发明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规律,也对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新的启迪:创新是人的一种潜能,这种能力经过学习和训练是可以得到激发和培养的;要构建能力本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精宽厚博的知识体系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大学生只有自觉树立新工科人才成长理念,才能更好地引领自身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基于TRIZ理论的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当从将TRIZ理念融入大学生课程教育、融入大学生实践实训以及通过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激励大学生的TRIZ理论应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教育工程,需要根据当下社会就业结构,制定严格的人才培养制度,围绕标准化人才建设需求,打造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发挥好自身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加强传统工科与新工科的转换结合,制定更加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得到全面发展。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而推动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随着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该文通过校企融合共建平台,探索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路径。以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为目标,在协同育人中注入创新元素,将能力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分析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方向;通过提炼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探索卓越匠才培养渠道,进一步丰富高质量人才培养内涵;从塑造大国工匠的视角出发,阐述推进一体化协同育人建设的动力,以及校企融合下工程教育实践的战略意义。研究可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战略提供建设思路,为相关院校探索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分析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西华大学环境工程为例,通过顶层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四模块、一体化、多元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模式.为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设想和新的方案,实现了...  相似文献   

18.
19.
在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下,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高度契合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充分发挥医科院校临床资源优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设了明显有别于其他工科及综合型院校的"临床导向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打造"医工复合"师资平台、完善"医工融合"型课程平台、深化"医工交叉"型实践平台、推动"协同创新"型转化平台,探索三维模块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学生"双创"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应用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以重庆移通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实践。通过以“新兴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研究出一条可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解决,为应用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