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湘平 《云梦学刊》2016,(6):F0002-F0002
2016年8月13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怀化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湖南省文联主办,《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和怀化学院承办。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2.
王瑶与陈寅恪不仅有师承关系,而且在学术路径上也交集颇多。总体而言,二者不仅在求是这一学术目的上颇为相合,其实现这一目的的学术路径,诸如"从史实中求史识""了解之同情""内热的心情"等,也很是类似。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得到了极为迅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主流文化的关注。中国"网络文学"是随着它赖以依托的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而逐渐发展繁荣的,并大致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纵观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的总体评价,网络文学经历了一个从"欢呼"到"清醒"的过程,网络的发展所造成的文学格局变化和阅读生活变化应该引起充分的关注和认真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王岳川 《云梦学刊》2005,26(2):143-143
我欣喜地看到.欧阳友权教授主编的“网络文学教授论丛”,通过对网络传播媒体与文学的相互关系的历史考察,阐释文化生态环境在具体演变过程中的逻辑关系,观照网络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生态的依据,并进一步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欧阳教授牢领的中南大学文学院学术团队,不仅在网络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做出了理论体系性反思,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相当的成果:最先在高校建立“网络文化研究所”,第一个获得省级“网络文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6):96-101
相对于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关理论研究和学术批评明显滞后。其"当下困境"主要表现为:受传统观念和西方话语裹挟,致使网络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间不能很好地接榫;研究对象选取褊狭单一;论述内容空洞宽泛;对我国网络文学市场化和产业化现实的文化价值认识不够。实现网络文学研究理论突围的关键在于:在思想观念上,要厘清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认清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泛娱乐化是我国网络文学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现实;在研究重心上,要实现从个别热点作家作品向整个网络文学现实的转移;在理论资源上,要减少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积极借鉴"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资源,通过二者的"结合",实现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批评创新。  相似文献   

6.
闻风 《云梦学刊》2009,30(5):F0003-F0003
2009年6月10—12日,由中南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吉首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联合主办,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协办的“网络·网络文学·公共空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湘西凤凰召开,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杂志社和文联的150余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对“网络·网络文学·公共空间”这一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理论话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如何定位和理解网络文学这一当下巨大的文学事实,已经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紧迫的任务。在围绕着网络文学展开的各种话语实践中,“网络文学通俗论”逐渐有达成共识的趋势。但这一话语是包括官方、学界、平台资本等力量在内的不同类型通俗论话语实践的结果,其有关网络文学属性的“普遍性知识”地位并不稳定。一方面,在其内部,实际上存在着不同行动者特殊性意图和诉求之间的复杂张力,或者说,其貌似稳定的表象乃是不同话语实践所达成的暂时的或策略性的妥协;另一方面,通俗论的定位有可能延宕人们对网络文学之重要文学史与文化意义的发掘,其与当代文学文艺大众化走向的深度关联不能得到及时把握。深入分析不同通俗论话语背后的意图和潜在诉求,把握不同话语策略所倚重或征用的网文生产的真正“内生力量”,是网络文学批评理论建设必不可少的阶段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钱念孙 《云梦学刊》2011,32(4):9-10
"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这个论题很好,可说抓住了何为学术大师及学术大师作用的一个关键之点。在我看来,堪称学术大师者,其成果应能推动当代学术发展;也就是说,是否参与乃至引领当代学术建构,是衡量学术大师的一个重要标准。粗略分之,学者、专家、名家、大师,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能否进入文学史,回答是肯定的.作为一种体量巨大、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存在,网络文学客观上丰富了文学史的内容;作为一种价值性存在,网络文学拓展了文学史的逻辑原点;作为一种功能性存在,网络文学则赋予文学史以更为开阔的意义空间和思维视域.由此所形成的文学审美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关系逻辑”,让网络文学不仅具有入史的前提,也有着入史的必然和意义.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一翼,网络文学有足够的资质进入当代文学史的场域,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应该构建“网络文学史”.面对网络文学丰饶的史料、史实和史绩,我们重写文学史应该秉持这样的史观和史识.  相似文献   

10.
范小伟 《中州学刊》2006,(3):246-248
超文本文学作品的创作是集文学创作与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创造过程,是网络文学创作的未来。超文本文学作品具有自身的特质,这不仅体现在超文本网络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体式具有质的区别,而且也表现在寄生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超文本网络文学的创作势必改变传统文学的文本、形象等构成模式,也将导致其阅读方式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11.
学术的发展推动学术史研究的发展,中国史学学术史具有多种撰述方式,如果把那些不同时期学者撰写的史学家传记汇编成书,也是一种中国史学学术史.其特点在于不仅传主所在时代的跨度很大,撰述者所在时代的跨度也很大,这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在那种为史学家立言、以“对话”形式撰写的访谈著作中,史学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其学术思想和治学特点,也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总之,史学学术史应当把史学哲学、史学方法、史学学术成果的价值估量以及史学成果与其他史学成果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考虑到,并作系统的考察,逐步摸索出各不相同的、但行之有效的专门领域学术史的撰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孔孟到董仲舒所论的"智",都属于道德论范畴,即智德,而忽略了其作为一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品质。受其影响,东汉名士重智德,以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诠释"智",其特征是:孝亲忠君;行"仁义",明是非;从善如流,嫉恶如仇;知人、举贤,识善,荐善。汉魏之际,士人以智谋和才能定义"智",由重智德转向尚智能,其特征是:智为德之帅;激赏"识度";摒天命,骋智力。这一转向导致作为魏晋玄学主题之一的"才性四本"成为热议。才性四本论不仅有重大的政治和学术意义,而且开启了魏晋时期人文思潮中对人自身才能、价值的认识和把握的思想解放之门。  相似文献   

13.
吴新平  马会超 《云梦学刊》2012,33(4):131-134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文学治疗原理,论述网络文学在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上较之其他治疗方法所具有的大众性、便利性和深入性,提出网络文学治疗的实现形式,阐述网络文学阅读治疗、评论治疗和创造治疗的具体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网络文学这一新方向,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学作者以网络文学语言为媒介,来塑造网络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且进行网络传播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自身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而且越发呈现出缺乏自觉的无序、不正常状态。网络文学欲实现自觉还需要多种因素的积淀和准备:首先,有待于计算机的普及、上网人数的增多以及大众文学修养的提高;其次,要注意保持与传统纸质文学的适当关系;第三,理论界亟需开展对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与争鸣。  相似文献   

15.
杨向荣 《云梦学刊》2012,33(4):159-160
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以下简称《转型》),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最新建树,也是作者十多年来在网络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结晶. 一、深厚的忧患意识 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心中,忧患意识是一以贯之的传统.欧阳友权可谓是一位颇具忧患意识的学者:他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之时就投身其中,并实现了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的有效结合;当众多理论家对网络文学投以鄙夷和不屑的目光的时候,他能长期坚守;在网络文学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现状面前,他又能一边坚持不懈地为网络文学正名,一边报之以深切的理论关怀.在欧阳友权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与坚守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对当下文学研究现实关怀的忧患意识,也是一种对当下文学精神现实维度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论文发表即稿件投—录行为,是"自因性"成果的指征,是思想或认知由私人领域转递到公共领域的过程。原创性、思想性、成果性是其本体论表征。然而,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论文发表日益与其本真相背离。以金钱或关系为中介的录用标准取代纯粹的思想性与创新性标准,以互抄"弑杀"原创,以静态形式"湮灭"动态活力,主客颠倒,买卖互换等,这些构筑了我们时代的稿件"投—录神经症"——一种异化状态。究其根源,时代的"神经症"情境理应为该病态负责。在宏观视角的社会变革难以实现的情势下,微观的"头痛医头"不失为一剂走出困境的良药,即倡导学术信仰的回归这剂"药方"。  相似文献   

17.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11,32(3):9-15
黄霖先生之所以成果卓著,是因为他始终将学人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作为学术研究的先决条件。有独立的学术思想,才能道人之所未曾道;有独立的学术人格,才能道人所未敢道。黄霖先生的"原人论"、"《金瓶梅》作者之谜",渗透于研究中的人文精神,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是沟通文本与读者、写作者甚至媒体人的中介,具有实现文本意义、提升公众鉴赏水平和规导创作等作用。新媒介创新了文学存在状态和文学批评形态,产生了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网络批评与纸媒批评相呼应的新景观。学院派批评立足学术圈内交流和学术评价体制,却忽略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线上交流的现实和交流对象的阅读期待,陷入了悬置受话人也被受话人悬置的困境。落后于新媒介语境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根植于精英学者集体无意识中的话语塑型功能,是导致这一困境产生的深层根源。调整并创新学术评价体制,增强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是带领学院派批评者走出这一困境的制度性保证和主体精神前提。  相似文献   

19.
孔健  张春田 《船山学刊》2011,(3):141-144
章学诚始终强调有别于"文人之文"的"著述之文"。1789年后他所作的《原道》、《原学》等文代表了其古文观的发展。章对古文意蕴和浙东学术的理解,表明他继承了《春秋》的血脉。他所追求的古文,其实是继承了《春秋》家学的这一支的"史文"。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从热门的玄幻想象转变为现实观照,是网络文学的一次审美转向。这个转向具有三个现象表征:一是从追求个人主义到建构集体经验,二是从审美单向度到审美多元化,三是从片面历史观到辩证历史观。这个转向的发生与作家审美意识的转变、读者审美经验的丰沛、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从网络文学对人的影响层面来看,还是从网络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层面来看,抑或是从网络文学本身的发展层面来看,这一次审美转向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网络文学中的现实观照类作品不仅能使人认识真实的自我,更能记录并影响一个时代。对于网络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现实题材作品也可承担起继承文学的民族传统形式的责任,推动网络文学的精品化与经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