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23,14(2):32-39, 154
推动经济互嵌式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从经济上看,互嵌发展是不同民族之间通过市场和非市场的经济交易形成的渗透关系,通过经济互嵌式发展,不仅扩大了各民族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选择空间和技能、偏好的匹配空间,而且还展现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自由、相互包容的精神关系。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从城镇化、受教育程度、就业结构、空间分布等方面综合评估各民族经济互嵌程度,发现各民族经济互嵌程度已有显著提升,但族际差异显著。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各民族经济互嵌发展、促进各民族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于历史、地理、习俗等诸多原因,我国民族地区在经济、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区域与区域之间呈现局部性特征。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推进,民族“互嵌”格局建设逐渐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优化模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本身是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互鉴的产物,其刻写着不同民族地区在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的“互嵌”状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具有促成“共同富裕”的空间互嵌作用、具有培育“民族相牵”的区域文化整合作用、具有“连枝同气”的心理凝聚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互嵌”格局的公共性建设的路径在于:完善民族互嵌的制度界面,奠定公共性建设的“物质基础”;累积民族互嵌的能量场,建构共同的精神家园;搜寻民族文化体系的“共通性”,培育公共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民族互嵌型社区是民族社区的次级概念,研究其形态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在辨析社区、民族社区和多民族社区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涵义;并以“民族互嵌”的两个关键属性“空间关系”与“精神关系”为变量,通过2×2矩阵将民族互嵌型社区分为四种类型:区隔型、接触型、融洽型和交融型;最后认为,民族互嵌型社区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应当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也需要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评估监督.  相似文献   

4.
郑洲 《民族学刊》2023,14(1):75-86, 148
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推进我国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既是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基本着力点,也是落实民族工作“重在基层”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郑家庄典型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将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系统建构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相结合、相融通,见微知著,研究和探讨多民族社区治理的普遍规律,在共同体叙事中探寻我国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内在机理与框架体系。郑家庄通过系统推进“居住互嵌、组织互嵌、经济互嵌、文化互嵌与心理互嵌”,探索建构民族互嵌式社区生活共同体、组织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与情感共同体,为多民族社区实现“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标提供了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5.
优化民族人口空间布局是推动构建民族互嵌社会格局的重要抓手。在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认识民族人口地域分布与互嵌格局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各民族比较视角,从离散分布、地域扩散、族际接触等维度,对民族人口地域分布与空间互嵌进行分析。发现少数民族人口地域扩散趋势明显,同时各民族人口地域扩散模式差异显著,并遵循向心移动规律。在此过程中,各民族人口居住空间内聚性进一步减弱,族际空间互嵌程度不断深化,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民族种类与民族多样性指数快速提升。借助各民族人口地域扩散期,统筹协调推进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民族聚居区与非民族聚居区等地区民族工作,是再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解决群际冲突问题而构建起来的群际接触理论,可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重要启示。首先,依据群际接触理论框架阐释了其最优条件,分析了增进了解、缓解焦虑、产生共情三大作用机制与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机理,即交往是增进各民族群体间的了解与互动;交流是通过情感交流缓解交往中的焦虑感;交融是产生共情,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其次,在群际接触的最优条件和作用机制下探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路径:一是以政策文件为支持,推进民汉学生混合制与互嵌式社区建设;二是以合作学习为条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三是以现代媒体技术为手段,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融创新。  相似文献   

7.
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对民族互嵌社区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还要加强对具体民族互嵌社区的个案研究,从而为民族互嵌社区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在查巴奇民族互嵌社区的形成的三个阶段中,鄂温克人经历了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大转型。面对现代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政府和个人层面都要积极主动做到文化自觉,在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民族互嵌社区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形式迎接现代化带来的更多挑战。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巩固民族团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措施。但目前有关"嵌入式社区"或"互嵌式社区"的讨论,大多从社区建设的理解出发,未充分关注这一部署在巩固民族团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强调"互嵌式社会"既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又为民族团结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在"互嵌式社会"视野下加强民族团结的建设和研究,需要重视民族因素互嵌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具体问题,在微观与宏观、局部与全局的往来互动中把握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9.
"民族互嵌"是在民族交往联系中,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联结互动或者某个民族的社会联结镶嵌于其他民族中,在内涵上具有物质形式和精神文化两个维度的意涵,物质形式方面如互嵌式社区建设,而民族互嵌的核心在于精神文化方面,在推进民族互嵌工作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意涵。  相似文献   

10.
以宁夏移民社区为切入点,基于多维向度下各族移民互嵌的社会生活实践,尝试打通“互嵌式社区”到“互嵌式社会”研究的理论进路,理清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内部共同性与整体性生成的内在逻辑,探讨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与移民共同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移民共同体如何团结成为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族移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领会又对民族互嵌式移民社会构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此获得对“民族互嵌”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宏大进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裴元圆  罗中枢 《民族学刊》2022,13(9):13-22, 154
民族互嵌”是不同民族的人居空间、关系网络、心理素质相互融通、彼此吸收,使社会一体性和国族认同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和现象,其必要性源于国家整合族际社会、推进国族建设的根本利益:空间互嵌可为个体成员的跨族交往提供便利,关系互嵌可为族际关系的网状延展和交往规范的传输积累创设情境,心理素质互嵌基于公民身份辨识和国族共同体感知发生。通过人居空间、社会关系、心理素质的相互嵌入,作为个体的民族成员、作为群体的传统民族均被整合进国族共同体,由此中华民族的实体性社会基础得以巩固,亦有助于国族认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黄蔓雯  蒋明 《民族学刊》2021,12(12):71-80, 131
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多民族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由于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社区内部张力扩大,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多民族融合表面化、社区共同体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论文结合社会系统论、社区治理论的相关原理,厘清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内涵,提出民族互嵌式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想。通过差异化选址、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影响居民公共服务幸福感的社区融合、社区治理、社区文化建设、社会医疗、社区教育五个维度及指标体系,为有效评价民族互嵌式社区公共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互嵌是一种民族之间交接融汇的关系,它既可以自然生成也可以人为建构,因循内在规律与机理,稳妥引领、得体推动互嵌进程,有助于形成多民族和谐交融的局面。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为形成和发展各民族互嵌的态势提供了时代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多民族互嵌情况为研究对象,按移民安置房+农村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城市商品房四种模式进行分析,从文化互嵌、心理互嵌、经济互嵌等视角观察社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认同,探寻多民族社区的嵌入深度、广度。文章建议在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的多民族互嵌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学习力度,鼓励族际通婚,为多民族互嵌社区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互信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是党和国家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提出的重大创新举措,是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实践形式,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促进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本文以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这一多民族聚居区为例,厘清大河家镇各民族互嵌式格局的历史演进,阐明大河家镇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生活范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壮、京、毛南、仫佬四个民族教育和社会发展历史的回顾、现状的透视、未来的展望,分析和论证了民族教育改革是民族社会现代化的基石;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这一基本命题出发,阐释了民族社会现代化是民族教育变革的根本动力和终极指向;以各民族人的现代化为中介,论述了民族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互适和互促的关系,进而印证了民族教育与民族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变奏论。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举在民族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对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龚永辉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生成轨迹》一文,系统地揭示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集体根据中国的民族工作实际不断调整、充实民族理论政策,最终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形成的曲折历程.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客观要求,杨鹍飞所撰《民族互嵌型社区: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一文对此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对相关的概念及其涵义、分类进行了阐述和框厘,进而提出了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及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进行评估监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俊良  侯喆 《民族学刊》2023,(9):38-49+157
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地方政府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从理论层面分析,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属性特征、前提条件和关键变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体建设有相互契合的逻辑,其包含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等重要论述;在新时代构筑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依托。从地方实践层面分析,广东民族工作通过创新党建引领的体制机制,破解基层民族聚居社区治理难题;通过各类培根铸魂的育人工程,开展少数民族班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改进多民族聚居社区互嵌格局,激发老街区新活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为载体,在文化创意方面搭建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国际实践,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益经验移植到国际化社区治理工作。上述创新模式与方法,从不同维度、广度和深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9.
谭林 《民族学刊》2022,13(7):68-76, 145
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突显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国家治理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治理,民族互嵌型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应以民主型自治社区、互助型爱心社区、体验型幸福社区、和谐型平安社区、健康型美丽社区等五维内涵为指向,并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考察民族互嵌型社区的五维建设成效。根据五维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或不足之处展开成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铜鼓文化是红水河流域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的传统文化,其发展和演化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共生性,这种共生关系丰富了铜鼓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依托广西河池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铜鼓文化融入到经济发展当中,有效促进文创产业发展。广西铜鼓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促进了各民族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筑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推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