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是一部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哲学专著。《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及无可估量的理论价值,倾倒了众多中外学者。关干《道德经》的研究,中西学界高论迭出,赞语不绝。笔者在此仅从文学角度评判《道德经》,以认定:它也属于优秀作家的上乘之作。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细致观察和深切体验,是一切优秀作家必备的条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老子,显然具备这个条件。老子写书的本意是为了论道、明道。但又认为:道存在于夭地人间万千事物之中。因此,《道德经》的理论紧密地联系着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老子的论道之…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之道抽象而虚幻,如何理解引起研究者的困惑,从理解书中常提及的“婴儿”概念入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道德经》书中常提及婴儿,源于老子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老子从理论的需要而概括、抽象出来的概念,当然也是研究者体道、悟道、行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要正确解读老子,就要有“我即老子”的观念,做到“知行合一”,并注意调动软知识,用实际体验来理解老子。《道德经》讲的是一种领导哲学,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精神,这种领导思想的核心就是“借人之力,柔顺进取”。道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其发展靠的就是自己的软实力;道是无名的,它通过“有”和“无”来表现自己;道必须与具体事物相结合但又不能拘泥于具体事物;道善假于物,它作为激活整体的机制,必须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道永具生命力,它能够以弱胜强并敢于退让,能灵活变换自己的形态,且最大公无私。老子不反道德,也不反社会,我们对老子的态度应该是“同情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老子热”使老子的《道德经》受到世人瞩目,被国内外译者竞相传译。各译者对“道”和“名”的翻译差异较大。“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有着深厚的底蕴内涵。“名”是“道”的外在体现,也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ArthurWaley、D.C.Lau、VictorH.Mair三个译本将《道德经》首章中的“名”英译为name,未能完整贴切地体现出“名”的深刻内涵。本文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名”译为name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老子大道思想的最基本的表述,是其“玄览”观和无为精神的理论基点。本文试图从西方德里达解构主义观念出发,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做尝试性解读,探讨其常道与非常道、道与名、道的状态之间和特征之间的解构性,以更好地理解老子道学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道"不是思维的内容,而是思维的形式。"道可道非常道"应该理解为:道是可足道的,而非普遍有效的,即"道"是类比(推理)这种思维形式。《道德经》的伟大贡献在于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就模糊领悟到思维的形式比其内容更为根本。它与其他先秦经典共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类比的思维特征,而导致中华文明更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强包容性和强融通性的传承优势。《道德经》虽然谈了许多天地人生的深刻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借用天地人生的深刻道理来谈"道",也就是展示可以增加对这些深刻道理的理解和接受的类比方式。"道"是偶真的普遍思维形式,"德"是确定可靠性的具体思维内容。"道""德"益彰,就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而彰显尽善尽美。"名"是具有不确定性定义的概念,作为概念的"名"在类推形式的"道"与思维内容的"德"之间架设了桥梁,由此,《道德经》成为人类文明源头之一的完整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7.
隐喻在《道德经》中普遍存在。在老子哲学观中,老子形而上的宇宙论是为了更好地回答其人生和政治问题而创立,其人生论、政治论的主隐喻是“水隐喻”,而宇宙论中,“母隐喻”作为主隐喻用于阐述“道生万物”的过程,与包括“水隐喻”在内的其他隐喻共同说明“道”永恒与深邃的特点。水之自然三性系统地对应老子的“不争”“致柔”“守静”,体现出古人独特的“比德观”。《道德经》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得益于“水隐喻”对其他隐喻映射特征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老子《道德经》的自然逻辑思考对宇宙学的意义。老子论道并不局限于一般的人文社会层次,而是涉及到更广大的宇宙空间。自然逻辑不承认永恒的法则与规律,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所遵循的是无确定性规律。文章从道的最基本概念出发,探讨道的深化意义,并且力图说明自然逻辑的思考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汉代三大《老子注》都对《老子》中的“自然”概念作了诠释。《老子指归》从本体论和生成论层面均突出了“自然”的重要性,突出了道对万物的生化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同时又着重强调道并非主宰万物的实体,万物是自生自成的,这是对西汉中后期流行的天人感应等神学目的论的反动。《老子河上公章句》提出“道性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性自然导致万物自成,也没有说万物是自生的,主要突出“道”的作用,与《老子河上公章句》修道长生的主旨是相关的。《老子想尔注》中的“自然”只是“道”的一个代名词,其实质是有意消解了“自然”的含义以及“自然”在《老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不再说道的本性是自然,而是将“道”神化,所凸出的是道的至高无上性,《老子想尔注》是完全从宗教角度来诠释《老子》。  相似文献   

10.
历来研究老子文本(指《道德经》)微言大义和版本歧变者众,但研究老子文本书写机制者罕见。以通行本为例,老子既要“言道”,又坚持认为“道不可言”,如此“两难境地”,老子文本选择以隐喻为核心的话语机制,借它物与“道”之“相似”,以“言道”之“能指”,实现了“道”之“可言”“可名”;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了“非道”、“不道”的一方面“不同”,也即溢出“能指之相似”之外的内容(所指),实现了“道”之“不可言”“不可名”之端。如此而已,实乃老子文本作为经典存在的关捩点,是认识老子文本话语机制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1.
《重新发现老子》一书 ,是作者对《道德经》原文深意的发现而提出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新见解 ,本文概之。其中 ,对道、德、道常 (朴 )、道、道冲、道隐、孔德以及无、玄、啬、绝圣、绝学等在《道德经》中的真正含意进行了逻辑自圆的认定。真正论证了老子道德的自圆性 ,说明了人类全部文化所阐明的自然与老子观念相容 ,说明老子关于人为如何合乎天然的论述反映了“东方事务学”的风骨。从而拂去三千年来加在老子身上的尘污 ,第一次明晰、完整地再现老子思想的光辉。特别是 ,本文将事物的终极原理归结为“善贷善成”而与大易原理一致 ,以概括最小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五千言从未明言权力二字,却无处不存在权力的影子.在《道德经》所勾勒的生活世界中,效法自然,无处不在的“道”是权力的合法性依据,相辅相成的百姓与侯王是权力的交互主体,二者依循“道”的内质以“自然”、“无为”的方式运行权力,“小国寡民”是老子权力运行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  相似文献   

13.
“道”,是老子首先提出的哲学范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传,但说法不一。看来,老子即是老聃,略先于孔子,春秋末期人,是没问题的。《老子》成书较晚,带有战国时代的色彩,也包含老聃的思想。其中的“道”含义较多,本文试就本体上谈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两千年来,关于《老子》评论甚多,哲学家谈“玄”,政治家谈“无为”,军事家谈“柔”,道家谈“仙”,皆各取其一,不及其余。《老子》以自然主义观去研究人类社会,实为一本研究生命科学的奇书。书中贯穿着强烈的“贵生”思想。“贵生”就必须“遵道”、“无为”、“修德”;但“贵生”不是“贪生”,而是希望有个安静和谐的生态环境。由此,老子的“道”与道教的“道”,与孔孟儒家的“礼”存在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重新发现老子》一书,是作者对《道德经》原文深意的发现而提出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新见解,本文概之。其中,对道、德、道常(朴),道Feng,道冲,道隐,孔德以及无,玄,啬,绝圣,绝学等在《道德经》中的真正含意进行了逻辑自圆的认定,真正论证了老子道德的自圆性,说明了人类全部文化所阐明的自然与老子观念相容,说明老子关于人为如何合乎天然的论述反映了“东方事务学”的风骨,从而指去三千年来加在老子身上的尘污,第一次明晰,完整地再现老子思想的光辉,特别是,本文将事物的终极原理归结为“善贷善成”而与大易原理一致,以概括最小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6.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下称帛书)证明今本《老子》有许多失实的地方。单就定名、结构布局说,就有如下问题: (1) 始初并无《道德经》之名,帛书甲本有无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篇末有“道”之篇名,“德”系据“道”而补(见《老子乙本图版》12页252行下),“经”字乃帛书整理者所加。所以“道经”、“德经”之篇名也属后人所为。这又一次证明《史记》所言  相似文献   

17.
论老子之“大”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关于“大”的论述,基于道论。道为万物变化的根据,当然亦是美的根据。作为道的特征,空虚渺远,意妙难言,它必然与美相联系。“大美”是对老子生命美学观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由于《道德经》中体现了较丰富的战争及谋略思想,所以一些学者据此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甚至是讲阴谋的书。本文在对老子战争、谋略思想的精神实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力图更准确理解《道德经》所论述的主旨———"道"的本质含义。本文认为:老子的"道"是情怀和规律的高度统一;情怀是根本,是实质,是理解老子战争、谋略思想的钥匙,也是澄清误解、辨别是非的要害所在。  相似文献   

19.
“道”是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出现而又涵意纷繁的最能体现中国文化思想特色的根本概念之一。在对道的不同的解释中,尤以老子的道最具典型性。然而老子对于道的本质的论述又很模糊。从老子把道当作是产生世界的本源,是事物运动的规律等的看法中,认为老子的道并不是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它只是对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及其运动规律的一个总括的把握,它是一个表示世界的普遍性的高度抽象的概念。以道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一切,它就具有了某种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并且与认识论紧密地联系起来。依此较全面地论述了老子道的性质及其与中国哲学史上一些哲学范畴的关系问题。试图澄清对于老子道的本质的看法中不同的争议。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的文艺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代,《淮南子》和《论衡》是两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美学著作和文艺心理学著作。《淮南子》“旨近老子”(高诱:《叙目》),王充的天道自然思想“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论衡·自然》),都是推奉老子,崇尚“自然”而批判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而魏晋南北朝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否定孔子而回复老、庄,是通过《淮南子》和《论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