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符号学视角下的翻译视点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观察事物的着眼点、逻辑意义的表达、审美思维以及词汇修饰角度等方面的差异,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理解句子的语义关系,做好两种语言互译中的灵活转换,以摆脱源语语言形式的束缚,使译语更为贴近源语的内涵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韩礼德系统功能理论(Systemic-Functional Theory)的角度,利用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相关知识,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句子和语篇内语义与情景的关系以及在具体情景中词、句在翻译过程中的语义、语用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对词的内涵意义的理解不仅影响源语语义信息的忠实表达,而且也影响着源语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寻求词义在具体语境下的对应是再现原文精神的关键.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语义不完全对应,甚至缺乏对应的现象,因此译者必须抓住词的表层语义所传递的深层含义,寻求意义上的动态对等.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转换问题紧密相连,不仅涉及到语法,还有思维模式差异。其主要差异在于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这两种倾向在表达方式上相去甚远,给翻译造成的困难尤其明显。本文旨在探讨英汉对比中"主语"与"主题"两个影响双语转换的核心参数,试图找出符合两种语言思维特征的译法,脱离语言外壳,正确处理好两种结构的转换,使译文语篇连贯流畅。  相似文献   

5.
模糊语言理论为数字模糊语义翻译开辟了新的途径。英汉数字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具有模糊语义,重在表义、言情、显势。本文从英汉数字模糊语义出发,对其翻译三原则和五种互译方法进行探讨,寄望于对模糊语言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很多词在两种语言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有些词虽然可以在两种语言中找到相对应的词,但在语义与文化层面上有很大的不同.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就英汉词汇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差异所造成的英汉词义的非对应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宣传”一词在英汉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和表达是有差异的。文章试图利用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结合近年来语义韵的研究得最新成果,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宣传一词的语义韵、理解与翻译等方面进行考察,找出该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差异,为英汉互译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英汉互译不仅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从深层次上讲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变通。在进行英汉互译的时候译者要具有双语文化意识,并参照功能派翻译理论,必要时要进行文化因素方面的调整,以便使译文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使语际交流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合同是国际商务交流与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鉴于当前英汉合同互译中存在过分拘泥源语表达形式的弊端,合同文本的语言功能应当以内容为重,合同翻译亦要在译文中通过专业化的语体准确传递有关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信息,通过借鉴英文合同范本及与合同起草密切相关的英汉民事法律文件,以平行文本映射为手段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避免歧义。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思维方式决定语言形式。由于各民族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就造成了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因此,研究语言的等值转换,首先应是思维方式的等值转换,思维方式的等值转换是等值翻译的核心。本文依据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语义调整及语言结构调整两方面,详细论述了在等值翻译过程中思维方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翻译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语言表面,片面地强调翻译技能的培养,应进行两种语言思维的对比教学,引导学生从语言深层语义上进行逻辑分析,提高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对思维转换的敏感性,从而提高翻译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直译作为中国翻译界一个特有的名词至今仍为人们所常用,但是却很少有人对其涵义进行深究。中国人所说的直译和西方人所谓的literal translation并不是一回事,把直译简单地等同于literal translation无异于以辞害意,既不利于对直译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利于中国译论的对外传播。有人将其等同于字字对译而彻底加以否定;有人将其奉为至高的原则,并与意译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水火不能相容。这些观点往往只集中于直译的某个侧面,见木不见林,未免失之偏颇。直译的适用有其局限性,应与意译交相为用,方能产生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以Nicole Brossard的加拿大法语女性主义语篇及其女性主义英译文为例,探索解构影响下的翻译中的差异性问题。女性主义译者明确拒绝传统的忠实观及强调翻译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因而其译品被视为对主流翻译话语的挑战。女性主义翻译所基于的论点是:通过使用创新性翻译策略使女性主义译文成为源语篇的有意误译和延伸,女性主义翻译异于传统翻译,构成差异性而非派生。这一论点是值得质疑的。我们需要考察女性主义翻译如何不同于传统翻译。在分析的语篇中,女性主义翻译话语并不体现于实际的翻译实践中,所用到的异常翻译技巧只构成译文的次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翻译的方法历来为各种学派争论的焦点,可谓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透过众多译法主张,不难找出他们所恪守的一条准则,即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标准是检验一切翻译理论合理与否的唯一准绳。本文从直译和意译的基本定义出发,依据翻译的标准,针对其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分别加以阐述,究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讨论翻译活动中各自所遵守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5.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科学指导意义不容忽视。实用性文本应用范围广、文体类型各异,更需要有针对性的理论的指导。目前翻译理论随着不同的转向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倾向。新译论、热点的出现为文本翻译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阐释的空间与视角。但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新译论的应用过程往往缺乏创新、推陈出新不足,相关理论并未成为译学体系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回顾梳理多元化译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对实用文体翻译的阐释,重新审视翻译理论系统的构建及文本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翻译等值理论是颇有争议但又极具生命力的理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翻译中的完全等值只是一种理想,但等值理论在使翻译信息的量化方面较其他翻译标准有更大的优势,因而在当今仍是翻译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指出,德里达晚年翻译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其《何谓“确当的”翻译》一文便是佐证。然而,德里达并没有将所谓“‘确当的’翻译”视为翻译的标准或本质。围绕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When mercy seasons justiee”(当慈悲调剂着公道)等的翻译,德里达旨在以隐喻的方式阐述翻译中对原文的“忠实”是个陷阱,提出一切可译又不可译的悖论以及翻译即改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已显得不适应,必须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改革,结合有效的翻译理论,注重学生翻译素质的培养。功能主义学派研究的重点是文本功能、翻译行为及其目的、翻译策略。把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应用到英语翻译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篇章内容,较快地培养翻译能力。从功能主义途径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也必将进一步拓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由于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中国的翻译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跨学科研究的分量加重。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本身呈多元性和复杂性,所以多学科研究才能促进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目前隐喻理论被尝试用于翻译领域,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形成了新的隐喻翻译研究范式。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它更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隐喻的本质不是一种语义现象,而是一种语用现象,因而需从语用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有关问题。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词语,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社会性活动,一次完整的翻译活动绝不是译者的独角戏,而是由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出版社及其他译者等共同参与完成,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翻译实质上就是一场以译者为中心的多方博弈,其最终所实现的忠实只是译者与博弈各方达成的一个"纳什均衡",而这种均衡是有效实现翻译效益和翻译交际功能的保证。译者博弈既是实现翻译忠实的必要,也是实现翻译忠实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