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世界文学"的视域审视莫言的小说,"民间智慧"是必须梳理的中国经验。"民间智慧"与"民间文化"不同,带有即兴、偶然、非常态的特征,可以准确地将中国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呈现出来。文章认为莫言小说中关于现实生活和文化经验的智慧,都具有丰富的包容性,具有多样的解读空间,进而丰富了莫言小说中"中国经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志怪小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道教一方面不断吸收民间宗教思想,另一方面又尽量将自己与民间信仰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一边吸收一边排斥的过程中道教逐渐成熟,成为了中国的正统宗教.早期道教的成长过程在志怪小说中多有反映.本文以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为主要材料,结合道教经典与历史文献研究早期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艺术形象的本土化和民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艺术形象创造 ,是在民间理性基础上的本土化、民族化创造 ,承继了民间叙事的传统 ,将传统的人物观与现代小说叙事方法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了“脸谱化”的形象艺术。这类本土化艺术形象主要分为民间思想意义人物群落和民间文化意义群落 ,是民间文化形态在 2 0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艺术呈现 ,也是民间智慧和民间生命强力的体现。这些艺术群落呈现出本土化人物的思想之美和民族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鲁迅所辑的《古小说钩沉》主要涉及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历来为文学界所重视,并作为中国小说发展史史料而被广泛引用。在民间佛教这一尚待开拓的研究领域,《古小说钩沉》为两晋南北朝的民间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古小说钩沉》的民间佛教突出灵验特色,在信仰、仪式、象征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民间佛教的定型主要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执着地表现了他的家乡高邮,描写了高邮的许多民俗文化,使其小说充满了浓浓的民俗文化韵味。文章力图从他对民间习俗、民间艺人、民间美食、民间作坊的描写来分析他小说中的地方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6.
陈思和提出的民间理想形态的基本特征是自由自在、丰富多元的生命表达.以此考察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无论是民间文化视角的选择、民间形态的建构取向,还是民俗运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民间书写始终是在片面、单一的向度上展开,启蒙、审美、政治,构成不同时期的基本形态.这种单向发展的"提纯"倾向,不仅遮蔽了民间的真实存在,也导致了民间建构过程中真正审美精神的流失.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文学及美学范畴的民间具有底层性、驳杂性、包容性,在莫言小说艺术价值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莫言小说中的民间社会呈现出浓厚的狂欢化以及魔幻色彩,民间大众在野性思维的指引下消解了主流文化形态的规约,原始自由的生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张扬。民间之所以能够成为莫言小说艺术的内核,与莫言的乡村生活经验、乡愁乌托邦召唤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社会文化思潮密不可分。莫言对民间的重视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节奏感,促进了继承与发展走向民间传统、反抗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从文化现象上对"边缘境域"进行"中心化凸显"。  相似文献   

8.
里下河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汪曾祺在作品创作中始终远离庙堂,与当代主流文化也保持着距离,驻足于民间这块自由广阔的空间里深耕。民间意识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民间地域特点,表现在小说中诗意的民俗风貌、诗意的小说语言、诗意的民间人物等方面,作品着力于营造出一种自在的民间生活形态,构建出诗意的民间世界。  相似文献   

9.
王青伟《村庄秘史》借对中国南方乡村历史的叙述,寄寓了作者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独特思考,小说在表现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其民间化的叙述视角和对民间文化、民间道德的展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种民间因素的包裹,使得小说的意图变得含蓄、深刻,也使得小说的故事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狐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之一,狐故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题材之一。以唐小说为代表,狐形象经由了妖性狐向人性化狐的转变。唐小说中狐故事类型的嬗变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间信仰从对象到内容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古典小说创作观念由“实录”到“虚构”的逐步进化。  相似文献   

11.
从民间流行的俗谚以及小说中可以管窥到广州十三行当年的辉煌,而从谣谚的演变,更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俗既影响作家的创作,又构成创作的内容本身。胶东新时期以来的乡土题材小说造就出的文学"胶东"中,民俗书写构成了小说的审美风格和美学价值。特定的民俗形式、特定的民生内容,又折射出特定的地缘文化精神。社会现代化引起民俗变更,也带来乡土小说视阈的新变。新时期以来胶东乡土题材小说中的民俗书写,坚持知识分子的大地民间立场,体现乡土民间关怀,实现了精英与民间的对接,解决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及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流浪归来的老者是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群体,他们虽然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具有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他们在当代历史文化大背景下,在乡土观念、爱情观念、民间智慧等方面表现出自由的共性特征,在具体叙事文本中又可分为依附型、单一型和复合型三种不同类型。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观念的转变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创作对乡村主人公所受民间文化或“民风民俗”的横向制约作用 ,从认识与表现上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与悖论。这体现在他一方面在意识表层上对湘西民间文化纯厚品质的肯定态度 ,另一方面却在具体的情节与画面中显示了对这种态度的某些解构效应 ,表现出对湘西民间文化 ,民间精神价值的怀疑。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伦理上,哈代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持“社会向善论”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不可改变的困境中要想生存就必须适应环境,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关系,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其中在如何适应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的思想上,哈代则受到威塞克斯居民生活方式中体现出来的民间社会伦理观的启示,这种民间社会伦理完善了哈代的社会向善论。从这一意义上说,威塞克斯民间伦理在哈代小说伦理道德观念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文本细读为研究方法,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具有古旧风韵的“居室经验”,指出其“居室经验”具体体现为败落的家庭生活场景、旧势家族的“礼仪道德”以及冰冷的人情感受,所以,“居室经验”是张爱玲小说中最有意味的部分,也是其民间姿态的一种坚守方式。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在80年代初发表的轰动文坛的《受戒》,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色,真实而生动的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创作特色:“小说中有诗的情调、散文的意境、有文人的雅趣、民间的世俗美。”汪曾祺在小说的题材、结构、人物塑造、语言四方面进行了文体的创造实践,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带有民间世俗美的像诗像散文的优美小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萌芽阶段,传播者主要是从业余民间艺人逐步发展而来的。到唐五代时期,传播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整个社会,就连宫廷中说唱伎艺的传播者也多讲述民间故事。并且,从里巷小语者到职业说话艺人,通俗叙事文学的传播者已经一步步走向专业化,而用白话创作通俗小说的书面传播者也已经出现在社会下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作家,路遥长久以来都亲身感受着陕北民歌深厚的艺术魅力。陕北民歌历练了路遥的心志、陶冶了他的性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路遥小说人物塑造过程中,陕北民歌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写照人物生存境遇、映显人物内心世界、品评人物是非曲直。由于陕北民歌的运用,路遥的小说具有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