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英国新左派是战后英国社会变迁与1956年三大历史事件耦合的结果,一方面,福利制度、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造就了“无阶级”社会的表象,文化被凸显为核心议题;另一方面,英国新左派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与利维斯主义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无论是霍加特和威廉姆斯对利维斯精英文化定义的反驳,还是汤普森对庸俗唯物论与决定论的批判,日常生活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他们关注战后工人阶级日常经验,强调文化的自主性与个体的能动性,重塑一种“主体间性”的文化政治学,为文化研究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身体”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识字的用途》中的重要隐喻。理查德·霍加特通过这一隐喻描述了二战后英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大众文化对工人阶级传统文化的腐蚀以及通过奖学金男孩“有感觉的男性身体”所实现的文化反抗。“有感觉的男性身体”,复合了更为古老的“身体”:它扬弃了利维斯文学批评中的“感觉”话语,整合了奥威尔登左派批评传统对“身体”的再现。作为三种身体形态之一,“有感觉的男性身体”囊括并超越了大众文化被性化、支离破碎的女性身体和永恒的母性身体,体现了变化—拒绝变化的二律背反;它既是社会瘀伤的症候,又通过特有的感觉能力为治愈社会提供了药方。  相似文献   

3.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经历了早期的利维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它以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为标志,并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为代表的研究范式。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重新认识,为解决两种文化研究范式之争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模式,对当代文化研究和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结合陈刚的《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的内容上,关注中国不同时代背景下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彼此之间的互动,深入分析中国的文化发展经历了70年代的精英文化"一枝独秀"、80年代到90年代的大众文化崛起以及新世纪以来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并带来新的消费主义的几个主要进程,认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较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进行的,不同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新的社会结构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市民文化,在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要的过程中,还发挥着信息传播、社会认知、政治教化、思想培育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对民族凝聚力建构发挥着提供精神动力、注入新的活力、拓宽建构渠道等正向效应,但其媚俗性特点也会给民族凝聚力建构带来负面影响。全面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其凝心聚力的社会功用,对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大众文化;社会功用;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理查德·霍加特通常被视为英国文化研究历史上“前理论时刻”、文学经验主义、文化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位反理论/无关理论者。然而,文章认为,霍加特的文化批评并非是反/无关理论的,而是关于何为理论、理论何为的探讨;他的文学写作激活了他的民主批评,这正是文化研究的用途。文章第一部分审视了当代理论,认为理论实则复制了阿诺德模式;第二部分探讨了霍加特的“理论”语言,认为他看似普通的语言满足了民主批评的政治需求;最后一部分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了霍加特的语言及文学写作如何促使他伸展开来,与他者对话。   相似文献   

7.
“超女”与曾经流行的“超级模仿秀”及时下的“非常6 1”、“梦想中国”等娱乐节目,是商业精英与文化精英联手打造的“文化产品”与“时尚”。文化精英只是这种现象和理念的移植者,其产生取决于精英、大众与传媒三者相互制约、影响、建构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与索绪尔把语言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相反,巴尔特把符号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巴尔特在《物体语义学》《符号学原理》等符号学篇什中,通过引借与改造结构语言学的术语,主要围绕着四对核心概念即"语言/言语"能指/所指"组合段/系统"外延/内涵"展开,初步构建起文化符号学术语系统。巴尔特文化符号学催生出了人文科学的"文化主义范式",并使之得以正式确立,为语言学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取向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原则。?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继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传统"的概念梳理入手,指出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存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的运作手段,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从而探寻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的三种具体路径.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为重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出了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繁荣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处理当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摆在当代文化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的与逻辑的必然性,以期有利于说明当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融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大众文化的产生条件、国外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结合国内近年来一些典型的文化事象对大众文化的商品消费性、通俗流行性、娱乐游戏性、传媒依赖性等基本特征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单纯地引用借鉴国外电视理论,到在冲突与协商、对话与抵制中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理论创造力,最终发展为对中华文化与文化工业融合后的大众文化的认同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独特路径和景观.  相似文献   

13.
对于政治文化的研究,从其主体结构来考察,可以将其分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由于以上两种政治文化对于政治系统的作用力的差异,其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也就存在明显区分:精英文化对政治稳定起主导作用.而大众文化对于政治稳定起支撑作用.而在这两种文化内部,不同类型的文化对于政治稳定产生不同的影响:精英文化中专制型的文化主导的是一种静态有序的稳定,但这种稳定是固化的、脆弱的政治稳定;而民主型的文化主导的是一种动态有序的稳定,这种稳定才是长期的、稳固的政治稳定.大众文化中村民文化和臣民文化是政治稳定必不可少的有利因素,而公民文化对于政治稳定具有双重效应--适度的公民文化能够促进政治的稳定.但过度的公民文化必将威胁到政治稳定.在民主土壤上,最终达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自上而下的双向结合,形成同质性文化,这才是政治稳定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4.
作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鲜明的特色,是我们了解其思想观点的重要理论资源.伊格尔顿在方法论的层面,从语言分析方法、整体主义和激进的革命批评等三方面入手,阐述了“文化政治批评”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揭示了其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整体主义美学思想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建筑中的多元建筑文化问题,认为在国际性、趋同性中追求地域特性和个别性,是建筑艺术发展的重要风貌.作为情感符号、凝固音乐的建筑,理应在多元并存的文化氛围中有充分的整体性的发展.但也要注意防止在多元建筑论掩盖下的守旧,甚至迷信思想的泛滥.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早期遵循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等人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这一主题展开对大众文化的讨论,然而两者结论却有重要差别。霍克海默的后现代倾向使得大众文化在其批判下沦为具有宰制意义的神话,哈贝马斯则回归批判的核心,重新赋予大众文化解放意识。对他而言,大众文化的娱乐化、消费化、浅薄化的危机形象只是表面现象,经由理性批判揭示其交往结构的缺失这个深层问题才能发现大众文化的演进逻辑。由此,大众文化可以经过重建程序而获得解放意识并继续发挥其拯救效能。  相似文献   

17.
结构主义之后的文学理论解构了文本的本体论地位,而将读者及其阅读活动拔擢为意义的策源地,将读者放在阅读实践的整体中去考察成为读者理论发展的方向,读者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关系研究成为重点。这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介入读者问题域提供了契机:读者从无现实性的理论型读者,转变为拥有种族、身份、年龄、阶层、性别等文化差异性的文化政治型读者,威廉斯、托尼等人为代表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转向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理论范式之后,不仅突破了学院派精英主义的读者理论,而且构建了一套以大众为读者、以大众文化为文本、以大众阅读为文化政治的阅读政治学,赋予大众读者、大众文化文本及其大众阅读文化的政治功能价值及其文化的政治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8.
家长制的体现是在政治生活的序列中,人们由上而下拥有绝对权利而无相应的义务,由下而上只有绝对的义务而无相应的权利。作为中国特有的礼制秩序和伦理角色定位系统,五伦三纲对家长本位政治文化起了固化作用。家长的全能地位必然造就了国人的普遍“权威主义人格”特征。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它沿着文化濡化的经向继续一段甚至是较长一段惯性运动是可以想见的。但伴随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勃兴,它已去日不远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虽具有大众性,但它不同于当代大众文化.它是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比较薄弱的商品经济和民主意识基础上,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发展,经由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先进文化人的自觉推动,向着社会大众靠近和发展的文化.它的形成发展,它的思想理论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当代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在历史基础、原则立场、指导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索绪尔、雅各布森等为代表的结构语言学是"语言学转向"的直接源头,二战后结构主义与"语言学转向"思潮的碰撞衍生出法国(后)结构主义大潮。这股基于语言学模型的文化思潮带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化主义"范式的整体转型,在此研究范式创建过程中,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