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著名佛教家池田大作的海外演讲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围绕着国际和平的主题思想,池田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天才般地演绎了以佛教哲学为基础的"和平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池田的演讲,从内容上讲,根据佛教的法理,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国际政治的各种悬而未决的难题,令人信服地指出了国际和平主义主导未来世界的必然性;从形态上说,依靠深厚的文学修养,遣词立意,刻章琢句,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境地。此外,池田在演讲中表现出的大智若愚、平易近人的态度,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英国和平主义运动给英国以很大影响,且生动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政治态势。基督教教义中的和平主义因素为此运动提供了一个文化上的精神来源;18~19世纪兴起的那场宣扬自由、人道主义的运动也为其注入了活力;一战后的沉痛反思使英国和平主义运动获得了现实依据。英国和平主义的思想派别林林种种,且于20、30年代,运动迭起,其主旨都是反对战争,表达一种和平的愿望。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和绥靖政策虽不可等量齐观,然而,前者在二战前夜使英国政府无法重整军备,麻痹了人们的思想,为英国走上绥靖之路埋下了伏笔。这也标志着英国和平主义运动已走入了极端  相似文献   

3.
墨翟是春秋战国时代对和平主义探讨自成系统的思想家。本文试图从理性基础、人性论基础和宗教神学的保障这三个维度 ,发掘墨子的和平观的哲学基础。同时展现墨子和平观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指宗教在面临外部环境冲击的情形下,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6.
和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主干,儒家和谐文化具有和平主义的本质特征。儒家和平主义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儒家和平主义及其关于天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的理念。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必然性的文化根据,也是中国和平发展条件性的文化资源和战略。  相似文献   

7.
从日本文学与俄罗斯文学的密切关系来看,池田大作在青年时代特别倾心俄罗斯文学,他认为俄罗斯文学最大的特色是始终把文学究竟能对全体民众的幸福、解放、和平的理想做些什么当作自己的目标,他特别欣赏俄罗斯文学的"守护苦难者"的传统。俄罗斯文学传统和宗教传统中的和平主义、博爱精神是池田大作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对外政策的和平主义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平主义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优良传统,这一对外政策传统的形成既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也是在中国自身政治、经济及地缘环境等诸多因素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历史上中国的强大不仅没有对亚洲的安全与稳定构成威胁,相反它是亚洲各国共享和平的可靠保证。现实的中国应继续坚守和平主义传统,发挥其在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佛教与基督教的儒学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佛教与基督宗教先后入华传教,试图出响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正统思想的中国封建社会,外来宗教和文化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走本土化(中国化)的道路。而在这种本土化的进程中,佛教与基督宗教却取得不同的结果,这说明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中通过和平而又有选择、制约的交流、对话所产生的创造性的融合更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0.
在<箭喻经>中,佛陀以一种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形而上学问题,对于诸如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身体和灵魂是否同一、真如死后是否存在等问题不予回答.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当今宗教对话.在形而上学等问题上,理性无法达成最终的统一结论,合理的方式是放弃对它们的探讨,在实践上转向经验现实层面.这种态度和方法在佛教内的对话中可以避免不同宗派之间的诸多隔阂,将注意力集中于不同宗派共同追求的解脱以及服务世界上.同样,在佛教和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中,这种态度和方法可以避免彼此宗教教义上的抵触,转而携手合作,共同促进世界和平,并顺利地进入第二轴心时代.  相似文献   

11.
赵朴初作为一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所倡导的宗教和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人间佛教"的思想观以及宗教和平思想,不仅将佛教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宗教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方向的认识。赵朴初的佛教文化思想观,有利于人们把握信仰、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学术之间互动与发展的积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宗教对话不仅是一个关乎当代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而且还是一个关乎当代宗教和平乃至当代和平的大问题。为此 ,我们从学理上阐述宗教对话的层次性、基本中介和普遍模式 ,以及揭露希克宗教多元主义的要害在于宗教对话的“平面化”。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是中国四大宗教之一,它是现存宗教里面思想理论最丰富的一个宗教。儒、道、佛等思想文化的起源与传播,都与中原大地有着紧密联系。在佛学还没有传入之前,中国人的思想主要是由儒道两种思想构成。东汉年间,印度佛教传入洛阳,自此,中原大地创造了诸多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洛阳白马寺,被誉为佛教“祖庭”;  相似文献   

14.
近代的殖民主义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改变了世界文化的格局。在殖民主义时代,西方对亚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入侵总是与文化推广相得益彰。因此,在研究和了解东方文化与宗教时,不可避免地采取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态度,这使得早期的西方佛教研究成为殖民主义的副产品;同时,西方的侵略扩张也刺激了亚洲佛教的发展与变革;而佛教的复兴运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积极地与西方世界进行对话与合作,推动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西方的殖民扩张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始于19世纪中后叶的亚洲移民潮。亚洲移民在宗主国形成的文化群落,极大地改变了佛教信仰的地理分布。随着殖民主义的终结,佛教在西方的传播与发展已初见成效。自此,佛教西传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一)我对于此题目有着特别的兴趣。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在讲授关于世界上的五大宗教传统──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课程。1994年7月26日的《十字架》日报上的一篇题为“佛教、基督教与和平”的文章极有启发性,它包含着一个对于我们的世界意义重大的信息。作者D·吉拉(DennisGira)强调指出,被种种暴力所困扰的社会如吸取佛教和基督教的永恒智慧的话,将大有可为。他认为,尽管此两种宗教传统大相径庭,但它们仍能向我们提供对付诸多冲突的方法。佛教之途鼓励试图在短暂的尘世中追求永久幸福的个人去洞悉这…  相似文献   

16.
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在香港,孔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六大宗教长期以来和而不同,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和谐共处,为人类处理复杂难缠的宗教冲突问题树立了榜样,为香港的和平稳定及实现一国两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时髦话题,这个话题原本是在基督宗教的主导下提出来的,但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响应.不过,"宗教对话"本身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印度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时便主张"宗教对话",而以大乘佛教为基础的中国佛教在"宗教对话"的思想和实践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分析了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宗教对话"思想以及依据<法华经>而成立的天台宗调和大小乘以及会通儒佛的"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基督宗教的"宗教对话"思想是应景的、外置的,因为<圣经>中并没有什么"宗教对话"思想,而大乘佛教的"宗教对话"思想则是内在于佛经因而就是佛教教义本身.  相似文献   

18.
泰国是一个典型的佛教国家,佛教的哲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泰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等各方面。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宗教文化和社会文化来简要说明泰国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概述泰国传统节日和生活方式及双手合十的礼貌礼节来阐述泰国的民俗,希望能对国际跨文化交际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9.
德国和平运动的出现,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1892年德国和平协会的建立,标志德国和平运动的产生。和平纲领追求的目标是废除战争,争取和平。德国和平运动是资产阶级和平民主运动,它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在德国的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世界和平运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有助于德国的社会民主化。  相似文献   

20.
制作像偶,是各民族文化最初的共有特征。佛教传入,正逢我国社会进入大混乱时期,儒家的礼乐教化、治名节人,已于世无补,故使像教兴起。在持续了千年的译经与造像运动后,使佛教变成了中国大乘佛教,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哲学、民俗和文学艺术等。古代的宗教常与艺术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宗教的伟力,全在信仰;信仰的光辉,尽在无私。信仰是古代文明的主体,它既是创造动力,也是创造的最高成果;而这种创造,是通过偶像崇拜和制造偶像的运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