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广告翻译应遵循美学原则:融"音"、"形"、"意"、"美"于一体的语言优化原则、受众的文化可接受性原则、情感传递原则。广告翻译是一种"美"的传递,应以受众为中心,从语言美学特征、文化交际功能和情感传递方式等方面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减少翻译中的美学失误。  相似文献   

2.
"不中听"信息传递的基本言语序列具有某些普遍性特征,但不同文化传递"不中听"信息时的语篇组织模式、思维方式、交际策略的选择倾向具有明显差异,文章借助实例透视中西"不中听"信息交际风格的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社区教育的实质在于传递、传播和发展社会文化,促进成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提升人的文化素养,生成人的创新精神。传递传播文化是社区教育文化使命的底线。它一方面要传承我国传统教育的文化精华,如:"厚德载福、自强不息"的民族德馨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敬业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相似文献   

4.
"不中听"信息传递的基本言语序列具有某些普遍性特征,但不同文化传递"不中听"信息时交际策略的选择倾向即交际风格具有明显差异,文章借助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价值取向理论中的"权势距离"维度追溯中西方不同的交际风格形成的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5.
"家国"不仅组织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它还是构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家国意识及民族精神的影响下,对于国家政治主题的关怀一直是明清长篇家庭小说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它不仅表现于家庭内部事件的寓指中,在家庭外围的各种社会活动里,对于政治的直观叙写、暴露与批判亦是此类小说作家们明显而刻意的追求。作家们在"政治"场景的细写和解剖当中,将他们心底的末世声音传递了出来,这是他们对于时代风雨的敏感体验和反映。  相似文献   

6.
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是一种与自然遗传基因相类似的现象。英源类词缀"门"的产生得益于外来语素-"gate"在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中的胜出。"门"词族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人类通过模仿和复制来传递思想、交流信息的根本需要。语言模因将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应用于语言分析,对类词缀的衍生机制做出了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图腾艺术所体现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延伸,并被现代设计师们以全新的方式进行表达,最终成为一种新形式。设计师通过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运用,展现了远古图腾再现的艺术魅力,赋予了图腾新的时代特色,也使得图腾文化与现代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小说是一种新的小说风格,是具有"反思-超越"功能并具有审美现代性特质的"纯文学"小说,它与新时期以"理性""主体性"为思想依托的"严肃文学"相比有两点主要区别:其一,小说家具有审美现代性特征的民间价值立场,这体现在小说家们普遍采取边缘的、甚至异端的地域为背景的写作模式,远离宏大的城市背景,突出强调了人的感性意识;其二,思想资源上,作家们有意识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可是,传统文化的改造并不能一朝一夕完成,年轻作家们的探索缺乏深度与必要的自查。其中,有作家把感性简化为性和对性的渴望,使得刚刚重建的理性精神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9.
把"文革"作为主要写作资源的"朦胧诗",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对历史记忆的书写。"寻找"成为"朦胧诗"主要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姿态,在寻找中表达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重建的努力,在寻找中确立了这一群体的独特个性;而在其中体现出"朦胧诗"对历史与自我的自觉的反思意识,在深层文化心理上则表现为生命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红段子"是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人们传递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弘扬主流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新力量。本文就红段子的内涵和特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林县"花儿"为田野个案,通过"花儿"这一本来并不统一且各地异称的民歌形式,探究民国后"花儿"的历史形成、演化和国家化的过程。特别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个人的博弈实践,以及"花儿"文化传统如何发生变化,逐步成为"民族国家"意识的"再造物"乃至"国家"的文化工具;讨论现代"民族国家"的身份意识的影响以及体现在文化展演过程中的音乐变迁;从当代国家中的花儿音乐社区组织、文化申遗工程等方面理解"国家"如何参与"花儿"和"花儿会"概念的建构,以及地区经济为主导的地方文化发展背后传递的国家意识形态和音乐"国家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知识系统可分为"本体知识"和"对象性知识";本体知识由自我经验、自我情感、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等系列要素构成。主体唯有借助具身认知方式才能真正内化外源知识,进而以审美方式建构本体知识、运用投射方式输出思想成果和行为图式。因此,我们应当把建构本体知识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作为大学的根本价值目标,以便借此体现大学对人类文化的全息传承与综合创新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进行"文艺传播"研究的若干设想,认为把文艺研究和传播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传播学在具体领域上得到丰富,而且可以为文艺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维度。本文并从"信息"特性、劝喻方式、对文化知识的负载传承方式和娱乐性等方面,分析了文艺传播在一般传播背景中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14.
吴小芳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55-57,127
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跨文化交际环境下的文化意象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前者只考虑源文化和作者因素,而后者只考虑目的语文化和读者因素,都有其片面性,不利于当前国际跨文化间的有效交流;以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和谐性"为切入点,论述了翻译应该既有助于文化意象的传递又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文化意象的理解;提出了文化意象翻译的"融合策略",该策略主张译文应尽可能再现源语文化意象及其内涵,真正实现翻译的和谐性,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在对待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立场上,西化派主张用西方文化的价值来判断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持批判态度。科学主义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科学精神,需要以科学为标准来重新衡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书院派则要求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吸取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文化。各派对于中西文化的认识,基本上延续了"五四"先辈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把中国文化放在传统与现代的单线历史进化中,不能全面认识中国文化。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变迁,对于中国文化脉络仔细的梳理,在多元的脉络中认识与分析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从台湾乡土文学对"故乡"的描绘,探讨台湾乡土文学中"故乡"的多重内涵。认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故乡"存在着现实的故乡,记忆中的大陆故乡(原乡)和精神上的文化"故乡"的三重空间。乡土文学中的文化"故乡"把"故乡"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使之具有表现知识分子文化乡愁的意味,而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乃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仅仅一个"红"字就出现过许多次,人名、书名、地名、词曲和诗词中反复出现。而"红"字的涵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对其翻译构成巨大挑战,从巴斯奈特领军的文化翻译学派对翻译活动中文化传递的主张来看,杨宪益翻译《红楼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异化策略,目的是为了保存民族文化;而西方翻译家霍克斯受当时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更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  相似文献   

18.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语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受到不同文化的历史、习俗、思维方式等文化语境的制约。因此,译者要把翻译过程放在宏观的文化语境中去考虑,才能避免翻译中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文学研究中所面对的"语码危机"、"图像霸权"、"文学边缘化"、"文学终结"等现象几乎都与媒介有一定的关系。在整体场域中重新审视文学所遭遇的存在之痛,在文学"通变"的参照系中寻找救赎之途。文字与图像正常的关系应是哈贝马斯的交往与对话,以此形成新的文化,文字与图像各有优势,应该成为支撑文化的双翼。文学要能在"通"中求"变","变"而不失其"通":一方面创作主体可以通过文学性的坚守或与其他媒介相交通,或满足某些公众或公众的某个阶段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文学阅读主体而言,可以把文学阅读方式向其他媒介扩张,把原本属于文学文本的"阅读"概念,扩展到阅读一切符号(包括图像)。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开始一种通过写耶稣传记来对基督教教义进行思考和批判的方式大行其道。这一现象主要是基督教"道成肉身"教义对耶稣神人二性的独特规定造成的。耶稣传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基督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核心教义"道成肉身",完全否定了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圣子逻各斯化身的可能性。耶稣传把基督教信仰的神降低为一个普通的人,因而具有了基督教批判功能。但是由于耶稣传作者们宗教立场和所处时代及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对"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的否定程度和否定角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